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心理学攻击.ppt
18页攻击攻击(Aggression)是儿童、青少年中一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 ,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 响儿童人格和品格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 要指标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那几个课题,向攻击一样,引起如此之多的理论实验研究的关注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2)J习性学理论《攻击与人性》的作者—奥地利著名习性学家 K.Lorentz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 人与动 物攻击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而与外 界刺激无关随着个体攻击的能量在有机体内 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 性的释放攻击具有护种功能导致人类的族内攻击行为模式 缺点:过分强调本能因素,忽略学习因素攻击能量模型不能建立忽略了人和低等动物的差异挫折—攻击假说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提出者:J. Dollard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是创 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修正者:L. Berkowitz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 习得的社会行为获得机制启 动 机 制保持机制自 我 调 节 机 制请单击我请单击我请单击我YY观察学习(模仿)观察学习(模仿)获得机制获得机制注意过程 (对攻击榜样进行感知)记忆重现过程 (对他人攻击行为编码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动作复制过程 (把攻击行为的动作表象整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激发和调节作用)YY直接学习直接学习 显著特点:即时强化(如:参与打架斗殴 )返回启动机制启动机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 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和激发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和激发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消极事件启动消极事件启动 (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与(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威胁与侮辱以及物品的抢夺等)侮辱以及物品的抢夺等) 诱发性启动诱发性启动(儿童为达到理想结果而发动的攻击)(儿童为达到理想结果而发动的攻击)榜样性启动榜样性启动研究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研究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返回保持机制保持机制研究:高攻 击性儿童的 父母一般限 制子女在家 庭内部的攻 击行为,却 宽容子女在 家庭外对他 人的攻击。
消极作用) Sears在1960 年发现,因打 架受到家长严 惩的儿童在加 重攻击性较低 ,但一出家门 ,比受到惩罚 不怎么严厉的 儿童具有更强 的攻击性不恰当的惩罚不恰当的惩罚儿童从 他人的 攻击行 为结果 中获取 信息、 得到启 发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外部强化外部强化返回认知理论认知理论Y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试 图丛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攻击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 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张文新,1995):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提出者:K. A. Dodge观点:1 1 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2 2 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3 3 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反应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上存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反应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上存 在缺陷4 4 攻击性儿童对攻击行为的后果包乐观的期待攻击性儿童对攻击行为的后果包乐观的期待单击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解码过程对社会线索的知觉 寻找线索 对线索的集中注意解释过程寻找反应过程决定反应过程编码过程对记忆储存、目标和数据进行整合 寻找解释 数据与程序规则的匹配寻找反应 生成潜在的反应对潜在的反应的后果作出评定 对反应的适应性进行评估 决定最终反应搜索行为的组成部分 解释反应返回归因模型归因模型Y提出者:Ferguson & Rule (1988)Y研究表明:一个受伤害者在遭受挫折之后的情绪唤醒状一个受伤害者在遭受挫折之后的情绪唤醒状 态和行为反应,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不如说取决于他态和行为反应,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不如说取决于他 对伤害者的归因。
如果他把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归因为伤害对伤害者的归因如果他把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归因为伤害 者的人格因素,而不是做情境归因,那么,他的愤怒程度者的人格因素,而不是做情境归因,那么,他的愤怒程度 和行为表达(攻击)要比在后一种情况下强烈得多和行为表达(攻击)要比在后一种情况下强烈得多单击社会问题解决模型社会问题解决模型Y 提出者:Rubin et al (1991)Y 儿童在三四岁后便参与了同他人的社会互动Y 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儿童在社会互动中达到个人目标同时又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能力较常用实验方法:“假设—反应”(呈现假设问题情境,通过被试反应测量其 问题解决能力) 国外研究结论:1 1 被评定为攻击性的学前儿童,在涉及物品获得或寻求参与同伴活动的被评定为攻击性的学前儿童,在涉及物品获得或寻求参与同伴活动的途径等目标时所提出的策略并不少于非攻击性儿童,但他们的策略中途径等目标时所提出的策略并不少于非攻击性儿童,但他们的策略中更多的是争斗性的或贿赂性的,亲社会的策略较少更多的是争斗性的或贿赂性的,亲社会的策略较少2 2 在社会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型的不同水平上,攻击性儿童经常发生在社会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型的不同水平上,攻击性儿童经常发生加工的困难,这些困难因所遇到的社会性目标而异。
