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与新动力.docx
30页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与新动力 一 设立雄安新区的战略背景和重大意义(一)国内经济政策形势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与搭配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从短期来看,我国政策着力点在于:一是清理“三角债”问题,增强投资回报率的预期和有效投资意愿;二是实施破产机制,尤其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化解产能过剩的退出机制从长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施创新战略: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全面深化改革,改善资源错配现状;发展高质量教育,解决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问题;提升质量,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增加效益从目前经济形势上看,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受到国内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冲击;二是短期投资不足、内需缓慢;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雄安新区的建设而言,可以认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大实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纠正结构性过剩矛盾和资源错配问题;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四是优化创新和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负担、提高投资预期收益。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进展截至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已有三年在这三年里,大思路、大战略带来大转变,从疏解非首都功能到产业大迁移,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要素一体化,京津冀三地正逐渐打通各种资源的一体化,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初步形成1.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三年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进展明显一是控制增量和疏解存量取得进展在控制增量方面,2014年北京市制定了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三年来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到16400件在疏解存量方面,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疏解对象,三年来共退出1341家一般性制造业企业,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调整疏解350家商品交易市场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市实现了“瘦身健体”和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北京市金融业的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2.8%;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同比增长12.3%;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646.7亿元,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0.3%三是北京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北京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基本完成,新城核心区的城市综合体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17年底前四大市级机关和附属行政部门将率先启动搬迁。
四是北京“大城市病”初步缓解首先,人口压力减小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同比出现“双降”,城六区人口出现由增转降的历史性拐点其次,交通压力缓解再次,生态环境改善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2.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三地初步构建起铁路、公路、机场、港口互联互通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一是网络化布局成效显著铁路方面,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获批,计划新建24条城际铁路,“轨道上的京津冀”日趋形成公路方面,京台、京昆、京港澳、首都地区环线等12条高速“断头路”和干线公路的“瓶颈路”共计1400余公里已经打通或扩容机场方面,北京新机场主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机场航线网络进一步完善,北戴河机场投入运营,承德机场加快建设在港口方面,天津与河北加快了港口群建设和对接,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构建津冀环渤海运输网络二是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取得进展通过政府搭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综合管理体制和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京津冀三地联合铁路总公司组建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天津港集团与河北省港口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016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公交陆续与京津联网,发售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实现了京津冀公交互联互通,下一步有望向轨道交通、出租车等延伸3.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一是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正式建立2015年12月,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要求区域内统一对水资源、大气、土壤等进行统筹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于2015年正式成立,并提出“2+4”协作模式,将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6个城市划定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率先建立起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长效机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内“2+26”城市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016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8%二是建立健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资金补偿机制北京与承德开展了跨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联合探索推进生态建设项目产业化和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的跨区域交易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中央财政奖励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均已落实到位。
三是全面启动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支持张承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张承地区水源保护林、“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重大生态项目目前“三北”防护林的造林面积已达到2.81万亩,坝上地区退化林分改造122万亩全面完成在密云水库上游的滦平、丰宁、兴隆、赤城和沽源5县,率先启动了共建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4.产业升级转移率先取得突破一是河北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河北省借力京津,筛选确定了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等11个省级重大承接平台,重点打造了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石家庄国际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一批重点迁移项目落户河北,如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到邯郸,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2016年10月竣工投产,北汽黄骅生产基地首批新车下线,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的服装研发中心和生产中心从北京迁往衡水,保定高碑店新发地农产品物流园启动运营,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开业,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商户陆续迁到沧州明珠商贸城、石家庄乐城国际贸易城、保定白沟等市场二是天津与京冀加快产业联动发展天津努力联合京冀两地联手共建产业园区,未来科技城等19个园区纳入京津冀产业对接整体布局,建成了临港、空港等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河北(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承接载体。
三是三地相互投资势头良好三年来,河北从京津引进资金11041亿元,占全省同期从省外引进资金的50%以上;天津从京冀引进资金5226.74亿元,占全市从省外引进资金的44%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到位金额1699.64亿元,同比增长21.7%;在河北投资项目到位金额3685.29亿元,同比增长22.0%;天津企业在河北投资项目到位金额521.38亿元,同比增长19.0%5.区域协同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区域创新体制初步建立2016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和《河北省系统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就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做出工作部署二是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天津、河北共建了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被科技部批准为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截至目前,河北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科技产业园区55个,创新基地62个三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取得进展。
17所京津高校组建了8个京津冀地区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由北京大学牵头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河北省与京津在炼钢、抗生素、卫星导航、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领域建立产业技术联盟65家,引进京津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四是技术转移成果明显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成立,河北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建立了“三中心、两平台”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石家庄科技大市场与京津实现了信息共享、实时发布和标准统一据统计,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015年为111.5亿元,2016年达到154.7亿元,同比增长38.7%6.金融一体化程度加深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作为推动金融合作的主力军,三方政府签署了一批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文件,对区域金融一体化方式、手段和路径做了前瞻性安排2013年5月,京津冀地方政府先后签署《京津金融合作协议》《天津市河北省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河北省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10月,京津冀三方正式签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合作框架协议》,统一京津冀的税收,为三地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纲领性文件,对京津冀一体化做出了部署。
在金融监管方面,京津冀三地监管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金融监管合作不断推进2005年来以来,《环渤海金融合作论坛》一直作为商讨环渤海地区金融监管合作的平台;2011年,三地银监局正式签署《京津冀银行业监管合作备忘录》,对银行业协同监管开展初步交流尽管三地金融监管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监管协议在产权交易方面,2010年,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与北京环境交易所合作建立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探讨区域排污权交易,促进两地产业结构“生态”升级同年,天津股权交易所在沧州成立渤海股权交易中心,为河北企业股权交易、企业融资等提供平台2014年7月,京津冀产权交易机构成立“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利用三地股权交易平台功能展开平台合作2015年9月,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揭牌,同时设立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河北成立了100亿元的PPP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区则设立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规模100亿元此外,总额为1000亿元的“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也将启动7.市场一体化亮点突出一是旅游市场一体化取得突破京津冀三地旅游部门编制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发布了《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和《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示范区合作宣言》,重点打造了京东休闲旅游区、京西北旅游圈、首都西南生态与文化旅游发展带等区域内区县旅游联合体,联合发布旅游线路,开通京津冀专列和旅游直通车,发行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京津冀旅游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工作也已启动。
北京和张家口联合承办2022年冬奥会,为京津冀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干部人才交流日益密切北京市与河北省联合出台了《关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京冀干部人才双向挂职的意见》,并于2015年首次启动京冀互派百名干部人才双向挂职2016年,京津冀三地在京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以促进三地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三是通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电信运营商宣布,从2015年8月起,京津冀三地之间取消长途和漫游资费8.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医保系统互联互通以京冀为例,河北省启动了区域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环京14个县(市、区)医保定点机构,作为北京医保定点为其参保人提供医保服务;河北燕达医院率先实现与北京基本医疗保险互联互通,成为京津冀地区第一家试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医院此外,2016年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卫计委联合启动京津冀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