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1].doc
5页《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视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与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部分+部分=整体”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有序视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分类比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加的数越大,和越大,反之和越小”和“从整体中去掉的部分越多,剩余越少,去掉的越少,剩余越多”的函数思想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驾驭了多角度视察思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能通过分类、对比、视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与它们的互逆关系,建构解题模型,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多角度视察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不同视角视察问题,用“整体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打算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视察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有序视察,获得数学信息 (1)让学生仔细视察水中情境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要求学生说出:河中的鸭子和鹅分成左右两部分;也可以将鸭子和鹅分成两部分。
(2)让学生仔细视察猴子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要求学生说出:猴子分成左右两部分;也可以分成树上和树下两部分;分成大猴子和小猴子两部分 (3)让学生视察小鸟图 要求学生将小鸟分成空中翱翔和在树上休息的两部分 2.依据学生的视察提出问题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河中的鸭子与鹅一共有多少只?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依据问题列式解答 (1)河中的鸭子与鹅一共有多少只? 预设:9+10=19(只) 预设:11+8=19(只) 由学生介绍列式,说明列式的道理 思索:选择的条件不同,为什么都用加法计算? (2)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预设:7+8=15(只) 由学生介绍列式,老师要追问:同样是7为什么一会儿表示左边的小猴,一会儿表示树上的猴子? 思索:相同的数表示的意思不同,与整体是什么关系? (3)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预设:8+3=11(只) 思索:以上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为什么有的问题能列出一个算式,有的能列出两个算式? 让学生清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视察,获得的信息也不同,所列出的算式自然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模型是“部分+部分=整体”的数量关系。
(二)转变视察视角,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1.依据以上三幅图供应的信息,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1)学生先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沟通 2.任选两幅图,提出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预设:树上猴子比鹅少几只? 预设:小鸭子比翱翔的鸟多几只?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不仅能在一幅图中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而且还能在两幅图中建立数量关系 (三)多角度视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解决图1问题 出示停车场图 先开走1辆,又开走2辆,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还剩多少辆车?12-1-2=9(辆) 预设:还剩多少辆车?12-3=9(辆) 预设:开走多少辆车?1+2=3(辆) 2.解决图2问题 出示停车场图 先开来2辆,又开来3辆,依据图意提出问题 预设:一共开来几辆车?2+3=5(辆) 预设:现在有多少辆车?9+2+3=14(辆) 预设:原有的车比开来的车多几辆?9-5-4(辆)或者9-2-3=4(辆) 学生说想法:看整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3.解决图3问题 课件演示:开走5辆,又开来4辆 依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预设:现在停车场有多少辆车?14-5+4=13(辆) 预设:开走与开来的车相差多少辆?5-4=1(辆) 由学生介绍想法。
4.对比总结 (1)相同的图和相同的信息,为什么列式不相同? (2)在解决问题中,为什么有的问题用一步计算,有的问题要用两步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用到什么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效果,突出加、减法含义,使学生明确连加、连减问题事实上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解题模型是对“部分+部分=整体“的扩充 (四)机动练习 小明和小华同看一本书,小明看了9页,小华看了7页,两人谁剩下的多?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从画图、举例等方法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说明想法,感受从整体去掉的部分越少,剩余越多,去掉的部分越多,剩余越少的函数思想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殊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帮助国子、博士培育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非常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老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精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驾驭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留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实力,课堂上,我特殊重视老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留意声音清晰,凹凸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留意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化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专心记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育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实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解并描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办法,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开心,既训练了听的实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一般说来,“老师”概念之形成经验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与,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老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老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老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因为“老师”必需要有明确的传授学问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说说这节课你最感爱好的是什么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