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柴宇舟:截长补短,说难不难.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853947
  • 上传时间:2018-07-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39.8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 图 1)DBCA( 图2)EDBCA( 图 3)EDBCA图 5ENDABCM截长补短,说难不难—— 巧添辅助线证“线段和差式”都说几何难学,难在添辅助线;都说几何有趣,也就在于辅助线当数学老师第一次向我们说起 “截长补短” 这四个字时, 辅助线的有趣与魅力就慢慢地向我们展现初次认识:题 1:如图 1,已知 AD为△ABC的角平分线,∠ B=2∠C,求证: AC=AB+BD分析:这是一道大家都很熟悉的证明线段和(差) 的问题,有两种常见的处理方法:①“截长法” :即在较长的AC边上截取较短线段 AE ,使得 AE=AB ;剩下再去证 EC=BD ,如图 2②“补短法”:就是把较短线段AB延长到点 E,使得 BE=BD ,连结 ED ,再去证 AE=AC 即可,如图 3这么有趣的添法,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 ,一次数学测试,让我们再次与它碰面考场遇险 :题 2:如图 4,△ABC是等边三角形,△ BDC 是顶角为 1200的等腰三角形, 以点 D为顶点作一个 60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于点M ,交 AC于点 N ,连结 MN ,形成一个三角形,求证:△AMN 的周长等于 2AB 。

      经过一番紧张地思考, 发现△ AMN 中的 AM 与 AN可看成是线段AB 、AC 上共有的公共部分,剩下只需证出MN=BM+CN即可这不是属于证明线段和 (差)的问题吗?于是,便采取了图5 的证法“截长法”在 MN上截取 ME=MB,连结 ED ,需要去证△ BMD ≌△EMD 时,发现不对,全等条件不够当时根本没想到“截长法”会失败,以前每次都会成功的于是思维僵持在那边,舍不得放弃与转变 时间飞逝,幸亏,后来用“补短法” (如图 6, 延长 MB 到点 G , 使得 BG=NC,先利用△ BGD ≌△CND ,再证出△ MDG ≌△MDN )进行尝试,才侥幸过关怎么会这样呢?考后,我们三个人一碰头,都觉得要琢磨琢磨万一,遇到类似的问题会怎么办?是方法有问题呢?还是想法有问题?图 4NDABCM图 6GNDABCM2 20° 20°40°(图 9)HGEDBCA( 图 7)DBCA200 200解法剖析: “截长”与“补短”的作用不一样吗?比较一下,在题1 中,图 2与图 3 不管是截长还是补短, 共同的特征是都始终围绕角平分线构造了一对全等三角形,并且那条角平分线既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提供了公共边,又带了一对等角,所以两法皆可行。

      而图 5 中由于没有“角平分线”这个已知条件,所以“截长”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因缺少等角而失败了再观察图6,其实“补短”这个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把△ NCD 绕点 D逆时针旋转 1200后与△ MBD 拼合在一起,组成了△ CDM ,所以究其本质, 应该是“旋转变换”,而不象前面的题 1,是围绕角平分线的 “轴对称变换”哦,归根结底,原来如此!有意思!于是我们决定各去寻找一些几何难题来互相切磋学习,交流交流学习心得下面的几道题,让我们加深了对“截长补短”的更深一层的认识多解探究题 3:如图 7,已知 AB=AC ;CD为∠ACB 的角平分线,∠ A=1000,求证: BC=AD+DC分析: “截长法” , 如图 8,在 BC上取点 E,使得 EC=DC ,再去证 AD=BE 我发现∠ EDC= ∠DEC=800,∠ EDB=400=∠B,推得 DE=BE ,问题就转化为去证AD=DE ,怎么证呢? ,,仔细观察图形,发现如果把△ ADC 绕 DC 进行轴对称变换,则可找到解题的思路 如图 8,在 EC上取 CF=AC ,可得△ ADC≌△FDC ,所以∠ DFC= ∠A=1000,那么∠ DFE=800=∠DEF ,从而推出 DE=DF=AD,完成证明。

