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第5、6讲章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初始条件.pptx
46页http:/,A,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初始条件,http:/,A,需要讨论的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经济改革是在什么起点和基础上开始的?它 的初始条件是什么?与其他社会主义转型国家相 比有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 为什么中国经济改革起于1978年? 为什么我们称19781992年这一时期是“经济改 革”阶段,还不是“经济转轨”阶段? 中国是如何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它的经济体制 发生了哪些变化?,http:/,A,需要讨论的问题 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都碰到哪些思想上和理论上 的障碍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又面临哪些现实的重 大挑战?他们是如何认识和回答毛泽东等人长期 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他们所面临的 新问题的? 邓小平与毛泽东的路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邓小 平选择了渐进改革主义?他是如何深刻认识毛泽 东晚年错误,又是如何吸取前人的教训且从制度 上改善决策机制?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功?这一时 期经济改革的正面效果是什么?出现了哪些负面 效果?,http:/,A,一、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http:/,A,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 重大成就,但是相对周边国家的快速发展落伍 了,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几乎没有察觉,更没 有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转向加速经济 发展,因此坐失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经济改革和对外开 放,它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发 展大变局和国内外各类发展挑战的主动响应http:/,A,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陆与国民党领导的台湾和英 国总督领导的香港之间的内部竞争,中国与日 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之间的邻国竞争, 中国与美国、西欧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外部竞 争,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极其重要的国际环境 促进中国领导人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放弃 传统的封闭式的认识和学习模式,转向开放式的 认识和学习模式,重新认识迅速变化的外部世 界http:/,A,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能否加快发展取决 于中国的开放;中国能否开放取决于领导人的开 放;中国领导人的开放又取决于他们观念的开放 “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 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的时 候了中国应当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世界 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选集第二卷,1984),http:/,A,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 邓小平与毛泽东最大的不同之处和成功之处就在 于他在西方生活和学习过,了解西方,使他比毛 泽东更晓得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发展差距,更需要 向西方世界开放。
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长期以来执行的闭关自守 政策,是中国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而对外开放 则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邓小平既吸取了毛泽东成功之处,也吸取了毛泽 东失败之处毛泽东成为邓小平开放思想和政策 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来源,邓小平却成为中国开放 之父http:/,A,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 向西方开放最大的障碍是中美关系之间长期对 峙、隔绝消除了这一障碍,也就为中国对外开 放铺平了道路 客观地说,70年代初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的战略 举措为70年代末邓小平的对外开放创造了一个有 利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使中国向着西方世界开放的方向迈了第一 步,而邓小平则是迈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http:/,A,经济改革的国际背景 中国改革不同于以往历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于 打破长期以来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格局,实行 对外开放这意味着,中国被西方国家封锁的时 代已经结束,中国自我封闭的时代也已成为历史 中国是大规模经济转轨浪潮中的先行者,也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体制的创新者在80年代 前后,中国几乎是在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和现成理 论可以借鉴和参照下,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 道路,大胆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后来的 发展事实表明,中国在近30个经济转轨国家中是 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http:/,A,二、中国改革的经济背景,http:/,A,中国改革的经济背景 首先,中国人均收入极其低下,仍然是世界最贫 穷的国家之一; 其次,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不大,贫 困人口及低收入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第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效率 低下,这也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解决吃饭问题成为当时中国领导人所面临 的最大的挑战,这也是农村改革“先行一步”的 直接原因; 第五,中国的经济危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http:/,A,1952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 GDP和人均收入增长(元) 注:1952年价格是按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括号内为国家统计局数据; 计算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3、20、22页http:/,A,1933199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 与土地生产率比较 注:按1987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文版,1999年,第111页http:/,A,三、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http:/,A,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所谓初始条件就是当时的国情条件,这包括:一个 国家的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城 市化程度、市场经济成分、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 等。