
钣金加工计算公式集合.doc
16页钣金折弯计算公式1生产车间经验值2.PROE 计算公式PROE 钣金展开经验公式经验公式(车间老师傅的算法,在实际中略有不同,需要调整)前提条件:内 r〈2壁厚<25折弯角度 90°展开长度 L=L1+L2-2T+0.5T (1)L1 L2 为外径 T 为板厚也即还即L=L1'+L2'+0.5T (2) L1' L2’为内径 T 为板厚L=L1”+L2"+2r+0.5T (3) L1” L2"为直段长度 r 为折弯内径我这里是用的 05T,大多数人有用 0.3T 的如果内 r/T>2,就直接用中性层 K=0.5 计算好了再看 PROE 中的展开PROE 中的展开长度就是:L=L1”+L2"+DL L1" L2”为直段长 DL 为弧段展开长请记住这个 DL,这个 DL 就是我们要制作的折弯表内的值! 再回过来看看上贴的第三个公式L=L1"+L2"+2r+0.5T很容易导出:DL=2r+0.5TDL 为弧段展开长 r 为折弯内径现在要制作折弯表了折弯系数 DL 弧长=2(R+KT)*314*(折弯角/360) K 为 K 因子 T 为厚 R 为内侧半径折弯系数 DL 弧长=2R+0。
2T =K=0.41 因子 折弯系数 DL 弧长=2R+0.3T =K=046 因子 折弯系数 DL 弧长=2R+0.35T =K=0.5 因子折弯扣除 L=2R-02T 折弯扣除 L=2R—0.3T 折弯扣除 L=2R—0.35T钣金展开经验计算方法声明:本计算方法为本人经验算法,只在本人现工作之处适用,照搬可能会有偏差.先说一个名词: 折弯余量折弯余量这个名词我在论坛别的贴子已经说过,这里再重复一下:一个已成形的钣金折弯,它有三个尺寸:两个轮廓尺寸和一个厚度尺寸,定义两个轮廓尺寸为 L1、L2, 厚度尺寸为 T,我们都已知道,L1+L2 是要大于展开长度 L 的,它们的差值就是折弯余量,我定义为 K,那么一个弯的展开尺寸 L=L1+L2-K.一般冷轧钢板的 K 值(条件:90 度弯,标准折弯刀具)T=1.0 K=18T=1.2 K=2.1T=15 K=25T=2.0 K=3.5T=25 K=43T=3.0 K=503.3 展开计算原理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 , 内层受到压应力 , 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 基准。
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 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 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4 计算方法展开的基本公式: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09 T . 09 / 0 0 4 1 R=0, 折 弯 角 θ =90 °(T〈1.2,不含 12mm) L= ( A-T)+ ( B —T ) +KT<1.2mm=A+B-2T+0 4T上 式 中 取 : λ =T/4 K= λ * π/20B°中性層T=T/4*π/2=0.4TA4/4 2 R=0,θ =90 °(T≧1.2,含 1.2mm )L=(A-T ) + ( B-T)+KT>=1.2mm=A+B-2T+0 5T上 式 中 取 : λ =T/3 K= λ * π/20B°中性層T=T/3*π/2=0 5TA3T4 3 R ≠ 0θ =90 °L= ( A —T-R ) +(B-T-R)+ ( R+ λ ) * π/2l当 R ≧ 5T 时 λ =T/21T ≦ R <5T λ =T/30 〈 R < T λ =T/4( 实 际 展 开 时 除 使 用 尺 寸 计 算 方 法 外 , 也 可 在 确 定 中 性 层 位 置 后 ,通 过 偏 移 再 实 际 测 量 长 度 的 方 法 . 以 下 相 同 )θ ≠ 90 °4.4 R=0B°.9RA中性層Tλ =T/3l中性層L=[A — T * tan ( a/2 )] + [ B — T * tan ( a/2 )] +T/3*aaBT( a 单 位 为 rad , 以 下 相 同 )A4.5 R ≠ 0 θ ≠ 90 °L=[A — ( T+R) * tan ( a/2 )] + [ Bl— ( T+R ) *tan ( a/2) ] +(R+ λ ) * a中性層当 R ≧ 5T 时1T ≦ R <5T0 〈 R < T λ =T/4λ =T/2λ =T/3E R 2 4。