      联想到 CD为角平分线,又得到另一种方法去证AD=DE 如图 9 所示,过点 D向 AC 、BC两边作垂线段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DG=DH,再利用∠ BAC=1000,∠DEC=800,得∠DAG= ∠DEH=800,所以△ ADG ≌△EDH ,推出 AD=DE 哦,证出来了,而且用了两种方法,我很高兴后来与组员一切磋,竟然,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行,你来讲一讲”——既然CD作为已知的角平分线已经出现,它的轴对称性一定要在图形中体现出来,不妨以CD 为对称轴在图上构造三角形全等吧如图 10,在 CB上截取 CE=AC ) ,再看已知条件:“AB=AC ,∠A=1000” ,先得到∠ABC=400,∠ACD= ∠ECD=200,接着得出∠ ADC= ∠EDC=600,那么∠EDB=600,这样在△BDC 中,可得∠ DBC=2 ∠DCE , , DE平分∠ BDC 交 BC于点 E, 这不就是题 1 吗?那 么 根 据题 1 所 用 的方 法, 马上 证得 DC=BD+BE 因 为 EC=AC=AB, 所 以( 图8)E FDBCA3 (图 16)KBDCOAPE60°60°20°40°(图 10)EDBCABC=BE+EC=BE+AD+BD, 同时由于 DC=BD+BE, 所以 BC=AD+DC。

      这是一种取其神髓(造全等三角形),但又不完全等同上面的截取方法看来,对解过的问题,重要的基本图形,还是需要随时记忆,很好地储存在脑海里,这样解题时顺手拿来方便多了截长补短,不应该只是一种具体的证明技巧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策略分析中,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几何的变换思想, 选择合适的辅助线, 把所证的两线段和的形式通过“截长补短“的具体措施,转化为证两线段相等的问题在思路探索中,要仔细观察图形, 紧密联系已知条件, 善于联想相关的定理, 而且要多做一题多法的探究,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优劣比较,灵活辨析,来确定最佳的解题思路难题攻关1、圆中线段和 (差) 的证明:题 4:如图 15 所示,已知 PA 、PB为⊙O的弦, C是劣弧^AB的中点,直线 CD ⊥PA于点 E,求证: AE=PE+PB分析:如图 16,考虑到弧 AC= 弧 CB ,若连接 AD 、BD ,可得∠ADE= ∠BDC ,并且又∵ CD ⊥AP ,∴若延长 DB与 AP ,必然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ADK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AE=EK ,这样剩下只要去证 PK=PB 就行根据“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得∠PBK= ∠A,而∠A=∠K,所以最终可得 PK=PB 。

      熟悉基本图形是有效添加辅助线的一个重要因素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的出现,帮我们想到应该把 AP 、DB分别延长,采取“补短法”更适宜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果辅助线的添法是“延长AP ,取 PK=PB ” ,则对 K,B,D三点而言,还存在一个“三点共线”必需的证明,这是比较麻烦的因此,在添加辅助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辅助线添法的合理性与严谨性题 5: (第 2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如图 17所示,四边形 ABCD 四个顶点在同一圆上, 另一圆的圆心 O在边 AB上,且与其他三边相切,求证:AD+BC=AB分析;如图 18 所示,在 AB上截取 AE=AD ,连接 ED 、 CE、OC 、OD ,作△ OCD 的外接圆四边形ABCD 四个顶点在同一圆上∴∠A+∠BCD= ∠B+∠ADC=1800, ∴∠AED= ∠ADE=1/2 (1800-∠A)=1/2∠BCD= ∠OCD ,得点 E 也在△ OCD 的外接圆上,即点D、C、E、O四点共 圆 ∴∠ BEC= ∠ ODC=1/2 ∠ADC=1/2( 1800- ∠ B) =∠ BCE , ∴ BE=BC ,∴(图 15)BDCOAPE(图 17)ODCAB4 AD+BC=AE+BE=AB。

