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五章:功能理论..ppt

81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07799942
  • 上传时间:2019-10-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50MB
  • / 8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功能理论,主讲:汪洸 stevenwonggwong@,一、功能理论的思想来源,,功能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功能主义发展成为主要的社会学范式……到了五十年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日益不再被看作仅仅是诸多社会学方法之一,而是被视为唯一的社会学方法 ——艾伦·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直至本世纪(20世纪)中期,功能主义一直是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无论从哪方面来看,1950至1970年是功能主义理论的顶峰时期今天,曾经显赫一时的功能主义方法仍然存在,但较之从前却逊色多了,其地位也大不如前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美国,功能主义者的思想或许是社会学中最主要的理论传统……近年来,因为功能主义的局限性已经显而易见,所以它的流行逐渐减弱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功能理论的发展,浮现的传统 古典社会学: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人类学:拉德克利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 成熟的传统 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 经验功能理论:默顿 延续的传统 新功能理论:亚里山大 系统功能理论:卢曼,孔德的功能主义思想,“最早的社会功能分析学家之一”(科塞) 社会是由众多部分组成的互相依赖的有机整体(唯实) 提出有机体类比,因此,我们在社会学中对社会有机体的统计分析和生物学中对个体有机体的统计分析之间建立了真正的对应……假如我们使用生物学中最确定无疑的观点,就可以将结构分解成要素、组织和器官。

      对社会有机体来说,我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分析,甚至使用同样的名词 我们可以这样看待社会有机体,把它分解为家庭——它们是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细胞,然后是阶级和种族——它们是社会真正的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它们是社会的器官 ——Comte, A System of Positive Polity or Treatise on Sociology,虽然如今孔德声望衰微,但功能主义却是从他那里开始的通过比较社会和生物有机体,孔德创立了功能主义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斯宾塞的功能主义思想,发展了有机体类比:社会是超有机体 提出“功能必要条件”:为使自己适应环境,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在许多方面,生物有机体器官之间的确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却又有一些共同特征:每一器官都有一些部件或为其输送营养,或运输物资,或运送产品,或排泄废物,同时指挥器官的活动 社会同样如此……有收集原材料的一套机构……有一套大大小小的传输渠道,通过这些渠道使生活必需品得以流通……有刺激或限制工业部门的一套装置,它有地方政治或教会的控制权力,通过这些权力,秩序得到维持,正常健全的行动得以进行 ——Spencer, H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涂尔干的功能主义思想,社会是一个实体,区别并不可还原为其组成部分 优先分析整体:各组成部分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求的必要条件 “常态”与“病态”的区分强化了“功能需要”观念:若要避免“病态”出现,必须满足社会系统的功能 区分某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功能 坚持功能分析:社会分工、宗教研究……,他(涂尔干)对实际问题的杰出分析和他在分析中体现的令人深思的思想,使得功能分析模式深深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2. 人类学传统中的功能主义,我认为,要不是人类学家把功能主义看作是分析简单社会的有力工具,功能主义早就随涂尔干消亡了的确,两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著作使得功能主义作为一种表述明确的方法占据了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Brown, 1881-1955 英国人类学家,结构功能论的创立者著有《安达曼岛人》《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社会人类学方法》等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aw Malinowski, 1884-1942 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创始人,著有《澳大利亚土著家庭》《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文化论》《巫术、科学与宗教》等,被誉为“民族志之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主义,任何社会或文化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统一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以一种充分和谐和内部一致的方式发挥作用 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替代涂尔干的“需要”,从而无须假定存在普遍的人类或社会的需要 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使其组成部分实现最低限度的整合 “功能”是局部对整体的贡献,是维持必要的社会整合与团结的过程 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系统层次 制度分析,如果说我做出了一点微薄的贡献,这贡献就在于建立了一门现行的学说体系,提出了一种方法和兴趣,并贴上了功能主义的标签。

      ——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客观地说,是马林诺夫斯基描画出了现代社会学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马林诺夫斯基:系统层次,分析系统的必要条件时须关注系统的层次 各层次均存在着自己的基本需要或生存的必要条件,要想存在,就必需满足这些需要和条件 各层次都存在着四种普遍的功能需要:经济适应、政治权威、教育社会化、社会控制,结构系统层次的必要条件 (1)要求生产和分配消费品 (2)要求对行为进行社会控制和调节 (3)要求对人们进行传统和技能教育 (4)要求权力关系的组织和实施,,马林诺夫斯基:制度分析,制度是行动被组织起来以满足必要条件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制度分析应该关注的普遍特征或要素:,人事组成:什么人和多少人参与了制度? 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公开宣称的目标是什么? 规范:什么是规定和组织行动的主要规范? 物质设施:目标追求中,用来组织和调节行动的工具是什么? 活动:怎样分配任务和活动的?什么人做什么工作? 功能:某种制度活动方式满足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或许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理论家,再也不会有哪种理论能如此显要地占据社会学理论的阵地。