6 Z 折 1计算方法请示上级,以下几点原则仅供参考: (1)当 C ≧ 5 时,一般分两次成型,按两个 90°折 弯计算要考虑到折弯冲子的强度)L=A-T+C+B+2K(2)当 3T 〈 C<5 时〈一次成型>:L=A —T+C+B+K(3)当 C ≦ 3T 时< 一次成型> :L=A —T+C+B+K/24.7 Z 折 2.C ≦ 3T 时< 一次成型> :L=A-T+C+B+D+K4.8 抽 芽抽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 ABCD 四边形面积 =GFEA 所围成的面积A=FB一般抽孔高度不深取 H=3P (P 为螺纹距GT离),R=EF 见图CDH∵ T *AB= (H —EF)*EF+ π*(EF) /4 ∴ AB= {H*EF+( π/4-1)*EF 2}/TEF∴预冲孔孔径=D – 2ABT ≧08 时,取 EF=60%T.在料厚 T<0.8时,EF 的取值请示上级Dmaxmaxmaxmax4 5. 03 1 maxmaxmaxmaxd d 4.9 方形抽孔方形抽孔 , 当抽孔高度较高时 (H>H ), 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 圆角处展开按保留 抽高为 H=H 的大小套弯曲公式展开,连接处 用 45 度线及圆角均匀过渡, 当抽孔高度不高 时(H ≦ H ) 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 , 圆角处展 开保留与直边一样的偏移值。
以下 H 取值原则供参考 当 R≧4MM 时:R.0°5°材料厚度 T=1.2~1.4 取 H =4T 材料厚度 T=08~1.0 取 H =5T 材料厚度 T=0.7~0.8 取 H =6T 材料厚度 T≦0.6 取 H =8T 当 R〈4MM 时,请示上级H4.10 压 缩 抽 形 1( R ≦ 1 5T)原 则 :直 边 部 分 按 弯 曲 展 开 , 圆 角 部 分 按 拉 伸 展 开 , 然 后 用 三 点 切 圆 (PA —P —PB ) 的 方 式 作 一 段 与 两 直 边 和 直 径 为 D 的 圆 相 切 的 圆 弧 .RdhlT当 R ≦ 1 5T 时 , 求 D 值 计 算 公 式如 下 :D/2= [( r+T/3 ) 2+2(r+T/3 ) * ( hPAD+T/3 ) ] 1/2rR'PlPBd d 4 11 压 缩 抽 形 2 (R >1.5T)原 则 :直 边 部 分 按 弯 曲 展 开 , 圆 角 部 分 按 拉 伸 展 开 , 然 后 用 三 点 切 圆h( PA —P-PB) 的 方 式 作 一 段 与 两 直 边 和 直 径 为 D 的 圆 相 切 的 圆 弧 。
RdlT2当 R 〉 1.5T 时 : l 按 相 应 折 弯 公 式 计 算 . D/2={ ( r+T/3)+2 ( r+T/3 ) * (h+T/3)rD—0 86 * ( Rd —2T/3) * [ ( r+T/3)R'+0.16* ( Rd-2T/3) ]} 1/2l4 12 卷 圆 压 平图 (a ): 展 开 长 度L=A+B —0 4T图 ( b ) : 压 线 位 置 尺 寸 A —0.2T 图 ( c ): 90 °折 弯 处 尺 寸 为 A+0 2T图 (d ): 卷 圆 压 平 后 的 产 品 形 状2 0 B 34 13 侧 冲 压 平图 ( a ) : 展 开 长 度L=A+B —0 4T图 ( b) : 压 线 位 置 尺 寸 A-0 2T 图 (c ): 90 °折 弯 处 尺 寸 为 A+1.0T 图 ( d ) : 侧 冲 压 平 后 的 产 品 形 状L=A+B-0.4TA-0.2TT.+A+1.0TBA4.14 综合计算如图: L=料内+料内+补偿量=A+B+C+DAT/3AABD+中性层弧长(AA+BB+CC)T(中性层弧长均按 “ 中性层到板料内侧CCC距离λ=T/3" 来计算)备注:T/BBa 标注公差的尺寸设计值:取上下极限尺寸的中间值作为设计标准值.b 孔径设计值:一般圆孔直径小数点取一位(以配合冲头加工方便性),例:3。
81 取 3.9有特殊公 差时除外,例:Φ3.80错误!取Φ3c 产品图中未作特别标注的圆角,一般按 R=0 展开附件一:常见抽牙孔孔径一览表类型料厚M30.63.50.8304.012M3.5M4#6-323.94.43.84.2464.14.44.9434.756附件二:常见预冲孔孔径一览表类型料厚M3061.2081.510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