      看来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主要还是通过 “截长补短”法,需要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本题粗粗一看,很难直接想到思路不妨照以往的经验先探索下去,在 AB上截取AE=AD 后,得到∠ AED= ∠ADE ,因为 A、B、C、D四点共圆,可得∠ A+∠DCB=1800,加上OC平分∠ DCB ,所以∠ AED=(1800- ∠A)/2= ∠BCD/2 ,因此考虑连接 OC ,OD ,得∠DEA= ∠OCD ,从而得出 E、C、D 、O四点共圆,因而构造出辅助圆,这才是解题的关键2、平行线中线段和差的证明:题 6:如图,已知AB ∥CD ,AD ∥CE ,F、G 分别是 AC和 FD的中点,过点 G的直线依次交 AB 、AD 、CD 、CE于点M 、N、P、Q ,求证: MN+PQ=2PN (浙江省竞赛题)分析; “截长补短” ?三条待证的线段都挤在一条线段上,怎么“截”怎么“补”?根据平行线,本题会得到△ CQP ∽ △ DNP ∽ △ ANM , 可 以 推 得 MN/PN=AM/PD,PQ/PN=CP/PD , 要 证 的MN+PQ=2PN 可 以 转 化 为 去 证MN/PN+PQ/PN=2, 即AM/PD+CP/PD=2, 最后去证 AM+PC=2PD。

      要把 CP与 AM “补”在一起,考虑到CD ∥AB且 F 为AC的中点,如图 20,可以连接 PF,并延长交 BA的延长线于点 R 由全等得 AR=CP ,所以 CP+AM=MR,剩下只需去证 MR=2PD同样 PD ∥AB且 G为 FD的中点,如图 21,可延长 DF交 BA的延长线于点 O ,由△PDF ≌△ROF ,得 OF=FD=2GD,则 OG=3GD,再由 PD∥AB 得△PDG ∽△ MOG ,推出OM/PD=OG/GD=3,所以OM=3PD=3RO, 那么 RM=2RO=2PD, 最后证得 PC+AM=2PD本题中含有“由平行线所构成的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它给线段在位置上与数量上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本题又有线段中点的已知条件,所以可以围绕中点构造全等的三角形和可知相似比的相似三角形 特定的条件赋予了特定的解法 虽然辅助线的添加不是那么单一与直接,但思维的本质还是“截长补短” “尽可能地把MN+PQ的和转化成一条线段” ,是至始至终一直在思考的目的与方向回顾反思综上所述, “截长补短”是证明“ a+b=c”类型几何题,用到最多的方法说它难,是难在辅助线的添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图 18)EODCAB(图 19)NPMG FABDCEQ(图 20)RNPMG FABDCEQ(图 21)RONPMG FABDCEQ5 与创造力;但相对来说,它又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截长补短”既是证题的思考策略,又已经是非常具体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只要在运用过程中, 时时注意到以下几个环节,证明并不难!1、 “截长” “补短”厢情愿,单打独斗非妙方看到“a+b=c”类的证明,我们第一个念头就是 “截长补短”但,究竟是“截长”还是“补短”,却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其实,两者在方法上不分优劣,都需尝试后方知能否成功就象题2,图 5中用“截长法”行不通,是因为待证的△BMD 与△EMD 无法从已知条件中获取它所需要的等角;而“补短法”, (如图 6) ,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所构造出的△BDG 与△CDN ,以及△ MGD 与△MND ,由于能充分利用了“∠ ABD= ∠ACD=600+300=900”与∠ MDG=∠MDN=600这些条件,从而为它们的全等判定提供了所缺的条件又如题 5,我们选择“截长法”是因为这样截取,不仅所构造出的△ADE是现成的等腰三角形,而且待证的BC与 BE ,又可通过证明△ BCE是等腰三角形而获得相等相反,若采取“补短法” ,而很难利用得上题目中已知条件因此,充分地分析已知条件,在添加辅助线中要体现“集中原则”,把已知与所求都能集结在某几个图形中, 整合它们的性质, 共同发挥它们的功效, 这才是选择“截”或“补”的真正原因所在。

      2、基本图形为基础,寻找构造是关键无论是“截长”还是“补短” ,添加辅助线后的后续任务就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