      毫无疑问,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始终是社会学理论论战的焦点这一点,甚至连那些对帕森斯的功能学说持否定态度的人也无法否认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1. 帕森斯的生平,1902年,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泉水镇,父亲公理会牧师、俄亥俄州马力雅塔学院校长 1924年,在阿姆斯特学院取得学士学位,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读研,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1925年,转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接触并翻译韦伯作品 1926年,回母校阿姆斯特学院任教 1927年,哈佛大学经济学系讲师 1931年,转入新成立的社会学系 1941-1956年,任社会(关系)学系主任 1973年,退休 1979年,旅德途中去世 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49-1950)、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1967-1971),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1902-1979,2. 帕森斯的主要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 社会系统(1951) 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希尔斯) 社会学理论文集(1954) 经济与社会(1956,斯梅尔瑟)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 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1966) 现代社会系统(1971) 社会系统与行动理论的发展(1977) 行动理论和人类状况(1978),3. 韦伯的继承:唯意志行动理论,“单元行动”(unit action):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 社会行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单元行动的要素: 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目的:行动所要达成的未来目标 情景:实现目标的环境因素 手段:行动者拥有的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手段 条件:行动者面临的种种环境条件 4. 行动者受价值观、规范和其它观念的支配,行动是行动者就实现目标的手段作出主观的一切决定,受观念和情景条件的制约,,,规范(观念、价值、信念、 道德、符号、意义等),行动者,手段选择,目的或目标,所处的情景,行动者之选择,行动者之目标,可达之目标,可能的手段,,,,,,,,,图1:社会行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学士学位 (目标),学霸/学渣 (有动机的行动者),时间结束 (条件),通过 课程考试 (规范标准),智力和金钱 (手段),(环境),,行动理论的推论: 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 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 行动是主观的 涉及到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方面不是行动理论所要研究的。

      日前,胡润联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14%的中国千万富豪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中,还有近一半在考虑移民移民原因: 社会环境?社会规范? 目的?,由个人向社会系统的转化 ——《社会系统》《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 研究的主题: 社会价值体系是如何影响行动者的主观取向? 社会行动系统:行动者与其行动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 任何单位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行动系统中发生的,4. 社会行动系统,社会行动系统的构成及等级关系,行为有机体系统,人 格 系 统,社 会 系 统,文 化 系 统,能量流动(制约),信息流动(控制),人格系统:文化价值的内化,内化:文化价值取向与角色期待实际被人格系统吸收的过程 内化的过程:社会化机制,个人需求意向受文化价值取向与角色期待的引导与塑造 ▲社会化的机制:保证新一代成员内化必要的文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与调整个人在社会中的行动 ▲社会化机制的功能 △文化模式被内化为人格系统,并制约人格系统的需求结构 △行动者使动机与角色期待一致起来,并取得扮演角色所必须的技能 △提供消减紧张与焦虑的稳定的人际关系,社会系统:互动模式的制度化,互动制度化的过程,(1)具有各种倾向的行动者进入互动情景 (2)行动者的倾向反映了他们的需要结构,也反映了文化模式的内化如何改变这种需要结构 (3)当行动者调整各自的取向时,规范经由具体的互动过程而产生 (4)规范受到文化模式的制约 (5)规范反过来调节其后的互动,并使互动趋向稳定,5. 模式变项(pattern variables),社会行动强调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 在制度化互动关系中的行动者都具有一定的主观取向 模式变项是单位行动向社会系统转化的条件 模式变项: 行动者可能的行动路径,既可说明其行为取向特征,也可说明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类型,模式变项的意义,行动者同任何人互动都遵循同样行动标准,医患,行动者因人而异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亲子,互动指向明确限定的特定事务,医患,互动涉及双方生活与人格的一切,夫妻,双方理性相待,避免搀杂感情因素,医患,双方都投入和获得了感情,夫妻,对方“所做”,即表现和成就,医患,对方是“谁”,即先天特质或身份地位,家庭,优先自身利益,优先群体利益,商业,家庭,作用一:模式变项与社会关系结构,模式变项的主要用途:划分和描述社会关系的一般结构类型,△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五组模式变项的某种组合 △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含的模式变量组合是既定的、稳定的,是由社会中的文化价值规范所预先规定好的 △行动者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不可临时或随意地做出抉择 △行动者进入某种社会关系时,必须预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价值规范内化在人格系统中,了解社会文化对模式变项的选择,据此调整自己的主观取向,作用二:模式变项与社会行动系统,个体在一定情境中选择某种行动类型的能力,“需求-定势”分类,推动人格类型的研究,确定角色的基础,互动过程中角色期待的分类,价值标准,区别不同社会的价值取向,进行跨文化研究,6. 功能分析模型:AGIL,帕森斯的功能系统:A-G-I-L,系统必须顺应环境 积极地改造环境,确立目标优先顺序 调动系统资源实现目标,经济(从环境获取设备和工具,进行分配),政治,协调系统各部分的关系,制度规范,确保行动者的适当表现 处理行动者内外部紧张,价值,AGIL模型的意义,AGIL:社会的四个基本功能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