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分子识别元件及其反应基础.ppt

46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86709037
  • 上传时间:2024-09-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3M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分子识别元件及其反应基础2.1 概述o分子识别元件又称敏感元件,是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切片、细胞、细胞器、细胞膜、酶、抗体、核酸、有机物分子等),是生物传感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o特点是能对靶分子(待测对象)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1 2.2 酶及酶反应n酶: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n酶的蛋白质性质:n酶的催化性质: 1)高度专一性,锁和钥匙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中具有普遍性2 2.2 酶及酶反应2)催化效率高,是其它催化剂的107-1013倍 3)催化条件要温和,极端条件下会失活 4)有些酶催化时需要辅酶 5)酶在体内的活力受多种方式调控 6)酶促反应产生多种形式的信息变化3 2.2 酶及酶反应n酶量表示方法 酶活力单位IU,一个活力单位指特定条件下,1min内能转化1μM底物分子的酶量 酶比活力,指1mg酶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IU/mg 酶含量指每克或每毫升酶制剂中含有的活力单位数,IU/g或 IU/ml4 2.2 酶及酶反应n酶的作用机理 1)降低反应活化能 活化能的定义5 2.2 酶及酶反应n酶的作用机理2)结构专一性 即酶只能对特定的一种或一类底物起作用,这种专一性是由酶蛋白的结构特性所决定的。

      可分为: 相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这类酶对结构相近的一类底物都有作用包括族专一性和键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只作用于一种底物,催化一个反应, 而不作用于任何其它物质 立体专一性:立体专一性:这类酶不仅要求底物有一定的化学结构,而且要求有一定立体结构只对其中的某一种构型起作用,而不催化其他异构体6 2.2 酶及酶反应n酶的作用机理3)酶的辅助因子 酶的辅因子有辅酶或辅基,其主要作用是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基团的载体参与反应并促进整个催化过程1)传递电子体:如 卟啉铁卟啉铁;(2)传递氢(递氢体):如 黄素单核苷酸(FMN)(3)金属酶:Zn2+ Mg2+(4)传递碳基团:如 四氢叶酸四氢叶酸;(5)传递磷酸基:如 ATP,GTP;7 2.2 酶及酶反应n酶的作用机理 4)酶的活性中心酶酶 (Enzyme)1、特殊催化能力只局限于一定区域2、活性中心往往位于凹穴处活性中心有2个功能部位:• 结合域• 催化域8 2.2 酶及酶反应n酶的作用机理5)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邻近效应:底物在活性中心的浓度极高定向效应:反应基团的分子轨道交叉,使分子间反应 近似于分子内反应9 2.2 酶及酶反应n酶的作用机理6)诱导契合假说催化反应10 2.2 酶及酶反应n酶的作用机理7)酶催化的化学形式n共价催化:形成过渡态的中间物n酸碱催化:质子供体与质子受体的催化 相关功能基团:羧基、氨基等E + S E + S ESES E + P E + P在中性条件下,有一半是酸形式、一半是碱形式。

      因此既可进行酸催化,又可进行碱催化,所以咪唑基是酶分子最有效、最活泼的一个功能基团11 VmaxKm22.2 酶及酶反应n酶促反应的米氏动力学12 2.2 酶及酶反应n酶促反应的米氏动力学 为为了了要要解解释释这这一一现现象象,,Michaelis Michaelis & & Menten Menten 提提出出了中间复合物学说了中间复合物学说 13 2.2 酶及酶反应n酶促反应的米氏动力学 经推导后得出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方程经推导后得出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方程 K Km m—— —— 米氏常数米氏常数 由于由于 K Km m= (k= (k2 2+k+k3 3)/k)/k1 1 ,, ∴ ∴ 为复合常数为复合常数 K Km m是酶的特征常数,经常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是酶的特征常数,经常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 K Km 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14 2.2 酶及酶反应n酶促反应的米氏动力学 酶动力学稳态期反应物质浓度变化酶动力学稳态期反应物质浓度变化 15 2.2 酶及酶反应n酶促反应的米氏动力学 Vmax · [S]o V=------------------ Km + [S]o根据米氏方程可以说明以下关系根据米氏方程可以说明以下关系:o当[S]<<Km时, Vmax [S] Vmaxo v = ──── = ─── [S] = K [S] Km Km 这时底物浓度低,酶没有全部被底物所饱和。

