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docx
14页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近现代德国的教育一、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历史背景1.17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及三十年斗争经济开展紧要受挫,各方面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国家2.普鲁士对内通知和对外扩张的须要 3.欧洲新思想、新科学的流行 〔二〕教育概况 1.初等教育〔1〕16世纪中期起先后公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2〕18世纪后期新式学校——“泛爱学校”? 创始人:巴西多〔J.B.Basedow,1734-1790〕 【1774年,编出《初级读本》——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其次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 办校设想:注意管用性和儿童爱好;寓教育教学于嬉戏中 ? 教学方式:“适应自然” ? 教育对象:贵族子女? 教学内容:本族语和实科学问〔占重要地位〕、外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教育目的:造就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 2.中等教育中等学校主要类型:文科中学 〔1〕1537年由斯图谟创办〔2〕斯图谟式文科中学尤重古典〔3〕到17、18世纪,既保持了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备教育和造就上层职业者〔医生、律师、牧师、官吏等〕作为重要任务 3.实科教育〔1〕背景:工商业的开展和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 〔2〕教育对象:贫家子弟 〔3〕教学方式:直观法 〔4〕教学内容:实科内容 4.特别学校:“骑士学院”〔1〕教育目的:造就文武高官、稳固统治 〔2〕教育对象:上层贵族子弟〔3〕教学内容: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首要地位〕、法律、军事、工艺、建筑、机械等,不学拉丁文和希腊文 .........5.高等教育代表性学校:哈勒大学——建立于1694年,是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 .........〔1〕 任教人员:崇尚理性、擅长思索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 〔2〕 新大学的特征:第 1 页 共 6 页外国教育史? 踊跃汲取最新的哲学和科学探究新成果,解除宗教教条 ? 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风气,重视现代外语 〔三〕康德论教育1.生平:康德〔I.Kant,1734-1804〕,闻名哲学家、18世纪重要的德国教育家 2.著作:《论教育》 3.主要观点? 非常留意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开展的结果,是人为的缔造性活动,所以只有人才能对人实施教育;教育必需是有目的、有标准、有打算的,要敏捷地运用适当的方法? 高度推崇那个人性、人的尊严,充分确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 认为教育必需去恶扬善,特殊是要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开展人的自然天赋? “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简洁地、机械地承受训练,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学会思考”? 认为人和动物之所以有区分,有其人格与尊严,归根结底是因为有道德 造就道德非常重要;自由是道德的最高目的 ? 关于体育,康德主要论述了婴儿的抚育? 认为女子也应具有教养和社会交往的实力,负起延绵种族、影响男性、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 主见专家治校等等 二、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开展概况:1.学前和初等教育——加快速度? 学前教育:开展较早,幼儿园运动曲折开展。
1840年,福禄培尔将他自己在1837年学前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此举标记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 初等教育: 1〕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 2〕进一步公布《初等义务教育法》,为初等教育的开展供应了 相应的法律保障; 3〕拓展教学内容:除4R外,增加了数学,几何,自然及博物 学,地理等学科 ? 师范教育:1〕遵照裴斯泰洛奇的精神与方法训练老师; 2〕留意采纳新的理性主义的教学方法; 3〕传播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得力机构 2.中等教育——大力改革 ? 改革文科中学: 1〕将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2〕规定只有文科中学毕业生才有进入大学学习或担当国家 官吏的资格; 3〕规定文科中学老师的任职资格; 4〕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 改革开展实科中学:1〕其主要职责是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学问; .... 2〕普鲁士领先公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1832年】 第 2 页 共 6 页外国教育史——标记着实科中学得政府的认可; 3〕《实科中学课程编制》【1859年】4〕1870年,以前实科中学毕业生无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获得资格的其学习内容领域也受限3.高等教育——提高水平? 真正使命:提高学术探究水平,为国家的长远开展开拓更广袤的前景 ? 柏林大学:1〕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2〕聘请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术 声望; 3〕重视学术探究和造就学生的探究实力; 4〕在这学院、法学院等大兴学术探究之风 ? 其他表现:创立高等工业学校和其他专业性学院 〔二〕第斯多惠论教育 1.生平: ? 被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先后出任黙尔斯师范学校,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之职 ? 1827年,创办并主编《莱茵教育》杂志? 1835年,出版教育理论代表作《德国老师造就指南》 ? 1851年,出版《教育年鉴》 2. 论教育? 论影响人开展的因素三因素: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 ..........【“开展与造就不能赐予人或传播给人。
