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顺县建桥围的宗族社会与文化变迁.doc
24页1丰顺县建桥围的宗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丰顺县建桥围的宗族社会与文化变迁肖文评随着客家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客家文化的在地化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客家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客家社会的形成与变迁实质上是移民的在地化过程所谓在地化,即主流文化“地方化” ,为移民依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自然、社会资源,融入当地社会,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群体的过程本文以梅州市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族的个案为例,说明客家宗姓的迁移、社会及文化的形成与地方化的关系建桥位于粤东梅州市丰顺县西北部,东接丰良镇,南接本县北斗镇,西邻兴宁、五华两县,北与梅县毗连,与老县城丰良镇相距5 公里,与梅州市区相距 69 公里建桥清朝初期属嘉应直隶州万安都三图建桥堡,乾隆三年(1738)丰顺建县时割归丰顺县据族谱记载,开基祖张德达于明初洪武年间定居于此,至今已发展至 25 代,散布周围 10 多个自然村落,约 1.2 万人,其中心为建桥围该围创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 ,建筑面积 15,780 平方米,有 3 街(东西向)12 巷(南北向)24 幢,至今保存完好围内清一色的张姓居民,自乾隆以来居民都在 1,000 人以上(据村民估算,1978 年时居民约 4,000 人) ,为粤东地区一典型传统客家聚落。
张氏宗族人丁兴旺,宗派繁盛;族产丰厚,富盖全县;科举兴盛,仕宦不断,声名显赫;民俗活动频繁,是研究客家传统社会与文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个案2一、张氏的定住与在地化一、张氏的定住与在地化和众多客家族姓一样,建桥张氏自认其先祖曾居于福建宁化石壁村,是福建上杭张氏著名的先祖化孙公的 18 大房中第四房祥云的后裔张氏开基建桥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开基始祖张德达祖居福建上杭县来苏里下都田梓乡,相传元末担任梅州太平巡司巡检,训练民兵,负责梅州东南部地区的社会治安元至正十一年至二十年(1351--1360)陈满在梅畲坑(今梅县畲江镇)一带领导畲民反抗官府,张德达率部参与了平定元末社会动荡,张德达率部至程乡与海阳交界地区“御寇” 相传张德达是个“清官” ,享有很高的声誉,甚至在元末动乱中还做了几天梅州的州官后元朝灭亡,时局动荡,难归故里,遂定居于程乡、海阳交界处的豺狗岗 (即今建桥围南门外东南约 1,000 米处的白沙岗)有 2 首据说是他所作的诗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一)官居五品沫恩光,民爱春风吏畏霜讵意干戈纷鸟道,遂携琴寓豺岗肯堂肯构乾坤大,爱处爱居日月长四海为家男子志,何须翘首望原乡二)直登上国去观光,政令严明六月霜。
京师扰乱豺当道,海内升平舞凤冈清白为官声誉大,忠心报国福禄长封妻荫子男儿志,头角峥嵘归故乡3可见当时定居于此实在是迫不得已,将来荣华富贵后还是要回归故里的据康熙《程乡县志》 ,太平巡检司设于明洪武九年,因此张德达不可能在元末担任梅州太平巡检司巡检但能参与平定陈满的反抗,并能在元末动乱中做州官,特别是把家安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远地区,说明其势力非同小可豺狗岗一带为两县交界处,地处远离州县政治中心的边缘地带,周围环山北部山岭有海拔 799 米的三枝嶂,三峰并峙,直指云天;东有言岭关、鹞子岽,鹞婆咀,黄竹寨岽;南部有海拔 897 米的鸡公 岽,1,047 米的大高巅,鸡婆石、金山岽、大人岽、千家寨芋发源于兴宁县境的大溪,由西向东直穿境内,全长 10 余公里,直到丰良陂村汇合大椹溪后流入丰溪,素有“两山高耸,一水直流”之说但高山河流之间有大片肥之间有大片肱沃的冲积小平原,耕作条件优越,因此很早就有人在此定居繁衍了建桥周围曾是汉、瑶、黎、畲等民族共处之区,在附近瑶黎塘、大畲、马棚塘等地考古工作者发现有瑶、黎、畲等族人的生活遗址,可作佐证历代还相传“未有建桥张,先有陈、罗、黄;未有陈、罗、黄,先有杨、古、赖……” ,比张姓定居早的还有陈、罗、黄、杨、古、赖、吴等姓。
