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山东三大秧歌的异同与发展.docx
17页第 2 页课题名称 试论山东三大秧歌的异同与发展 摘 要山东秧歌是齐鲁大地滋养下的优秀文化艺术,具有鲜明又浓厚的齐鲁文明和儒家文化底蕴,也生动地展现了齐鲁儿女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在汉民族的民间文化、民间舞蹈中占有举住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的地理历史环境出发,尝试分析他们的历史起源,从而分析其表现形式、文化底蕴以及音乐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分析其保护传承方式和创新发展道路关键词:山东三大秧歌;秧歌异同;秧歌发展 AbstractShandong yangko is a quite popular rural folk dance growing in Qiru area, which has a distinct and rich culture deposit of Qiru culture and confucian culture. It also vividly expresses Qilu people’s spirits and thier life styl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folk dance. Therefore , the paper trys to analys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orgins ,the ways of performances, culture deposits of the three Shandong Yankoes (Guzi yangko, Jiaozhou yangko, Haiyang yangko) from its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nviorments, thus helps us to find out the way to protect, inherit and develop them.key words: Three Shan Dong Yankoes; Yangko’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Yangko’s development 目 录绪 论 4一、三大秧歌的概述 5(一)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特征 6(二)山东三大秧歌的起源 61.鼓子秧歌的起源 62.胶州秧歌的起源 73.海阳秧歌的起源 7二.山东三大秧歌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8(一)山东三大秧歌表演形式和角色的异同 81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和角色 82.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和角色 83.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和角色 94.三大秧歌表演形式和角色的异同 9(二)山东三大秧歌蕴含文化的异同 91.鼓子秧歌蕴含的文化特征 92.胶州秧歌蕴含的文化特征 103.海阳秧歌蕴含的文化特征 104.三大秧歌蕴含文化的异同 10(三)三大秧歌音乐表现形式的异同 101.鼓子秧歌的音乐表现形式 112.胶州秧歌的音乐表现形式 113.海阳秧歌的音乐表现形式 114.三大秧歌音乐表现形式的异同 11三、山东三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12(一)山东三大秧歌的传承 121.构建山东三大秧歌的生存空间 122.保留山东三大秧歌原有的生活气息 13(二)山东三大秧歌的发展 131.借鉴其他地域舞蹈 132.把握审美,打造精品 143.提升本体创新与创作 14结语 15致 谢 16参考文献 17第 1 页试论山东三大秧歌的异同与发展绪 论 山东三大秧歌集中展现了广大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人民集体的重要精神创造。
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山东人民独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齐鲁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精神需求却并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在与世界文化交轨的过程中,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山东秧歌作为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传承,如何发扬壮大,如何创新发展也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许多古老艺术逐渐走向衰落,山东秧歌也不例外,在常见的秧歌活动中,秧歌表演的走阵以及动作都有逐渐简化的态势因此本文将从山东三大秧歌的起源和异同入手,尝试分析并找到秧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由于早期收各种主流政治文化潮流的影响,秧歌并不为人所重视,所以只有极少一部分学者会对秧歌进行研究,所能查阅到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虽然在20世纪末以来有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但这股潮流在当时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只影响了极少一部分的学者投身到秧歌的研究当中,而且这较少部分的学者的关注点也只在秧歌的审美和艺术特性上,对于秧歌的民俗活动等重要的民间艺术所依托之处反而忽视了值得高兴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文化的重视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加强,这些年来有许多学者开始逐渐转向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如陈勤建教授的"文艺民俗学",易中天教授的艺术人类学、赵德利的文艺民俗美学等等。
在这个基础之上,也有部分学者逐渐开始注意到民间生活、民间文化与民间舞蹈之间的联系,比如车延芬的《从舞谱到舞蹈》,张蔚提出的从"仪式性和反仪式性"的角度来研究秩歌,是前人的研究中没有直接、明确指出过的目前学术界对山东三大秧歌的研究并不在少数,其中一部分将山东三大秧歌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对三大秧歌在当代的发展、保护与传承研究较多,比如张建伟的《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点和内在联系》(2015)、徐艳的《三大秧歌在教学中的风格把我》(2009)、齐娟的《山东三大秧歌传承大战形式研究》(2013)等,但是对它们之间的差异发展研究较少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山东三大秧歌的其中一个种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比如张连芬等人的《新媒体环境下烟台海洋大昂个文化的传承》(2018)、吕琳的《山东海阳大秧歌艺术与服饰特色》(2014)、赵娜的《山东胶州秧歌的早期形态与发展》(2012)等但是这类研究不管是论文研究还是著作出处都相对集中,成果数量也相对单一总之,对于山东三大秧歌的研究大部分还是资料性的,虽然已经开始有了艺术文化形态,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三大秧歌的横向对比,差异描写以及将来之间的发展态势对比也较为少见,因此本文将着重在但大秧歌的差异对比以及未来的创新发展态势上,以期能在这些上面的研究做出些许补充。
