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涿鹿上四堡遗址发掘简报-涿鹿之战在哪里.docx
5页涿鹿上四堡遗址发掘简报:涿鹿之战在哪里 【关键词】河北;涿鹿;战汉遗址;发掘简报 【摘 要】2022年11月7日至12月26日,为协作张涿高速马路建设,河北省文物探讨所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探讨所与涿鹿县文物爱护管理所对涿鹿县上四堡战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再结合文献记载,初步考证该遗址为历史上所记载的聚落点——三台 为协作张涿(张家口至涿州)高速马路建设工程,河北省文物探讨所与张家口市文物考古探讨所、涿鹿县文物爱护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22年11月7日—12月26日,对涿鹿县上四堡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上四堡遗址位于涿鹿县五堡镇上四堡村东101米,其北220米为高杏马路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02.7″,北纬40°27′21.2″,海拔850米遗址处于桑干河南岸次台地上,地势平坦,北部为一条宽40余米的冲沟,东50米远为宽15余米的冲沟,西15米远为一条宽30余米的冲沟(图一) 一、地层积累 此次发掘,共布5米×5米探方27个,编号为ZST1-ZST27,发掘面积675平方米遗址地表比较平缓,但文化层厚薄不一发掘区中部文化层厚约0.7~0.9米,两边文化层厚约0.3~0.4米。
下面以探方T15 北壁剖面为例说明(图二): 第①层:耕土层,栗黄色,土质松软,厚约0.2米 第②层:黄褐土,土色发灰,土质松软,无粘性,厚约0.35~0.45米出土物包含炭屑、红烧土渣和大量陶器残片 第③层:黄沙土,土质松软,厚约0.5~0.55米包含物有少量红烧土、木炭屑和大量陶片 第④层:褐黄色生土层 二、遗 迹 1、灰坑 共24个,其中圆形7个,椭圆形9个,不规则形8个坑体形态有直壁平底、斜壁圜底和不规则形三种最大者直径4.6米,深0.9米;最小者直径0.8米,深0.3米 H5 圆形开口于T5第②层下,直壁平底,壁面规整,坑口直径1.2米,深0.4米填灰褐色土,出土有大量陶片,其中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为夹蚌红陶器形主要为盆、罐(图三) H10 椭圆形开口于耕土层下斜壁圜底,壁面规整,坑口长1.4米,宽1米,深0.6米填灰褐色土,土质松散出土大量泥质灰陶、夹蚌红陶、夹蚌灰陶残片器形有盆、罐等(图四) H18 不规则形,近似椭圆开口于第②层下,斜壁,底不平,坑口最长2.05米,最宽1.26米,深0.28~0.42米填灰褐色土,土质较硬出土遗物以夹蚌红陶残片为主,其次为细泥质红陶残片(图五)。
2、灰沟 1条,编号G1形态为长条形浅沟,走向为由北到南,开口于耕土层下揭露长19米,沟口宽1~1.5米,底宽0.7~0.9米,深0.6米,剖面呈斜坡状,沟壁、沟底不规整,未见任何加工痕迹出土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夹蚌红陶和夹蚌灰陶分析该沟为自然冲沟而被古人利用为遗物抛扔区 三、遗 物 出土的遗物以陶器残片为主,此外有少量蚌器和一些兽骨 1、 陶器 可分为细泥质灰陶、夹蚌灰陶、夹蚌红陶三种,其中细泥质灰陶约占80%,夹蚌灰陶约占10%,夹蚌红陶约占8%纹饰中绳纹约占60%,素面磨光约占30%,此外还有少量弦纹、附加堆纹器形以豆、盆、罐为主 陶罐 27件,分为6式 Ⅰ式 7件标本 H5∶3,泥质灰陶侈口,短颈,鼓腹腹部饰细绳纹,肩部有三条弦纹口径24厘米,残高10厘米(图六,1) Ⅱ式 4件标本T3②∶5,泥质灰陶,素面侈口,口沿处有简易子母扣,短颈,折肩,鼓腹口径19.2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2) Ⅲ式 6件标本H6∶4,泥质灰陶侈口,束颈,折肩,鼓腹,颈部以下饰细绳纹口径45.2厘米,残高13厘米(图六,3) Ⅳ式 3件标本H14∶3,泥质灰陶,素面,制作粗糙。
平口,方唇,折沿,鼓腹,平底口径14.4厘米,残高7厘米(图六,4) Ⅴ式 4件标本G1∶5,泥质灰陶敞口,斜直腹,带耳口径13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5) Ⅵ式 3件标本H18∶3,泥质灰陶侈口,束颈,鼓腹,颈下饰细绳纹,中有弦纹遮断口径20厘米,残高5厘米(图六,6) 陶盆 15件,分3式 Ⅰ式 5件标本T8②∶3,泥质灰陶平口,折沿,斜直腹,口沿以下饰细绳纹,中有弦纹遮断口径32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7) Ⅱ式 6件标本T14②∶5 ,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折沿,斜腹,口沿以下饰细绳纹口径23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8) Ⅲ式 4件标本H8∶3 ,泥质灰陶平口,方唇,折沿,斜直腹,口沿以下饰细绳纹,中有弦纹遮断口径19.5厘米,残高6厘米(图六,9) 陶豆 11件均残,分为豆盘、豆柄 豆盘 6件, 分2式 Ⅰ式 3件标本 H16∶3,泥质灰陶敞口,圆唇,弧形深腹,素面口径14厘米,残高5厘米(图七,1) Ⅱ式 3件标本H15∶2,泥质灰陶直口,圆唇,折腹,素面,豆柄中空呈圆筒状口径15厘米,残高6厘米(图七,2) 豆柄 5件标本T15③∶2,泥质灰陶残高15.4厘米,柄径3.6厘米,豆座径11厘米(图七,3)。
纺轮 1件T7②∶4,泥质灰陶外径3厘米,内径0.6厘米,厚1厘米(图七,4) 2、 蚌器 5件,1件可辨为蚌锯,其余4件损毁严峻 蚌锯 1件T15②∶3, 蚌壳制成,已残锯刃、锯背为侧锋,刃浅,刃部残长6.2厘米,宽0.25厘米锯齿稀疏,齿深0.1厘米,间隔约为0.2厘米锯面中部有孔,孔径0.6厘米(图七,5)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