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教学》第130卷(1~6期)总目.docx
8页《历史教学》第130卷(1~6期)总目 专 稿唐英旗分身份考辨阎崇年(2·3)大力开拓宋代文献史料源 不断提升学术创新力戴建国(2·8)中国报刊即时报道中的1917年俄国革命吴 伟(4·3)日本选择性记忆的酿成环境周颂伦(4·13)铮铮铁骨话沈鹏——以翁同龢收藏《致太世叔函》为线索孔祥吉(6·3)小刊物之大关怀:《西风》《家》与性教育及心理卫生普及张济顺(6·10)1950年代初农村典型调查资料的研究价值——以湖北《武昌縣锦绣乡典型调查》为例杨奎松(8·3)中国传统考课制度的困境、意义与现代启示余新忠(10·3)有关近代中国养老院的三个问题苏全有(10·7)对反思的沉思——评《牛津拜占庭史》陈志强(12·3)生长的墓志——从范仲淹撰《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看后人的改易王瑞来(12·10)中国史研究御殿听政:南宋前期中枢日常政务的重建与运作韩冠群(2·44)光绪、慈禧去世时国人心态探析——以晚清日记为切入点刘 澍(2·52)朱子易学在南宋后期的流传与发展谢 辉(4·20)近代长江口岸市场铜元套利现象研究——基于旧海关资料的分析方前移(4·28)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关于“两航”飞机问题的政策演变黎 荣(6·38)宋代“镇”“市”结合的历史考察张 倩(6·46)“河西”何在:政治地理变迁与河西范围演变董振华 毛 曦(6·52)九江兵变述略——以《申报》报导为中心陈晓鸣 钟凌云(8·42)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张燚明(8·48)表升平之盛世,契亿兆之欢心——试论宋代的赐酺与政治李小霞(8·55)唐代大寺的政治功能探析——以长安荐福寺的活动为中心的考察王丽娜(8·62)宋代城池筑防技术与思想考论刘永海(10·52)清代临清贡砖质量管理探析——以乾隆万年吉地工程用砖为例王铁男(10·59)论近代中国母性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影响王若颖(10·67)略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社会科学研究——以重庆为中心的考察常云平 聂 强(12·34)“国家声音”:民国广播与国语运动——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马 瑞(12·41)试论南宋理学家所撰碑志文中的两浙富民形象武胜鑫(12·50)近代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1909—1936年)王培利 石晓霞(12·57)世界史研究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世俗慈善救济权威建立中的传承与超越——以威克里夫和罗拉德派为例陶 芳(2·13)近代法国农民共用权利的衰落傅泰鹏(2·21)论18世纪英国学园的兴起王 英(2·29)19世纪后半期北美西部华人与印第安人关系及相互认知贺建涛(2·36)日本政府对一次北伐的观察与反应王美平(4·35)拜占廷时期《荷马史诗》的文化特征庞国庆(4·42)雅克·勒高夫史学研究特点探析金志高(4·48)作为“文明”输出的明治维新——以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几个事例为中心刘岳兵(6·20)简述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对德国科学技术的转移——以机构发展、发明专制及人员转移为中心李晓如(6·30)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新左派学生运动前行动主义者形象的重塑谢文玉(8·16)美利坚殖民地史研究的帝国转向:“帝国学派”史学述评吴万库(8·23)西奥多·罗斯福外交思想评析王亚萍(8·30)转型时代下爱德华三世的政治实践徐东波(8·35)亚美尼亚民族起源论:一个民族主义话语之争亓佩成(10·15)美国北方奴隶制的缩影:宾夕法尼亚黑人奴隶生存状况研究赵文器(10·22)试论古代雅典社会的私生子问题谢芝芹(10·30)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越南议题——基于尼克松政府视角的考察张秀阁(10·38)塑造与消解:对“文学牛仔”英雄形象的历史解读李 军(10·44)环境治理国家化、环保主义者与美国环境外交的滥觞靳小勇(12·14)两德统一与欧洲一体化王 帅(12·21)美国在印度洋的早期经略探析孟 亮(12·28)教学研究吴景贤先生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述论陈 辉(4·54)文明交往视角下的楔形文字文明——兼谈高校世界古代史课程中古代西亚部分的教学框架蒋家瑜(8·66)专题研究杨志玖先生与马可·波罗来华的“世纪论战”李治安(12·62)马可·波罗研究在欧洲马晓林(12·67)史苑新秀入唐党项社会变迁四题岳思彤(2·61)清季江浙教育现代化研究——以毁学事件为中心(1904—1911)李宗庾(4·63)再论《行程录》的真伪问题李寒箫(6·61)(马莉 编)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