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日记中的美国形象.docx
6页胡适日记中的美国形象 孙白云一、选择留美1904 年,14 岁的胡适随三哥到上海,入梅溪学堂求学,在上海,胡适再也不为科举考试作准备,而是接受了一种侧重点非常不同的学习,除了国文以外,还有英语和算学在以后的几年学习中,胡适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英语和数学1908 年,不到 17 的胡适,就被聘为中国新学会的英语教师坚持注重学习英文,也说明了当时的价值观在 19 世纪的最后十年,英语迅速成为中国青年人中最流行的语言,对英语的热情部分地域到英美去寻求西方知识的愿望有关至少在 20 世纪初,去美国的愿望更为普遍,大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平等和独立的象征,且作为一个不断强大的太平洋大国,更增加了它在中国的威望,而且,作为一个广阔并正在扩张的国家,人们认为它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胡适一直注重外语的学习,在他的心目中,有一个去说英语国家的奢望吧因此,当机会来临时,胡适紧紧抓住了,1910 年 6 月,胡适到北京参加并通过了庚款留学考试,是年九月赴美二、留美期间对美国的感触胡适与当时其他的留学生有很大不同,他所关注的兴趣主要在国家制度和政治生活方面以及特殊的民情风俗1.对美国生活和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胡适作为当时的一名庚款留学生,在美留学期间,物质生活是很丰腴的,平时接触到的也大多是美国上层社会,胡适所出入的家庭,一般也是学校的教授家庭,接触到一些基督教徒的活动,几乎自己也做了基督教徒。
也参加过在教堂举行的婚礼胡适在他 1911.6.13 的日记中提到:“出门旅行第一次,游 Pocono Pines十二时甘五分车行,下午五时半到自 althaca 至此,计百四十七英里中国基督教学生会在此开夏令会,明日起至十九日止今日华人到者十三人到会者不全是基督徒)”胡适当时虽然不是基督教徒,也应邀参加了这一活动,连日几天听讲《马太福音》,并开讨论会,后来同来的留学生陈绍唐受洗为基督徒,他对胡适也大谈基督教的好处,胡适大为感动,差点决心做那教信徒了在 1911.6.18 的日记中写到:“第五日,讨论会,题为《祖先崇拜》Father Hutchington 说教,讲《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一至十六节,极明白动人下午绍唐为余陈说耶稣大义约三时之久,余大为所动自今日为始,余为耶稣信徒矣是夜 Mr.Mercer 演说其—身所历,甚动人,亲为堕泪听众亦皆堕泪会终宵七人起立自愿为耶稣信徒,其一入即我也6.21 日,他写信告诉他的好友许怡荪,“昨日之夜,弟遂为耶氏之徒然而,后来胡适冷静下来,看透了耶教会用“感情的”手段俘虏青年人,痛恨他们玩这种把戏,对此很反感,当然也就不会上他们的当,不愿当耶教徒了虽然他没有成为一名基督教徒,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一个相当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极端的和平主义者。
胡适作为一个旧时的中国文人,刚到美国,对这个国家的一切新鲜的生活方式都感到很好奇在他 1914.6.20 的日记《观西方婚扎》记到: 十八夜有 Miss Pauline Howe 与 Herbert N.Putnam 在本城一教堂中行婚礼此邦婚礼,或于男女父母家中行之,或于牧师家中行之,或于里正家中行之其在教堂中行之者,大率皆富家,仪式最繁丽吾友维廉斯女士知余未尝见西方婚礼,女土为新妇之友,故得请于新妇之父,许余与观盛礼,归而记之于下:礼成于教堂之中,来宾先入(后时为失仪)婚嫁之家之近亲骨肉坐近礼坛,其疏远之宾友杂坐后列之座堂中电灯辉煌,礼坛之上,供蕉叶无数,杂花丽焉傧者四人,皆新夫妇之戚友宾入门,傧者以臂投女宾,女宾把其臂就坐,男宾随之钟八下,乐队奏新婚之乐礼堂之侧门大辟候者四人(男子)按节徐步而入次女傧四人,衣轻蓝罗衣,各执红蔷薇花,细步按节前导又次为荣誉女傧,亦衣轻蓝露背之衣,捧红蔷薇一束又次为执环童子,约四五岁,白衣金发,持大伽拉花(Calla LiIy),中藏婚约之指环焉又次为新妇,衣白罗之衣,长裙拂地,可丈余,上罩轻丝之网新妇手持百合之花球,倚其父臂上父衣大礼服,扶新妇缓步而入。
胡适对美国的政治生活有着更浓厚的兴趣,他从当时落后的中国来到新兴的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美国,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组织、政党选举、法律制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却又感到事事新鲜,令人神往,他最初读到美国的《独立宣言》,便在 1911.3.9 的日记中提到:“昨日读美国独立檄文,细细读之,觉得一字一句皆门之有棱,且处处为民请命,义正严词,真千古至文吾国陈骆何是语此!”胡适在美留学期间,经历二次美国大选,在他的日记中也详细记录了大选时他的表现1912.10.9 上课山下有美国进步党(罗斯福之党)政谈备党中候选纽约省长 Oscar Straus 过此演说,因往听之1912.10.23 上课下午下山听共和党政谈会,有共和党候选纽约省长 Job.E Hedge 演说1912.10.30 上课下午写信夜,予忽发起子世界学生会餐堂内作“游戏投英”选举美国总统结果甚耐寻味者也1912.11.5 上课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入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以报告各邦备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规欢呼如雷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其附威尔逊者,则结袂连据成一队,携乐器绕行市上,哗呼之声,与乐歌相答,其热心政事可念也。
