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鹧鸪天_桂花.ppt
20页鹧 鸪 天 桂花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校注李清照词内容特点: 1、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2、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得她的词作内容丰富得多,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从内容看,绝大多数是言情写愁,都写得很精到,很富于特色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语言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从艺术风格看,绝大多数作品是婉约词,她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华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写作背景 李清照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请具体分析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前句重在赋 “色” ,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描写了什么内容,与桂花有何联系? 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拟人 对比3.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注: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霜天晓角桂花 谢懋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提示:这两首词均以议论入词,借物寓怀比较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与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琴诗 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做古诗词鉴赏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审读题干,读懂暗示二是从思路结构入手,参考整体风格,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三是联想相关术语四是善于把握角度,学会多角度分析(结构、形象、主旨、情感、手法、语言),防止答非所问 题型:判断鉴赏杂 诗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前人评论这首诗有“悠扬不尽之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同意,你认为它的“悠扬不尽之致”关键在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上?为什么?如果不同意,也请说明理由 答:同意妙在尾句“寒梅著花未”上问话看是平常,实则意蕴无穷家乡可问物事很多,而作者独问“寒梅”,可见,“寒梅”于作者不同寻常;或牵系诗人的感情生活,或关涉诗人的风雅往事(古人喜以梅作诗,以梅寄情),或融入了诗人高尚的心态志趣(梅品傲骨)等等。
寒梅”意蕴多多,作者偏不点明,以问作结,让读者深思,揣味,故此诗味绵长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