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二十四孝》上说圣俗之差异.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3971557
  • 上传时间:2017-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7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二十四孝》到圣与俗作者:赵天一学号:0902022专业:宗教学选修课内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完成时间:2011.6.5概要:《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童蒙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极深然而,继鲁迅《二十四孝图》一文写作之后,对于《二十四孝》的批判非常激烈近些年,又出现了重新学习《二十四孝》的现象本文主要目的是指出《二十四孝》的价值,以及《二十四孝》之所以被鲁迅批判,被很多人不能接受的原因并以此引申到讨论圣人与俗人的生活方式的差异问题关键词:二十四孝 伦理 圣与俗《二十四孝》一书,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本书对中国至元以来的社会影响非常深刻,被做成画册而广泛流传全书共 24 个孝子的故事,记叙的故事大同小异,即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孝子不辞劳苦甚至舍弃性命去做上个世纪初, 《二十四孝》尚在民间广泛流传一直到鲁迅的时代,还是非常重要非常流行的读本或是画册一类的童蒙读物然而针对此书,鲁迅先生专门在《朝花夕拾》一书中辑录了《二十四孝图》一文来表示他对于《二十四孝》一书的厌恶之情。

      其实严格地说,他所厌恶的实在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依我的观点,这也确实是“二十四孝”故事中最为极端的两个以下为两故事梗概: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 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 为形象生动 《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 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 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 ’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 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这里我们看到,鲁迅对于这两个人的表现,第一个是对于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犹自“装嫩” ,以小孩子的模样娱乐父母的行为表示恶心——“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

      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第二个则是郭巨埋掉自己的小儿子的事情过于不近人情,太过恐怖了然而被很多人——犹是以此类文章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堕落有罪的人忽略掉的——无论他们是真的没看见还是装作没看见的,即是下面这句:“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即是说,老莱子这一做法,本是在当时情况下说不定是非常正常而且适当的行为,但是在许多虚伪的后代的“道学先生”那里,便成了叫人恶心的奇怪行为还逼着小孩子读,而且要求人去效仿,这便是逼着人做傻事了——难免叫人觉得反感由这《二十四孝》 ,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类似的问题,我们这里将要讨论的不仅仅是有些怪事和温暖之事的《二十四孝》 ,我们要说的还包括圣人之言,无论东方或是西方《二十四孝》一书,其实讲了很多有趣而且感人的事情比如“怀橘遗亲”的故事,即三国时期的陆绩,小的时候被称作神童后来有一次被袁术召见并宴请他,他在走的时候怀里揣着橘子橘子滚了出来,袁术说:“陆郎你还要带走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说因为母亲喜欢吃橘子,所以想偷偷带几个回去给母亲吃。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入选二十四孝,行为的本身没有什么特别惊人的地方,惊人的地方在于他的年龄只有六岁六岁的小孩子被当时的大人物招去做客,泰然自定不说,还露出天真的一面偷藏橘子回去送给母亲,孩子的天真可爱和聪慧才是这篇故事的重点《二十四孝》讲孝道,问题出在哪儿?问题就出在, 《二十四孝》讲孝道的时候很少提到慈祥的父母而且在《二十四孝》里有些父母还往往比较恶劣——比如舜的父亲、卧冰求鲤中王祥的继母、芦衣顺母里面周闵损的继母等,这才是《二十四孝》不招人喜欢的原因因为当亲子关系并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强力逼迫儿女对父母尽孝,在普通人和人交往之中是不合理的同样的讲究孝道,在佛教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则更能为人所接受 《二十四孝》不提父母对子女的爱,单单叫人对父母要孝顺,这不等价的交换,叫人从理性上感到不对称,不舒服,因此也就叫人不愿意接受倘若在每篇故事前面都加上父母之于子女的恩情,比如要写“怀橘遗亲”这样的故事,这本书为什么不提陆绩的母亲如何爱陆绩,好好地养育他,好好地栽培他,为他操劳辛苦,起早贪黑,只提陆绩的报恩,只要求人子学陆绩,不要求人父人母学陆绩之母,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而且比如我们看“扇枕温衾”这一故事:“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

      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一个九岁的孩子死了母亲,日夜思念,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且黄香的母亲如果对黄香照顾备至,更是理所应当而黄香的父亲,未必不也是非常喜爱黄香,对黄香百般照顾,从而父子关系佳洽,才出现了小孩子会想着为父亲扇扇子,帮父亲暖被子的事情这其中许多原因,都没有涉及,只是简简单单地说黄香孝顺,小孩子就如何如何,难免叫人觉得难以接受《二十四孝》本来作为一部表彰孝子,希望天下人以此为榜样的“雷锋式”的读本,没有太大的强制性,但是如果被“道学先生”们利用,则变了味道而“孝”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德,甚至说是儒家思想的源泉,也常常被人们所误解和歪曲所谓“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作为子女,对养育自己,照顾自己的父母,是应该充满爱的我们看到的是,从孔子到孟子,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的孔子是因为大哥是残疾,因此父母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再赐一子而降生的孩子;除孔子和残疾的大哥之外,家中再无其他男孩子因此我们可以猜想到孔子的父母对孔子的拳拳爱意而孟子的母亲则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多次搬家,留下了“孟母三迁”的佳话孔孟二圣,无一不是在充满慈爱的家庭里长大,对于父母,包含着敬意和热爱之情。

      对于他们来说,孝,作为对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应该以己推人,让全天下的人一起这样做可是,很多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自己做的不够甚至虐待子女,强制子女“孝顺”;很多人尚且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却去要求、指责别人,这些都是真正的孝道不能施行的原因不单单是孝道,宗教上的禁欲也是如此和尚为什么不吃肉,因为他们不忍心看到有生命为他们而死;为什么没有男女之欲,因为他们心如止水,不愿也没想行男女之事我们看到那么些不守戒律的和尚,看到那么多不守戒律的教宗、主教,生下了私生子的修女,说到底,他们是因为没有领悟到那个境界,他们还不能体会到最初这些禁欲的宗教徒禁欲的原因如果强迫他们,只能达到奇怪甚至变态的境地圣人归圣人,俗世归俗世,倘以圣人的行为为准绳要求俗人,则是不合条件,不近人情的事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