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佩服的夫妻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ppt
35页他们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夫妻翻译家,联手翻译了 1000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离骚 、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以及鲁迅文集等 作品在他们的笔下为世界知晓经历了无数的波折 和坎坷,人生路上,他们携手同行,一路走过50多 年的风雨岁月他们就是: 杨宪益和戴乃迭孤独的童年1915年,杨宪益出生于天津其父杨毓璋先生为天 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关于他的出生,杨宪益在 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里这样回忆道:“我妈妈说她生我之前做了个梦,梦中见一只老虎 跳进了她的肚子据算命先生说这既是吉兆又是凶 兆:这个男孩将孤单地长大,没有兄弟,他父亲的 健康也会因他的诞生而受到危害;但是他在历经许 多不幸和危险之后最终会取得事业的成功摘 自杨宪益英文自传《白虎星照命》,雷音译)少年杨宪益5岁时父亲病逝后,杨宪益被包围在一大 堆女人和仆人中间,处处受到过分的呵护和照 顾,失去了许多正常孩子的运动和欢乐 “小学是在家里念的,家里有老师,10岁左右 开始学英文 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 础 1927年夏季,外面的世界终于向杨宪益打 开大门在母亲的帮助下,杨宪益进入天津新 书学院就读中学大大开阔了杨宪益的眼界和 知识领域。
他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对各门功 课都感到兴趣求学牛津与戴乃迭的爱情故事1936年秋季,杨宪益进入牛津大学墨顿学 院攻读希腊和拉丁文的荣誉学位,并在此进行 了为期4年的学习活力四射的杨宪益一到牛津 就参加了中国学会并被选为学会的秘书,他进 行抗日宣传、自费编杂志,搞翻译,写剧本 1937年他被选为中国学会主席在牛津期间, 杨宪益结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 格莱迪丝,她就是后来的戴乃迭杨宪益:戴乃迭是我上牛津时候认识的,她那个时 候也刚上牛津大学牛津大学有两种学位,一种是 荣誉学士学位毕业;一种是普通的学位,普通的学 位是三年毕业的学士,荣誉学士是要希腊文、拉丁 文各学一年是四年,我是念的四年的荣誉学位刚 念荣誉学位的时候第一年我认识了一些英国年轻人 ,一个英国年轻人也是学生是跟我同一个学院,我 们经常出去玩,周围有一个湖在那划船,他就带了 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就是戴乃迭戴乃迭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后代,戴乃迭仿佛注定要将自 己的一生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与中国有关的外国人中,传教士的后代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随父母在中国长大,后 来有的离开了,有的留下了无论走了的,还是留下 的,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命运注定要与中国有关。
于是,在历史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活跃的 身影仅以美国人为例,便可列出一串人们熟知的名 字:司徒雷登,燕京大学校长、美国驻华大使; 罗斯,《时代》、《生活》周刊的创始人;赛珍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如果细细搜集,几乎在中国的所有领域 ,特别是政治、教育、文化、工业、商业等 方面,都不难找到传教士们的后代,那一定 会是一长串耀眼的名字不管他们的政治倾 向如何,也不管他们各自的成就和口碑如何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我们在审视20 世纪中国的历史舞台时,他们是不应该被忽 略的 对于戴乃迭,她并不习惯于做抛头露面、风光 十足的公众人物,只愿意平静地与丈夫呆在一 起,专心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在精神的满 足中愉快走着因为,最终把她和中国联系起 来的,是对杨宪益的爱,是她童年的北京生活 美好而甜蜜的记忆戴乃迭的英文名字叫Gladys Margaret Tayler, 1919年在北京出生7岁以后才回到英国中国 留给童年戴乃迭许多美好记忆她亲身感受到 的快乐,亲眼目睹的丰富色彩,使她从感情上 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1937年,戴乃迭考入 牛津大学,攻读法国文学 说实话,在牛津大学第一次见到 杨宪益时,戴乃迭只是好奇地注意到 ,面前这个年轻中国学生,眼睛细细 的,脸色苍白,举止文绉绉,人显得 颇有些拘泥。