加工的困难,这些困难因所遇到的社会性目标而异 3 3 攻击性儿童问题解决的灵活性低于非攻击性同伴攻击性儿童问题解决的灵活性低于非攻击性同伴近年来有关儿童攻击行为归因研究的具体实验:近年来有关儿童攻击行为归因研究的具体实验:让二、四、六年级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男生接受一个不知姓名的假 设同伴造成的消极后果(自己搭的迷宫被弄倒)同伴的行为意 图分为三种:善良的、恶意的、意图不明的记录到被试的反应 有七类,其中三种是攻击行为:(1)弄倒对方迷宫;(2)言语 攻击;(3)直接攻击K. A. Dodge的研究(1980):统计结果:在恶意的和善意的两种实验条件下,两种儿童均在恶意统计结果:在恶意的和善意的两种实验条件下,两种儿童均在恶意 条条 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但在意图不明的条件下,攻击性儿童往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但在意图不明的条件下,攻击性儿童往 往对同伴的行为作敌意性归因,从而有更多的攻击行为;而非攻击性往对同伴的行为作敌意性归因,从而有更多的攻击行为;而非攻击性 儿童往往作善意归因儿童往往作善意归因重要结论:攻击性儿童在他人意图不明的情况下对他人重要结论:攻击性儿童在他人意图不明的情况下对他人 造成消极结果的行为倾向于作敌意性归因造成消极结果的行为倾向于作敌意性归因。
返回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Y儿童攻击行为的早期发展与特点Y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的发展Y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请单击请单击请单击请单击儿童的攻击行为起源于何时儿童的攻击行为起源于何时YM. S. Holmberg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 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 随年龄增长,儿童之间的冲突性为呈下降趋势到两岁 半,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性交往只有最初的20%YC. Buhler、E. H. Green、M. M. Shirley研究发现: 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 年就开始了返回儿童早期冲突行为有社会性吗儿童早期冲突行为有社会性吗Y美国心理学家D. F. 海和H. S. 罗斯(1982)对24对年龄 为21个月的婴幼儿的冲突行为进行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不仅有助于儿童研究人员认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不仅有助于儿童 学习如何有效地发动和终止相互攻击,而且这些经验还学习如何有效地发动和终止相互攻击,而且这些经验还 为儿童提供了有关社会秩序的信息,其中包括社会成员为儿童提供了有关社会秩序的信息,其中包括社会成员 与他们的财产之间的关系的信息。
与他们的财产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在游戏室进行4次每次时间为15分钟的观察,发现87%的儿童至少参与了 一次冲突,其中79%的冲突是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由儿童自己终止的 这些冲突大多数(72%)与争夺物品有关,其余的要么纯粹是人际间的 冲突,要么是争夺物品与人际冲突混合在一起实验结果表明:儿童作出的不同行为反应将会引 起同伴不同的让步并且,冲突中儿童的言语活 动通常与他的社会性定向一致返回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Y美国心理学家W. Hartup研究4-6岁和6-7 岁的儿童,发现:在整个学前期,儿童 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 复性呈增多趋势张文新等(1996)研 究小、中、大270名儿童的攻击行为,也 得到类似结果Y研究发现,儿童在2-4岁间,身体攻击 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返回儿童对攻击行为调节的发展要求7、9、12岁儿童对一系列假设的攻击事件作出反应,描述出一男孩 对另一男孩的言语攻击或身体攻击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给被试提供大 小不同的7块木板,木板的大小代表着报复性攻击的激烈程度的高低, 要求被试表明,他将用哪一块报复挑衅者可见,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把对他人 的行为意图的知觉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反应中去, 即认知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
Y结果表明:9岁和12 岁儿童对无意的攻击所作出的攻击性反应要 比有意性反应少;而7岁的儿童不能区分有意和无意的挑衅,并作出 相应反应Y美国心理学家Shants & Vogtannoff(1973)的研究 :返回欺负欺负——特殊的攻击特殊的攻击Y欺负行为是攻击的一个子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 它常在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间发生,对受欺负者 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 ,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 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者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 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可见,儿童欺负问题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 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外心理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我 国还是空白,应当引起我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