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洋务运动还是有一定成就的.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79880467
  • 上传时间:2019-02-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4.3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洋务运动还是有一定成就的[35P]·· 圣旨 发帖于:历史风云图区 发布时间:2009-8-27 22:29:54 查看原帖收藏复制链接【共4条评论】【浏览123IP】  一、 统一时期   自1895年袁世凯接掌小站练兵开始,至1918年前后直皖分家时为止,是北洋陆军的统一时期   还是先从北洋六镇说起吧   这一时期的北洋陆军,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齐装满员,即想定编制与实际编制基本上完全相等,不差一兵一卒,一枪一炮下面是1906年时第六镇的装备情况:   成军之初,全镇共有曼利夏步枪6863支,小口径毛瑟步枪253支,哈其开斯步枪37支,共7153支,小口径毛瑟马枪140支,曼利夏马枪924支1906年,北洋兵备处发日式三十一年式步枪6849支,三十年式马枪1483支,替换下原来的杂式步、马枪1908年,近畿军械局又配发日式二十九年步枪6支,马枪4支总计全镇应共有日式65毫米步、马枪8342支,因二十四混成标东调随带走步马枪1809支,则此时第六镇实有步马枪6533支   原有格鲁森57毫米陆炮12门,格鲁森57毫米山炮32门,克虏伯87毫米围城快炮4门,马克沁机关枪8挺1906年,北洋兵备处配发法国克鲁苏75毫米陆炮36门,克鲁苏75毫米山炮18门,替换下原来的杂式火炮。

      总计法式克鲁苏75毫米火炮54门   枪炮以外,按全镇统计(二十四标东调之前),另有标旗6面,营旗24面,军官佩刀372把,军佐佩刀126把,军官六响手枪257支,军官七响手枪215支,军佐六响手枪36支,军佐七响手枪49支,炮目兵七响手枪355支,马兵刀988把,短兵刀1046把,洋步号98支,洋马号59支,洋步鼓26面,铜吹哨342支,四倍光千里镜284具,八倍光千里镜180具,侧视镜219具,孔明灯633具,号灯20对,救伤床69架,子药箱192个,大洋镐 192把,大洋锨576把,大洋斧96把,叠锯144把,小洋锨3024把,小洋斧1200把,小洋镐1824把,修枪炮器具20副,军乐队刺刀50把,枪刺劈剑器具308副,军乐器具一套   这就是第六镇1906年时的全部家当   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此时的第六镇,陆炮36门,山炮18门,正好达到54门的满编,而绝不是有些网友所认为的北洋陆军的编制只是停留在纸上的空架子   至于枪,因此时的步兵是清一色的步枪兵,步兵每队有战斗兵126人,即配步枪126支这在1905年3月11日长庚、徐世昌考查北洋陆军第三镇时所述“步队每队一百二十六支无差数”一句中可得验证。

      如此算来,则全镇48个步队应有步枪6048支此时的骑兵、工兵、辎重兵亦配步(马)枪,也以每一名战斗兵配一支步(马)枪的最高估计数计算,则马标、工兵营和辎重兵营共有战斗兵1680名,则最多应配枪1680支至于炮兵,不可能每个战斗兵配步(马)枪一支,有的可能只配炮目兵手枪,有的可能因操炮而不配枪同是长庚、徐世昌在第三镇考验时,有“炮队向有步枪八十支”一句,那么是否可以认定此时的炮兵每队应配长枪80支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则9个炮队共应配长枪720支如此算来,则全镇步骑炮工辎全体战斗兵再加上官长弁兵共计8961名,最多应配长枪8448支而我们看到的上述第六镇全镇(含二十四标)实际配长枪是8342支,再加上炮目兵手枪355支,则实际共计配长短枪8697支这样的配备比例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是任何一支正规的陆军师也达不到的   第六镇如此,其他五镇也莫不如此   至于枪炮的种类,在这一时期是十分的繁杂的以下是1905年北洋三镇(第一、二、三镇,后改名,即后来之第二、三、四镇)的装备情况(仅列枪炮):   第一镇(后改番号为第二镇)步枪、马枪、陆路炮、过山炮,均于1903年购自日本所有步、马枪口径均为65毫米,所有陆、山炮共计54门,口径均75毫米。

