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别裁(上)》读后感4000字.docx
4页《论语别裁(上)》读后感_4000字《论语别裁(上)》读后感4000字“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南怀瑾学而第一(中)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学问的目的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2、“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
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3、“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4、“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
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很困难有时候对朋友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自尊心“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信心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里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2、尊重他人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3、“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三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长,将来坐牢的也是你,那么这个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就要慎重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四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温、良、恭、俭、让“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
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2、温柔敦厚而不愚五经的修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样的人,才能爱任何一个人,爱任何一个朋友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以下《书》、《易》、《礼》、《乐》、《春秋》,都是如此3、“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国古代的“淑世主义”,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来着?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