不过,戴乃迭说,杨宪 益对祖国的爱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当 她到杨宪益房间去的时候,看到墙上 挂着杨宪益自己画的一张中国不同朝 代区域划分的地图 戴乃迭结识的这个中国留学生,的确与 众不同他懒散、贪玩、调皮,似乎诸事漫 不经心;但他却又绝顶聪明,兴趣广泛,学 识渊博他天性乐于顺其自然,无拘无束在戴乃迭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中,大概 只有他身上最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他 喜欢收藏字画,喜欢吟诗,喜欢在酒中陶醉 童年的记忆让戴乃迭对中国有着不同寻常 的感情,在与杨宪益的慢慢接触中,两颗年 轻人的心也慢慢的靠在了一起自结识杨宪益后,戴乃迭毅然放弃了法国文学 专业,改学中国文学,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获得 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毕业生杨宪益也放弃了法 国文学专业,改学英国文学这种互补为两位异 国青年日后在翻译界(中译英)造就辉煌奠定了 基石是时,他们合作译出了《离骚》戴乃迭说: “实际上是杨宪益将中文译成英文,我又把它改写 成对偶叙事诗译文发表后,著名的英国汉学家 大卫·霍克斯大吃一惊,幽默地评论道:“这部《离 骚》的诗体译文在精神上与原作的相似程度正如 一只巧克力制成复活节鸡蛋和一只煎蛋卷的相似 程度一般大然而,这段感情却并不被看好。
戴乃迭的母 亲塞林娜得知女儿在和一个中国人谈恋爱,心中 非常忧虑,她明确反对他俩来往,并说若是他俩 结合,会对后代不利 “当她知道格莱迪丝决 定跟我一块儿回到中国并跟我结婚时,曾悲观地 预言这场婚姻决不会超过4年 一位英国的妈妈痛心疾首地劝导自己的女儿 ,她的警告近乎诅咒,她为什么这么残酷地对待 女儿呢? 这就因为戴乃迭的家庭是英国的传教士家庭, 父母来到近代灾难深重的中国传教,她的母亲是传 统的英国女士,到中国传教数十年,对中国的情况 非常熟悉,她深知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戴乃迭本来可以过着这样的生活:坐在垫子上 做针线,吃草莓,吃糖,喝牛奶但是,尽管遭到 了母亲和家族的一直反对,戴乃迭硬是不惜和母亲 闹翻,别离了父母和故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战乱动荡,山河破碎…… 杨宪益:我自己对中国的想法,第一我是中国人, 第二我们跟日本开战那个时候要抗日,我从小一直 是这么想的尽管我在英国已经呆了6年,而且很少给国内的妈 妈和妹妹们写信,但是我始终知道牛津毕业后我会 回到中国我从没有怀疑过这一点,即使中日战争 使一切都变了样儿……) (摘自杨宪益英文自传 《白虎星照命》,雷音译 88页)而对戴乃迭来说,做出跟杨宪益回中国的决 定是困难的,去一个陌生的国度去开始新的生活 ,投入一个新的世界,需要相当的勇气。
她周围 的人都对她的选择表示不理解但是最终戴乃迭 还是决定和杨宪益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杨宪益:那个时候坐飞机比较少,所以是坐游轮 ,先走太平洋经过日本,然后到了上海那时候 上海还有外国租界除了上海以外我没有到过北 京、南京,从上海坐船就到了香港那时候我的 钱已经差不多用完了朋友帮助买了飞机票,几经辗转,杨宪益和戴乃迭 终于在1940年中秋飞抵了重庆并从事教师工作 1941年2月16日,他们在重庆举行了婚礼1943年秋,经卢冀野(卢乾 )介绍到梁实秋主持的 北碚国立编译馆工作1952年,经著名学者向达推荐,杨宪益和戴乃迭从 南京来到了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当时外文出版社 刚刚创立英文版的《中国文学》杂志,请他们主持 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他们夫妇翻译 了大量的作品四年大狱,不白之冤 早在入狱之前,杨宪益和戴乃迭已经遭受了很长 时间的政治敌意杨宪益翻译的一本中国古代文 学简史是山东一位教授写的,这位教授效法苏联 的《联史》,在文学史每一章结尾都整篇整 段地引用毛主席的话我认为这种写法荒唐可 笑,完全不符合国外读者的需要,于是我征得编 辑同意,把语录统统删掉结果这本书的篇幅还 不到原来长度的一半。