        第二镇(后改番号为第四镇)的步枪于1903年购自德国,口径79毫米马枪系于同年购自日本,口径65毫米,过山炮系宁、鄂两厂所造而鄂造居多,口径57毫米,陆路炮则购自英国和德国,口径75毫米,惟全镇54门之数无差   第三镇的步枪也是1903年购自德国的小口径毛瑟步枪,马枪则既有德国造毛瑟枪,也有汉阳造,惟口径均为79毫米机关枪系英国造马克沁式,口径8毫米陆路轻炮、陆路重炮、过山炮均购自德国,口径75毫米,计54门无差数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镇编有机关枪,即“马克心机器炮”,在长庚考查以上三镇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三月十三日,马克沁机器炮打靶马克沁机器炮每分钟能发六百出……此炮已购十年,螺丝松紧不一,放炮之间易于掣动,殊为可惜”这是1905年的日记,看来从1895年开始,马克沁机枪已经装备到了北洋军,但数量未详   第一、五、六等三个镇成军较二、三、四等三镇稍晚,以下是1906年第一、五、六等三镇的情况:   第一镇所用陆路、过山各炮,分别购自德、日两国,惟口径一律,均为75毫米,全镇54门无差数步、马枪则购于日本,为三十年式,口径65毫米   第五镇所用陆路炮、过山炮均为德国造克虏伯式,口径75毫米,全镇一律,共计54门无差数。

      步枪、马枪则“系旧式,且极凌杂,势难再用,实因当时编练该镇,急于成军,故多迁就,亟应设法随时更换新式,以备不虞”   第六镇此时(1906年)已经换装,即火炮均系法国克鲁森厂式75毫米口径新炮,共计54门无差数步、马枪均系日式三十年式,口径65毫米   对于枪炮口径的杂乱,负责考验北洋各镇的大臣长庚也感叹其“编制初定,购械为难,其枪式、炮式仅能使一标、一营相同,将来仍应逐渐备换,俾全镇画一”   看来不是不想画一,而是一时间还没有能力将其画一   以上是1906年以前的情况北洋六镇的建军速度是惊人的,装备的更新也是极频繁的到了1907年,装备最凌杂的第五镇的步、马枪已经全部换成德国造小口径毛瑟枪,口径79毫米火炮一项,计有德国造克虏伯75毫米口径山炮、野炮各式各18门,法国造费开司山炮18门   到了1908年,原来装备杂乱的第四镇(原第二镇改称),其装备的枪炮也已经变成了清一色的日本造,陆、山炮的口径均为75毫米,步、马枪的口径均为65毫米,达到了全镇一律   由于军工生产还无法赶上军队数量的扩充,外购又是哪里好买就到哪里买,所以尽管费了很大的劲,枪炮在全师的统一仍然一直没能得到实现。

      以1916年陆军统计报告书中第四师的枪炮为例,即可看出这种状况该师第十三团、第十六团、工兵营所用步枪为日本三一式,第十四团、第十五团所用则为日本三八式,骑兵团、辎重兵营用日本三一式马枪第十三、十六两团所用机关枪,均为英国造马克沁4挺加法国造哈其开斯2挺,第十四团、第十五团所用为哈其开斯6挺,骑兵团所用是哈其开斯2挺炮兵团第一营所用为江南造75毫米山炮18门,第二营为日本造75毫米野炮18门,第三营为日本造75毫米山炮18门   其他师旅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有一个单位在这一时期加入了陆军师的编制序列中来,即机关枪单位   机关枪单位的增加是先有思想,继而有编制,最后才逐步落编的   早在1909年,直隶总督端方奏曰:   “日俄之战,俄军之用重炮队、机关枪队较日军为多,故南山、旅顺各战,日军虽胜,伤亡之数实众……日人于战后乃竭力研究重炮队、机关枪队之用法,并购买德、法两国枪炮,使用权炮兵工厂参仿改造,分别训练其重炮队则分为野战重炮队、要塞重炮队两种其机关枪则每联队中必有一队,更番训练……”   第二年,直隶总督陈夔龙又奏:“臣查重炮队、机关枪队均为战时行军利器,欧洲法德等国最先发明日俄战后,日本始经营添练,并采德法两国成法而令炮兵工厂参仿改造……”。