谁要享有开展与造就,必需用自己的内部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论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造就独立性,使人到达自我完善 ? 教学论1〕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有着内在联系2〕教学原那么:自然原那么;文化原那么;连续性与彻底性原那么;直观教学原那么 ? 论老师对老师的要求:自我教育;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三、20世纪前德国教育的开展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德国加快了经济开展的步伐,“为国家效劳”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二〕德意志时期的教育(1870-1918)1.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并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三种学校,即国民学校、 中间学校和文科中学〔在德国教育中占重要地位〕 .................2.特点:明显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3.改革中等教育:? 背景:19世纪末,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 主要特点:〔1〕 削减文科中学古典语言的重量,并在其他中学中增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第 3 页 共 6 页外国教育史言的课程;〔2〕 出现了两类学术性中学,即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 4.进入20世纪,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三〕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1919-1933〕——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1.指导思想:《魏玛宪法》〔1919〕? 规定了德国教育开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权归各州全部,国家负责对各类教育进展监视 ? 在平凡教育上,反映了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要求,主见废除具有等级性的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公立学校系统? 儿童进入何种学校取决于儿童本人的素养和倾向,而不是儿童父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或宗教信仰?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国家应供应经费予以协助? 宪法还对私立学校的开展、宗教教育的地位等作了规定? 为了贯彻《魏玛宪法》的精神 1920年初,德国确定设立对全部儿童进展国民教育的国民学校,并在此根底上设立了中间学校和高级中学【1920年6月,全国教育会议,内务部部长科赫〔Koch〕所作的开幕词为德国这一时期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2.各级教育的改革和开展〔1〕初等教育:在全国实施了建立四年制统一初等学校制度,废除了帝国时期的双轨学制等;〔2〕中等教育:? 取消了中学预备学校阶段,是中学起先建立在统一的根底学校之上? 在原来中间学校、文科中学以及文实中学的根底上,新增加了两种学校,即德意志学校和上层建筑学校? 特点:教育改革多样化、德意志民主化心情加强、教育改革倾向德意志化 〔3〕 青少年福利:《青少年福利法》〔1923〕? 规定政府应为儿童的身体、道德和职业实力的开展,为管理须要照看的儿童、爱护儿童免受剥削、爱护母子的安康而供应必须的教育设施〔4〕 老师造就:提出了彻底改革小学老师培训的方案 〔5〕 德国青年运动的形成和开展:? 产生于19世纪后期? 运动初期,比拟注意青年人自身自由的生活方式? 一战以后,起先注意集体性和纪律性,强调团体的合作,关怀德国的社会问题? 到20年头中期,这一团体的活动时时带有军事性和政治性,并渐渐分化为左翼和右翼? 到20年头后期,右翼势力加强,更倾向于军国主义,演化为后来纳粹德国时期的青年组织〔6〕高等教育有必须的开展:? 主要特征:接着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那么〔四〕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1933-1945〕——逐步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1.纳粹政府的教育方针:? 希特勒主见德国的教育学应当是严酷的教育学。
这样的教育学不应当有智第 4 页 共 6 页外国教育史育,而应当使青年具有强健的体魄,学会抑制和听从 德国纳粹党的教育家克里克大肆鼓吹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建立和稳固民族共同体感 〔1〕1934年,纳粹德国设立了国家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纳粹党老师卢斯特任教育部长;〔2〕国民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教育打算、教育大纲,选定学校的课程和教科书等,加强对整个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限制 1937-1938年,纳粹德国的国民教育部依据希特勒的造就学生民族信念的思想,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分别作出规定:〔1〕初等教育:强调小学的任务是把德国的儿童造就成民族大家族的一员,具有为“元首”和民族奋勇献身精神的人,而不仅仅传授对个人有用的学问; 〔2〕中等教育:中学要有助于“国家社会主义者”的造就,使学生具有面对未来的志向2.学校教育全面倒退〔1〕初等教育:教育内容除了根本的课程外,特殊强调地理环境教育、体育和德育教育 〔2〕中等教育:? 1937年和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颁发了关于压缩中学学习年限和供应统一中学课程的法令? 德意志中学成为德国中学的主要类型 强化学生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3〕 高等教育:? 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化的时期 ? 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 德国大学也受到纳粹党的限制,要求学校主要招收为纳粹德国效劳的学生 四、二战后德国的教育改革 (一)1959年起先的教育改革 最有代表性的改革建议:《总纲打算》〔1959年2月14日公布〕 ....? 主要内容:〔1〕 提出全部儿童均承受四年的根底学校教育,然后再承受促进阶段的教育; 〔2〕 促进阶段教育旨在赐予学生充分开展实力和特长的时机,以便通过考试遴选进入不同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3〕 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高级中学〔包括完全中学和学术中学〕〔二〕60-70年头的教育改革1. 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汉堡协定》 ? 目的:〔1〕使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地适应现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