可见,张德达之所以选择在此定居,就是因为此处的开发已达到相当的程度,经济条件较好建桥附近大姓如环清王姓、丰良吴姓、大椹谭姓等,据说都是明初从福建西部迁此定居的4张德达定居后,即开始了在地化过程首先是向官府登记户籍,成为本地人,领垦土地,承担官府的赋税徭役和一般的移民不同,他是以地方官的身份定居的,拥有一定的特权故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张德达没有再去任官,而是向官府“承赋开田三百顷” ,圈占了大片土地,做起了大地主他之所以能占有如此多的土地,一是拥有很大的势力;二是有官府的支持,当地向有“抗粮拒差”之习,而他贯彻了官府的赋税徭役政策,能交粮当差,实现了官府赋役制度的在地化但这却恶化与当地土著的关系,因为所占之地不可能都是无主荒地其次是请当地人黎谦信做管家,协调与土著的关系黎姓是当地土著,居住在距白沙岗约 6 公里的山中大椹村相传黎谦信“书算晓通,辩事明敏” ,为了管理庞大的家业,应付“差役日迫,户税屡加”的局面,尤其是当时“干戈未靖,寇氛未除” ,与当地人关系恶化为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张德达请黎谦信做管家黎所办之事“无不中意” ,取得了张德达的信任因为在临终前面对孤儿寡母,张德达把“粮米百余石”的田产、 “家产数千金”的财富,全部托付给黎谦信料理。
但张德达死后,其财产全被黎谦信“侵吞” 儿子张良友在本地无法立足,只好迁居至距豺狗岗约 15 公里处的海阳县丰政都大畲鸭栖角,沦落为靠帮人看管鸭子为生(后来建桥张氏视鸭为神,不能用鸭祭祖或祭神) ,反映当时张姓与当地土著关系之恶劣直到第三代张均佑之妻蓝氏于永乐三年(1405)跑到当时的都城南京叩阍告“御状” ,财产才被追回但仍有田塘 32 号计 9 顷零,计5征粮 30 石,被“恶佃户杜文德、刘俊忠倚贼强占” 经再次赴都察院控告, “蒙批牌到县提讯,所占之业,才被退还 ”平民百姓跑到京城去打官司,这是明朝的典章制度所不允许的,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张姓人为了说明自己合法占有这些土地而编的故事但不管这些故事真实与否,张氏的税田要经官府甚至是皇帝亲自裁决后才能解决,可见当时张氏与土著争夺之激烈,同时也反映了官府与地方的互动,反映官府对当地社会的控制力还相当薄弱三是与本地人通婚其中最典型的是和畲坑蓝姓通婚张氏第三代张均佑娶了畲坑蓝姓之女,蓝姓是当地土著,也是大姓,相传蓝氏为了挽救张家命运而去打官司,就是得到了畲坑蓝姓的大力支持由于社会稳定,张姓产业要回后经历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虽然人丁不很盛(详见统计表) ,但却散布于今建桥附近各处,反映张姓开始融于当地,在当地积极拓展地盘,以扩大生存空间。
如三世均佐迁下坝,绍创迁田心塘,绍基开基于鹊楼,四世祚开基于溪口,五世监开基于忠恕家,录开基于广合芋子佛爷,奇开基于建桥上,七世见开基于楼下,早开基于寨下(基本上都在距豺狗岗方圆5 公里的范围内) 至七世隆庆年间(1567--1572)发生“黄 之乱” ,使张姓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当地人的首领了相传七世张乾福(1517--1580)身躯高大,文武全才,武艺超群,酒食倍人,素为乡众尊服明隆庆三年, “贼寇” “黄瑺” “结党6倡乱” ,活动于江西及兴宁、长乐(今五华) 、程乡(今梅县) 、海阳(今揭东等县)等县,建桥一带也曾被占据张乾福为了保家卫乡,准备“联乡井、置炮械” ,得到巡按闽粤的大理寺卿陈仲谋的支持,并保举张为“六品乡都长,佥军事” 于是散家财数万,召集民兵数千,在今建桥一带大兴土木, “深沟高垒、竖筑土城,立东西南北四门,置鉎炮四架,团防堵御,率乡邻以备战守” ,随后率部会合闽粤抚按官兵,协同作战,深入贼巢,生擒贼首黄瑺、杨魁、吴安山、张钦、钟凤等五人,并“杀毙贼将兵数百” ,平定动乱张乾福因功被封为武德将军(三品) 张氏在当地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二、张氏宗族社会二、张氏宗族社会明末清初,即张氏第八至十二代,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张氏却获得了快速发展。