        可见此时的清廷,已经意识到机关枪的重要机关枪编入陆军师已经是势所必须不过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看到北洋陆军师是什么时候以条令条例的法制化渠道在师一级增加了机关枪队的,但至晚在1910年,机关枪队已经列入陆军师(镇)的正规编制,从朱恩绂于这一年给朝廷的上奏中可以窥出,“按镇计算,每年须成六镇之械六镇详数,计步、马、工、辎各枪共六万支,每支配弹一千颗,机关枪一百四十四支,每支配弹三千颗,山野炮三百二十四尊,每尊配弹二百五十颗……”   这也就是说,用324门山野炮除以36,正好是每镇54门之数;而用144挺机关枪去除以36,则得出每镇机关枪应是24门   那么,这24挺机关枪是以营的编制属于镇呢,还是分成四个队分属于标呢?我猜想,大概先是以营为单位属于镇的早在1910年,禁卫军中便有了直属的机关枪营,重九起义之前,云南第十九镇也有一个师属机关枪营的编制,但这可能都只是权宜之计,是在编制法规还没有出台或机关枪数量太少不好分配到标的情况下才将其统一归属到师的而若按照编制法规来说,机关枪大概还是列编在标一级的,从宣统二年陆军部编写颁布的《新定步兵操法》中,可以窥出一二在该《操法》关于标的战术中,有“机关枪不分开使用,即有时必须分开,亦必用二枪以上连合射击”。

        这是否已经可以说明,标一级是有了机关枪单位的,而且肯定不是二挺的单位,那是几挺的单位呢?四挺?不大可能,因当时的习惯,都是以六尊(门、挺)为一个编制单位,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猜定,这时的陆军师(镇)中,机关枪是以每六挺为一个队(连)分属于四个步队标的   当然这都是猜想而且即使这猜想成立,也只是编制表上的事情,真正的落编,则要晚的多以第三师为例,到了民国元年,第九、十二两个团才编成机关枪各一个连,到了民国二年,十一团机关枪连编成,又过了一年,民国三年,第十团机关枪连才编成第三师如此,其他师怕也不会比它更强了   机关枪编制数量如此之少,一方面是由于生产难度大,产量低的原因所致,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之前,世界各国对机关枪的作用还存在着怀疑,对其消耗子弹的快速还十分的不满   二、 直皖奉分裂内战时期   自护法战争期间直皖分家,至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是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的内战时期其装备特点是想定编制与实际编制已经有了差别,但差别不是很大每一个师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好考证的如上一时期那么详实,只能通过一些麟角来揣度某一派系的大概而已   这一时代的直皖军队,不论从编制上还是装备上都没有什么区别可言。

      唯一的不同是由于军队数量的膨胀远远超出国内兵工生产的速度,外购的军械数量比袁世凯时期更多了   皖系军阀装备的最好的是参战军此时因为段祺瑞把持了朝政,利用参战借款大肆购买军械装备参战军与边防军分别于1917年11月和1918年7月两次大规模地与日本签订军械订购合同,前者总金额为日金1700余万元,但购械数目及品种不详后者总金额为日金2364万元,所购的军械为三八式步枪85000支,子弹6750万发;三八式机枪198挺,子弹950万发,附零件6种;山炮162门,榴霰弹81000发,榴弹16200发,附零件15种;三八式野炮72门;军车180辆,零件6种以上军械,全部用以装备参战军与边防军   当时参战军的编制与原北洋军的编制略有不同其区别是每师的炮兵团辖9个4门制炮兵连,共编75毫米山野炮36门,较北洋旧制略少;机关枪四个连是6门制,但不是分属于团,而是集中编成机关枪营直属于师参战军使用的武器,除山炮外,全是新由日本购来   三个师以外,参战军训练处还直辖有重炮一个营(也有两营之说),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150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加农炮,也全是日本造,就连用来挽炮的马匹也是从日本进口   皖系很快战败了,其新购的崭新的日式装备,全数为直奉两系所瓜分。

      之后,直奉两大集团一个关里一个关外,形同敌国般开始了疯狂的军备竞争   这一时期,北洋军的装备有几个发展变化   一个是迫击炮的大量列装虽然迫击炮早在日俄战争时期便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