山东三大秧歌是齐鲁大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文化,也是当今保留比较完整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山东“三大秧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东秧歌的起源为研究背景,从山东三大秧歌的表演形式、文化差异、元素的创新和发展方面进行研究,强调山东三大秧歌的时代属性,而且对于山东秧歌的学习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可提高其在身韵方面学习和训练的效果,同时对于山东三大秧歌未来创新发展态势也有一定的展望本文以“试论山东三大秧歌的异同与发展”为题目,对山东三大秧歌的生存环境、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继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揭示三大秧歌的在各方面的相似点和差异点,从而找出适合各自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这对三大秧歌从传统社会的模式里跳脱出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分析三大秧歌的异同对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各自的流派和风格艺术传承研究,也有一定的补充和实践意义一、三大秧歌的概述秧歌是典型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从字面上的含义去理解就是农民在插秧种田的时候所创作出来的歌舞,也就是说秧歌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产物许多古代文献中都不乏对秧歌的记录,比如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中就有诗篇《夏四月渴雨恐害布种代乡邻作插秧歌》;清朝时期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中也有说道“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千计,往田插秩,一老捶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谓之秋歌。
这些古诗书文献将秧歌的起源指向了农耕农作,也是目前大部分学者都接受的观点总体而言,秧歌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民间歌舞艺术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许多不同的民间舞蹈形式,比如小车、高跷和跑驴等等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扮演成不同的人物角色,手持各类道具,如鼓、扇、鞭、伞等等,表演时注重走队形图案,并且载歌载舞秧歌的表演时间也是有章可循的,通常在万象更新的新年,人们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歌舞活动向上天祈求庄稼的丰收,人类的平安前面的介绍是中国秧歌的一个典型特点,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历史环境差异较大,很多地方的秧歌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山东秧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山东的民间舞蹈,可说是齐鲁地区活着的民间艺术文化,它集中展现了山东的地域特性,具有浓烈的齐鲁文化特点,属于北方四大巧歌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山东三大秧歌从侧面鲜活地描绘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生活风貌与精神面貌,是齐鲁大地丰富人文历史的见证一)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特征 山东半岛位于我国黄河中西有地区,临近黄海、渤海,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与故事的地区,如此一来,就使得这片以捕鱼和农作为生的人们拥有了产生文化艺术与情怀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齐国都在山东省内,在当时可以说是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拥有强大的国力,更拥有光彩炫目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孔孟为首的儒家思想正因如此,山东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甚远,也逐渐形成豪迈重礼的文化特点,进而对其他民间文化和表演形式产生重大影响二)山东三大秧歌的起源1.鼓子秧歌的起源 山东顾子秧歌的历史渊源流长,它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最早的史料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历经数个朝代的歌舞等艺术形式的融合,才成就了现在成熟的汉族民间舞蹈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之说最主流的说法有三种:其一,是在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说法,认为鼓子秧歌的起源与当时泛滥的洪水有关——无情的洪水摧毁家园民不聊生,黄河岸边的人们奋起反抗与其斗争,灾后人们重振旗鼓,喜迎丰收,情不自禁拿起锅碗瓢盆高歌狂舞其二,也是民间流传的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鼓子秧歌的起源与频繁的战乱有关——人们为了抗击敌军,对阵演练用以鼓舞士气,以此击败敌军其三,也有部分专家认为鼓子秧歌的起源是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2.胶州秧歌的起源 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有很多,但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胶州秧歌的起源说法一共有三个主流说法:其一是“元杂剧”起源说,最近几年有一部分学者提出胶州秧歌的起源可能是元杂剧,因为它的演出形式、演员、唱腔等方面都有些许相似之处,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颇为牵强,不能妄下判断。
其二是南北文化融合之说,这个说法是因为胶州在宋朝之后是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不仅经济贸易频繁,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因此有学者认为胶州秧歌风格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才最终形成其三是移民起源说,这一说法是根据胶州的地方志,认为胶州在元末明初时期,由于战争等因素使得原著居民大量搬迁所剩无几,而后又有大量外地人口迁入,间接证明胶州秧歌也许并非由本土产生,而是外来民间艺术在此逐渐酝酿诞生3.海阳秧歌的起源 海阳秧歌的起源传说很多,其中有两种说法广为流传,不过这些流传说法主要以口碑资料为主,很少有文字记载和文物证实第一种起源说是祭祀说,部分学者认为,海阳在远古蛮荒时代就已存在,当时蛮夷地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祭祀舞蹈,用以祈求上天或趋利避害,这些舞蹈包含了愉悦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