      16 2.3 微生物反应o微生物反应的特点: 1)与酶促反应的共同点 2)特殊性17 2.3 微生物反应o微生物反应的类型: 根据物质代谢流向分为:根据物质代谢流向分为:18 2.3 微生物反应o微生物反应的类型: 根据对营养的要求分为:根据对营养的要求分为:自养型自养型异养型异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 如:如: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如:如:绿硫细菌绿硫细菌动物,寄生腐生的细胞与动物,寄生腐生的细胞与真菌真菌新新陈陈代代谢谢19 2.3 微生物反应o微生物反应的类型: 根据微生物反应对氧的需求分为:根据微生物反应对氧的需求分为:新新陈陈代代谢谢好氧型好氧型厌氧型厌氧型兼氧型兼氧型枯草杆菌、青霉菌枯草杆菌、青霉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大肠杆菌、酵母菌破伤风菌破伤风菌20 2.3 微生物反应o微生物反应的类型:l细胞能量的产生与转移高能化合物:高能化合物:ATPATP来源:来源:1 1)代谢物脱氢或脱水引起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而形成)代谢物脱氢或脱水引起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而形成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ADP生成生成ATP ATP 2 2)氧化磷酸化产生)氧化磷酸化产生ATP,ATP,是指电子从是指电子从NADHNADH或或FADH2FADH2经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 ,并偶联并偶联ADPADP和和PiPi生成生成ATPATP的过的过程。

      它是需氧生物合成程它是需氧生物合成ATPATP的主要途径的主要途径21 2.3 微生物反应o分析微生物学:l定义:利用微生物完成定量分析任务的学科1 1)细胞增殖法的原理)细胞增殖法的原理2 2)呼吸法的原理)呼吸法的原理22 2.4 免疫学反应23 2.4 免疫学反应24 2.4 免疫学反应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n18761876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使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使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n19001900年前后,抗原与抗体的发现,揭示出年前后,抗原与抗体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抗体的临床应用展及抗体的临床应用25 2.4 免疫学反应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n  19571957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们理解到特异免疫是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们理解到特异免疫是T T、、B B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

      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n  19771977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人们从分子水平理解抗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人们从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26 2.4 免疫学反应1.1.抗原抗原• 定义定义: :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1 1)免疫原性)免疫原性 2 2)免疫反应性)免疫反应性• 种类:种类: 1 1)天然抗原)天然抗原 2 2)人工抗原)人工抗原 3 3)合成抗原)合成抗原27 2.4 免疫学反应• 理化性状理化性状: : 1 1)物理性状:)物理性状: 分子量较大分子量较大10104 4D D以上以上 环状比直线型免疫原性更好环状比直线型免疫原性更好 2 2)化学组成:多数是蛋白质)化学组成:多数是蛋白质28 2.4 免疫学反应• 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是抗原物质的一些化抗原决定簇是抗原物质的一些化学基团。

      它们是免疫细胞和抗体识学基团它们是免疫细胞和抗体识别的标志不同的抗原所具有的抗别的标志不同的抗原所具有的抗原决定簇数目和分布不同有的抗原决定簇数目和分布不同有的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数量多且分布在表原的抗原决定簇数量多且分布在表面,有的则数量较少或分布于抗原面,有的则数量较少或分布于抗原内部只有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能为内部只有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能为免疫系统识别免疫系统识别29 2.4 免疫学反应2.2.抗体抗体• 定义定义: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的球蛋白• 人人类类免免疫疫球球蛋蛋白白已已发发现现有有五五大大类类 IgGIgG、、IgAIgA 、、IgMIgM、、IgDIgD、、IgEIgE• 抗体也具有抗原性抗体也具有抗原性30 2.4 免疫学反应• 抗体结构抗体结构抗体的结构抗体的结构- -有有4 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31 2.4 免疫学反应3 3、抗原、抗原- -抗体反应:抗体反应: 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伴随 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伴随产生凝聚、沉淀、溶解和促进吞噬抗原颗粒的现象。