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不同的初始条件对不同 国家的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影响极大,这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为什么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改革之路以 及改革成果http:/,A,不利条件 从人口发展来看,巨大规模的人口对中国 形成巨大的发展压力; 从就业结构看,较发达转轨国家有相当高 的非农就业比例 ,在73-96%之间,中等发 达转轨国家也在71-79%之间,而中国只有 29.5%,甚至还低于越南;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当时中国城市化率相 当低下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只有 18%;,http:/,A,转轨开始时发展条件的国际比较,http:/,A,转轨开始时发展条件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文版,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年,第2页; a: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第35页;b:固定资产投资形成额占GDP比重; c:世界银行估计数,见世界银行1984年经济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中文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42页d: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人类发展报告, 中文版,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
http:/,A,不利条件 中国城乡差距显著,无论是劳动生产率、人均收入,还是 人均消费支出、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发展鸿沟; 从城乡人均收入相对差距比较看,很显然中国的工业化和 现代化主要是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排斥 了广大农村人口参与和分享工业化和现代化,特别是限制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限制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 从人力资源方面看,197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指 示中介绍,建国20多年来,中国少年、青年、壮年中, 文盲、半文盲占3040%,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占50% 以上http:/,A,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消费水平 相当于人均GDP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3页,第2223页http:/,A,中国80年代的经济改革以及90年的经济转 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经济发展水平的 制约,同时也决定了中国领导人所选择的 改革战略是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自由 化或非国有化的改革战略,包括小私有 化、局部私有化,但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的基本方向,而不是像苏联、东欧国家所 实行的促进资本主义的经济私有化或全面 私有化和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战略,http:/,A,与前苏联相比的有利条件 第一,与苏联等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相 比,中国更属于“有控制无计划”、“计划总 是赶不上变化” ; 其次,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时间相对 短; 再次,中国的计划经济在“文化大革命”中也 受到了强大的政治冲击; 最后,中国的国有经济比重相对低于苏联 的国有经济比重。
http:/,A,各个五年计划目标 实际完成程度比较 资料来源:鄢一龙“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5年12月,指导教师:胡鞍钢http:/,A,与前苏联相比的有利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看,1978年的中国还不是一个“标准”或 百分之百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一个“标准”或百分 之百的国有经济,更不是一个“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 制; 它存在着两种不同经济体制:计划内经济与计划外经 济;两种不同经济所有制: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 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 这种特征也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步入了 “双轨制”,形成了渐进改革的路径,不断地从计划内 经济为主转变为计划外经济为主,从国有经济为主转 变为非国有经济为主,从城乡经济分隔转变为城乡经 济融合http:/,A,经济转轨国家国有经济比重(%) 注:Brank, Milanvic, 1989, Liberalization and Enterpreneurship: Dynamics of Reform i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Armouk, New York: M.E.Sharpe,pp.15-20. 资料来源:Minxin Pei, 1999, pp.14-15. 中国a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制度的障碍与供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594页。
http:/,A,有利的经济与社会条件 第一,是进入人口红利期,为经济起飞创 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 其次,中国拥有比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如 印度等人口大国)有相对高的人力资本; 再次,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发展中国家中还 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城乡居民内部收 入不平等的相当低下; 此外,中国居民储蓄率迅速上升,国内投 资率随之迅速上升并且达到较高水平首先是进入人口红利期 中国1564岁人口增长率及占总人口比例,74% 72% 70% 68% 66% 64% 62% 60% 58% 56% 54%,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0.015 0.01 0.005 0 -0.005 -0.01,15-64岁人口比例 http:/,15-64岁人口比例年均增长率 A,http:/,A,中国拥有比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如印 度等人口大国)有相对高的人力资本 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变化,http:/,A,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发展中国家中 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 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收入的不平等度 资料来源:赵人伟、格里芬主编,中国居民户的收入及其分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6页;世界银行考察报告,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1981年,第49页;引自李仲生著,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
http:/,A,良好的国际环境 首先是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关系改善, 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对峙格 局,使中国在吸引国际上先进技术、资金成为可 能; 其次,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 快、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成为中国与该地区经 济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再次,海外华人资金和管理技术大量涌入,为中 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http:/,A,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率 (19801992年) 注:a增长率要超过19801992年期间 资料来源:World Bank, 1994,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Infrastru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