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与哲学第11课.doc
11页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导学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 - 怀明中学 章晓剑 2018-4-14第十一课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一、一、 【【探究目标探究目标】】:: 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识记: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两大社会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 势么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理解:理解:(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 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运用:(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 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 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 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 相结合 二、二、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 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三、 【【合作初探合作初探】】::第一学时第一学时 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1 1((P86P8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 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探究提示:探究提示: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 的。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 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 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 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 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哲理结论哲理结论 1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总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以往社会历史理论总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观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2 2((P87P87):):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探究提示:探究提示: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 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
◇◇哲理结论哲理结论 2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1)) 、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导学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2 - 怀明中学 章晓剑 2018-4-14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 、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 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 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 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 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 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 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 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 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 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3 3((P88P88):):(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探究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 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 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 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 社会仍然存在 (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 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这 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这种先进 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哲理结论哲理结论 3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 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 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 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理论拓展:理论拓展:1、、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 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 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2、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导学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 - 怀明中学 章晓剑 2018-4-14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 “绝对精冲”决定 的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 3、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 体表现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4 4::社会生活的本质什么?社会生活的本质什么? ◇◇探究提示:探究提示: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 意识尽管带有主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 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产生创造了条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哲理结论哲理结论 4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理论拓展:理论拓展: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精神看作豢发展的最终原 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陷入唯心主义, 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 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 动地位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 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 间的辩证关系,也在实践中得以证实人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改造社会存在,促进人 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 质是实践 小结: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5 5((P89P89):):(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探究提示:(1)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 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哲理结论哲理结论 5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