在审查时,他们发现了这 一件事:居然敢删除毛主席语录!都震惊得目瞪 口呆戴乃迭不喜欢政治,但她思想敏锐,性格直率 正因如此,她在不经意中开罪了外文局的领 导,政治上受到怀疑一是1959年彭德怀“出 事”,一般群众不知戴乃迭也是从外报获悉 后给领导写信提意见:“彭德怀的事到底是怎 么回事?我们在这儿工作,我们也是人,为什 么没有人告诉我?”另一件是1965年左右,个 人崇拜日甚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为了“突 出政治”,刊登了许多亚非拉人民对毛泽东的 颂歌,戴乃迭奉命翻译后,在译稿上用英文写 了批语:“childish!”(幼稚!)这在当时 越来越“左”的政治气氛下是犯大忌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瞬间席卷全国,北京 首当其冲,“大字报铺天盖地,所有的墙上都涂 满红漆短短几天时间,整座城市就变成一片‘ 红海洋’”杨宪益回忆中的“文革”,有着黑色幽默式 的荒诞他所在的外文局,造反派们批斗两名领 导,除了敲锣打鼓和转圈游斗,还随处张贴大字 报很显然,这两名领导人的主要罪状就是他 们爱吃好东西大字报上满载着他们早先吃过的 美味佳肴的详细记录这就好像外文局突然变成 了一家大饭店,到处都张贴起用斗大的字书写的 菜单。
1968年4月30日,夜深了,戴乃迭为丈夫温热了白酒, 两个人静静地对饮一瓶酒喝了一小半,戴乃迭困了 ,自去休息尚未睡稳,突然,有人敲门,丈夫杨宪 益开门迅速被秘密逮捕,半个小时之后,从睡梦中惊 醒的戴乃迭,也被秘密逮捕戴乃迭被怀疑是“帝国主义特务”,可是没有任何证 据能够支持这个怀疑,最终也没有人给戴乃迭一个明 确的说法戴乃迭就糊里糊涂地蹲了四年大牢她这 样回忆自己的狱中生活: “头一年冬天十分寒冷我 没有暖气,我的窗户也全是破的看上去,北京都用 玻璃替换了破损的小格窗户我的耳朵长了冻疮我 被换到另一个朝南的房间,那里暖和一些,窗户被糊 住保温日子还是烦闷我开始自言自语……” 杨宪益和戴乃迭一起,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中文翻译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1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叙事文学有《柳毅传:唐代传奇选 》、《中国古代寓言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宋明 评话选》、《汉魏六朝小说选》(收入《燕丹子》、《汉 武故事》等汉代小说,但以六朝小说为重点)、《不怕鬼 的故事》(六朝至清代志怪小说)等,另外还有我国古典 小说名著《儒林外史》等 2我国传统戏曲的各种剧本古代戏剧有明代洪的《长生 殿》,元代的《关汉卿杂剧选》,近代各剧种有京剧《打 渔杀家》、《白蛇传》,川剧《柳荫记》、《临江亭》、 《拉郎配》,昆曲《十五贯》,评剧《秦香莲》,晋剧《 打金枝》,闽剧《炼印》,粤剧《搜书院》等。
3古典诗文与我国古代文论及文学史作品主要有《 〈离骚〉及屈原的其他诗作》、冯沅君、陆侃如合著 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等1962年,英文版《中国文学》第8期刊载了杨宪 益与戴乃迭合译的《文心雕龙》节选(《神思》、《 风骨》、《情采》、《夸饰》和《知音》)这一时 期的《中国文学》上还陆续发表了他们合译的李白、 杜甫、王维、温庭筠、李贺、苏轼、陆游、范成大等 人的诗词,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以及戴乃迭翻 译的大量现当代作品其中小说、诗歌、散文、剧本 均有,尤以前两类为重值得一提的是,出版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红 楼梦》,其翻译工作实际于60年代初就已开始了 ●中国现代文学戴乃迭和丈夫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 在世界上推介了鲁迅作品,他们译作了鲁迅的《 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鲁迅能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离不开戴乃迭和 丈夫的成功翻译 ●中国当代文学戴乃迭和丈夫对中国当代文学译介,起着最关键的作 用,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灵 泉峪》,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冯雪峰的《 雪峰寓言》,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 秘密》,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郭沫若的话 剧《屈原》,大型歌剧《白毛女》,李广田整理的撒 尼长诗《阿诗玛》等。
进入60年代中期,还有梁斌的 《红旗谱》、白危的《度荒》、现代歌剧《赤壁战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