人口繁衍很快(详见下表) ,建起了张家围,创立了祠堂,经历了一次社会变迁,形成了宗族社会,渐渐成为地方大族建桥张氏世次人丁发展统计表世数1234567891011121314丁数124610181426212880126177263九世王婆太传下的三大房人丁发展统计表世数11121314光大堂丁数392521保大堂93261113福大堂82230547总计2063116202上表据 1995 年《丰顺建桥张氏族谱》统计一)宗族社会的形成(一)宗族社会的形成张氏自定居至第八世,虽然广置家产,财产丰隆,祀田很多如五世锭, “广买田庄,远及环清堡大坪畲等处” ,有数百石田产,富盖一都遗有血食祀田一所,土名环清堡大坪畲等处,带粮七十五亩 “六世珙” , “明成化壬辰年生置有田尝共粮十八石零 ”七世乾福, “于程乡另创粮米四石,吾族莫出其右者子孙将其尝业分讫,仍存祀田租三十石 ”八世景弘有田产 18 石八世伯榕“遗有祀田一所,土名兴宁洋发塘,三十石正项租 ”嘉靖以后官府允许民间建祠祭祀历代先祖,但张氏没有建造象征宗族的宗祠,祭祖主要在坟地进行而且人丁尚少,居住分散,还未形成宗族社会明朝万历(1573--1619)以来,粤东地方动乱不断, “寇贼猖獗”。
在程乡与海阳之间,先后有万历十一年的钟大魁之变,泰昌元年的褚采老之变,崇祯元年的苏峻等五总之变,崇祯元年的揭阳山海寇之变,崇祯三年的钟凌秀、叶阿婆、陈蜡烛之变,崇祯五年的廖辉钦、张文斌之变,崇祯十一年的揭阳盗变,崇祯十二年的海阳盗变,粤东众多的山寨,如汤坑金鸥寨、金鼎寨等,就是在这种背境下建造的而建桥张氏“各居散宅,无可守御” ,这些“盗贼”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张氏的生命财产安全崇祯十一年(1638) ,程乡县令陈燕翼,认为张氏“僻居山间,离城数百里,若无围寨难以御寇” ,替张氏上奏朝庭,请求允许修建8围堡,得到批准于是张姓请风水师张彬所规划,选择地势较高的高冈冬秧地, “于崇祯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庚辰日辰时课合四庚,兴工筑建” ,先创建围墙,开 4 大围门,余后陆续建造 “东北一带溪绕,西南凿开壕塘,俨然城郭,以便拒守 ”相传皇帝还御赐了 4 条大鉎炮(名曰“将军” ) ,作为守御 4 大围门之用所建之围名为高冈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围内专门划出了建造祠堂的公共用地按照当时张氏发展派系, “派分祠地十区,留一区与程邑侯陈燕翼公鼎力之功 ”写“东壁、图、书、府、西、园、翰、林”9 字,抓阄决定归属,然后由各房自行建造祠堂。
先后建起光大堂、保大堂、福大堂、谦大堂、树德堂等 9 座祠堂此围虽为防卫目的而建,但随着各祠堂的建立,又成为张氏认同的核心,成为整个建桥张氏认同的标志,因为该围的名称也经历了由高岗围的张家围、建桥围的变迁此围建以前,张氏散居各地,没有聚居中心,没有祠堂,祭祖主要在墓地进行,高岗围的建立,标志着张氏宗族社会的形成张氏因此也进一步认同于当地社会了如清初吴六奇的好友惠潮嘉兵备道高金印部宿于高岗围中,仔细考究张氏的历史后,以张德达诗韵赋诗一首,其中最后一句是“百忍家风居九代,浑忘此处是他乡 ”认为此时张氏已把“他乡”作“家乡”了至乾隆年间张氏人丁已发展至上千族中举人十四世张绍华以张德达诗再步韵 2首,其中有“四海室家悬矢阔,一村山水改弓长” 、 “天定的鸿基开9此地,时教我祖到程乡”之句,反映当时建人丁兴旺,各异姓已被排挤走,而成为张姓的天下,并对当初张德达选择在此开基赞叹不已表明张氏至此已完全本地化了建桥张氏宗族发展的具体情况详见文衍源《丰顺县建桥镇建桥围的宗族与民俗》 ,此不述二)主要拓展活动张氏之所以在明末清初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丰顺县西部地区的世家大族,与其一系列有意识的拓展活动分不开:1、结交官府、结交官府为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社会地位,张氏利用地处连接潮梅的驿道和榕树铺旁边的优越地理位置,结交来往官员,并积极寻找机会,出任为官。
如十世张应龙,读书“艰于科举” ,于村边连接广州至潮州的驿站榕树铺结交了路过的湖广粮储道杨涟,被聘为幕僚,得到杨的赏识,于明天启元年被举荐为临漳县主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