来者亦多妇人,倚墙而立,历数时不去,夜渐深始陆续归去,然留者仍不少闻确实效果,须明晨或上午始可见之也1912.11.6 今日选举结果如下:咸尔逊得三百八十七票 罗斯福得一百九十九票 塔夫脱得二十五票选人票数共得五百三十一,得二百六十六为过半,威氏得三百八十七,则其被举决矣威尔逊当选了美国总统1914 年,胡适去华盛顿参加一次世界学生会议,威尔逊总统和国务卿白来恩亲自接见了与会的代表,并发表演说,胡适对威尔逊产生了极深的信仰因此到 1916 年的大选时,他便改为支持威尔逊他在 1916.11.9 的日记中写到《希望威尔逊连任》 “此次美国总统选举,我自始至终望威尔逊连任,以其为美国开国以来第一流总统之一也此次共和党候选人休期于选举竞争期内毫无所建白其所主张无一非共和党之陈腐口头禅故休氏之旧交如 The N.Y.Evening Post 主者 O.G.Villard 除袒之,后皆变而与之为敌国中明达之士皆助威氏而攻休氏吾前语人,若此次体斯得胜,则此邦人士之政治知识,真足使我失望矣前见《晚邮报》中之 Simeon Strunsky 亦作此语,喜其与余所见略同,放作书投之经过这二次美国大选的实际观察和研究,胡适对美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他对美国的政治有了相当的了解,在美国生活和政治的熏陶下,胡适开阔了眼界,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和法治的思想。
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思想和生活道路都有很大影响2、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体现出对美国的喜爱胡适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不少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对美国的山河,胡适也赋予它们象征的意义,体现了他对美国的喜爱在 1915.7 的日记中写道:“余于二月中自纽约归,夜渡赫真河,出纽约港,天雨昏黑,惟见高屋电灯隐现空际余欲观自由神像于此黑暗中作何状,遍觅乃不可见已而舟转向车站,遥见水上众光围绕,其上一光独最高亦最明《夜过纽约港》—略)”3、对杜威攻实用主义哲学感兴趣1914.6,胡适在康乃尔大学毕业,第二年九月,离开绮色佳赴纽约,转入哥伦伦比亚大学哲学系部分,主攻哲学,受业于杜威门下据胡适自己的回忆,“在 1915 的暑假,我对实验主义作了一番有系统阅读和研究之后,我决定转学哥大去向杜威学习其实,当时胡适与其他留学生对中日交涉问题持不同的看法,很受同学的讥讽,心情不够愉快,于是把注意力从社会活动转到专业学习上来,1915.5 他在日记《吾之择业》一文中,说“自今以往,当摒绝万事,专治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其实是美国工业社会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那时,美国刚经历过南北战争,北方的资本家掌握了新政权,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经济迅速发展,到了 20 世纪,美国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列强之一。
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实用主义,用罗素的话来说,是一种“美国工业社会的哲学”作为美国式实践的理论概括,实用主义强调从人的经验出发,主张用行为效果来证明思维的合理性,根据事实效果来判定或修订信念,带有强烈的反教条主义和反思辨的哲学的色彩,反映美国创业时期事实求是与创新的精神胡适后来治中国思想和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都是围绕“实验主义”的,深受杜威的影响4.美国普通人民的友好之情胡适在美国读书期间,接触到的一般都是校园内教授和基督教友的家庭,享受到了他们的温情招待,对此他也身怀感激,在他的日记中,不少都提到温馨的人与事1914.8.16 友人罗宾生之妻兄金君邀余餐其家金君有子女各三人,两女老而不字,其已婚之子女皆居附近村中,时时归省父母今日星期,两老女皆在,其一子串其妻及两孙女归省,罗君及其妻亦在,天伦之乐盎然,令人生妒1914.10.20.韦莲司女士之狂狷 星期六日与韦莲司女士出游,循湖滨行,风日绝佳道尽,乃折而东,行数里至厄特娜村(Etna)始折回,经林家村而归天雨数日,今日始晴明,落叶遮径,落日在山,凉风拂人,秋意深矣是日共行三小时之久,以且行且谈,故不觉日之晚也女士为大学地质学教授韦莲司之次女,在纽约习美术;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独狂狷,虽生富家而不事服饰;一日自剪其发,仅留二三寸许,其母与姊腹非之而无如何也,其狂如此。
余戏谓之日;“昔约翰弥尔有言‘今人鲜敢为狂猖之行者, 此真今世之隐患也狂乃美德,非病也女士谓,“若有意为狂,其狂亦不足取余亦谓然余等回至女士之家已六时,即在彼晚餐晚餐后围炉坐谈,至九时始归胡适在美国待了七年,既为美国表面的“民主”所折服,又对美国的物质文明表示热烈的赞赏,对他的国家政治方面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他的日记中为我们建构出一个民主和平友好的美国形象这个形象是胡适特殊感受到的,毕竟与它的真实面貌有一定的差距参考文献:1. 《胡适日记》第一卷 曹伯言整理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102. 《胡适日记》第二卷 曹伯言整理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103. 《胡适传》 易竹贤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