      产生凝聚、沉淀、溶解和促进吞噬抗原颗粒的现象结合点位于结合点位于FabFab段,即抗体活性中心段,即抗体活性中心结合的两个条件:结合的两个条件: 1 1)形状互补)形状互补 2 2)电荷相反)电荷相反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32 2.4 免疫学反应4 4、免疫学分析:、免疫学分析:  1 1)沉淀法)沉淀法 2 2)放射免疫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 3 3)免疫荧光测定法)免疫荧光测定法 4 4)酶联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测定法33 2.5 核酸与核酸反应1 1、核酸组成与结构、核酸组成与结构• 核酸的组成成分核酸的组成成分 核酸有两大类:一是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有两大类:一是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核酸( (简写简写DNA)DNA);另一是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的核糖核酸;另一是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的核糖核酸( (简写简写RNA)RNA)它们是由许多单核苷酸组成的多聚物,核酸它们是由许多单核苷酸组成的多聚物,核酸分子中核苷酸序列组成密码,用于储存和传输遗传信息,分子中核苷酸序列组成密码,用于储存和传输遗传信息,指导各类蛋白质合成,两类核酸的差异是组成核酸的单位指导各类蛋白质合成,两类核酸的差异是组成核酸的单位————单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不同。

      单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不同 34 2.5 核酸与核酸反应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组成1 1)嘌呤)嘌呤(purine)(purine)主要是鸟嘌呤主要是鸟嘌呤(guanine,G)(guanine,G)和腺嘌呤和腺嘌呤(adenine,A)(adenine,A),,嘧啶嘧啶(pyrimidine)(pyrimidine)主要是胞嘧啶主要是胞嘧啶(cytosine,C)(cytosine,C)、尿嘧啶、尿嘧啶(uracil,U)(uracil,U)和胸腺嘧啶和胸腺嘧啶(thymine,T)(thymine,T)35 2.5 核酸与核酸反应36 2.5 核酸与核酸反应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组成1 1)嘌呤)嘌呤(purine)(purine)主要是鸟嘌呤主要是鸟嘌呤(guanine,G)(guanine,G)和腺嘌呤和腺嘌呤(adenine,A)(adenine,A),,嘧啶嘧啶(pyrimidine)(pyrimidine)主要是胞嘧啶主要是胞嘧啶(cytosine,C)(cytosine,C)、尿嘧啶、尿嘧啶(uracil,U)(uracil,U)和胸腺嘧和胸腺嘧啶啶(thymine,T)(thymine,T)。

      2 2)五碳糖)五碳糖3 3)磷酸)磷酸RiboseRiboseDeoxyriboseDeoxyribose37 2.5 核酸与核酸反应 DNA DNA和和RNARNA都含有鸟嘌呤都含有鸟嘌呤(G)(G)、腺嘌呤、腺嘌呤(A)(A)和胞嘧啶和胞嘧啶(C)(C);胸腺嘧啶;胸腺嘧啶(T)(T)一一般而言只存在于般而言只存在于DNADNA中,不存在于中,不存在于RNARNA中;而尿嘧啶中;而尿嘧啶(U)(U)只存在于只存在于RNARNA中,中,不存在于不存在于DNADNA中中• DNA DNA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 双螺旋结构双螺旋结构19531953年,年,WatsonWatson和和CrickCrick建立了建立了DNADNA双螺双螺旋结构模型旋结构模型 38 2.5 核酸与核酸反应 的变性的变性o变性:当温度升高,稳定核酸双螺变性:当温度升高,稳定核酸双螺旋次级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变旋次级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变成单链结构的过程成单链结构的过程o在解链过程中在解链过程中DNADNA分子溶液在分子溶液在260nm260nm处吸收增加处吸收增加o解链温度解链温度TmTm:是重要特征常数:是重要特征常数o复性:当温度回复正常值时,变性复性:当温度回复正常值时,变性核酸的互补链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核酸的互补链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复性结构的过程称为复性39 2.5 核酸与核酸反应3.3.核酸分子杂交:了解其过程核酸分子杂交:了解其过程4.4.核酸功能:核酸功能:•DNADNA功能功能1 1)自我复制:)自我复制:3 3个步骤个步骤2 2)自我修复:两道防线防止突变发生)自我修复:两道防线防止突变发生3 3)转录成)转录成mRNAmRNA40 2.5 生物传感器优点• RNA的功能三种类型:1)mRNA2)tRNA3)rRNA41 2.6 催化抗体•定义:是抗体和酶的复合词,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单克隆抗体。

      •原理:•优点:42 2.7 催化性核酸•催化性RNA•类型与结构 顺式剪切 反式剪切 锤头状结构•催化机制及动力学 基本步骤•催化性DNA43 2.8 生物学反应中的物理量变化•生物反应的热力学 ⊿G=⊿H-T×⊿S•分子相转换中的热力学•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酶催化反应热力学•微生物细胞反应热力学44 2.8 生物学反应中的物理量变化•生物发光•颜色反应和光吸收•抗阻变化45 46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