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综合实践活动参评论文英茗独珍.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325126
  • 上传时间:2017-08-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综合实践活动参评论文 英 茗 独 珍英山县长冲中学 方超茶,发祥于中国,为中华举国之饮茶的历史悠久,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国公,兴于唐,盛在宋如今.茶的种植在全世界己达 5 O 多个国家,茶的饮用更是遍及全球茶已与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软饮料一)天生丽质我国的茶叶产地分布广阔,大致被分为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各个茶区因其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所产茶叶的种类和特性也就各不相同其中,江北茶区主产绿茶,而说到绿茶就不能不说到鄂东北的英山绿茶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东北接安徽,西南联我市罗田、浠水、蕲春三县,史称“吴头楚尾” 、 “鄂东门户"英山的地理条件独特,全县 14 0 0 余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就有 1 4 8 万亩山林,l 3 万亩水面,农、特产十分丰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由于南受长江水系调节,北有大别山屏障作用,使得英山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十分适宜茶叶生长,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所以英山具有十分悠久的产茶历史据考证,早在唐代,英山出产的“团黄’ 、“圻门”茶就被作为贡品送往当时的京都长安我是十分喜欢饮用英山绿茶的,不仅因为本就是英山人,自觉家乡物产最对胃口,其实更是看中了英山茶叶的优良品质。

      英山所产茶叶是十分有特点的,从外形上看,其颜色翠绿油润,叶片整齐,紧秀匀称;加以冲泡后,其汤色嫩绿透明清亮;细细嗅过,只觉清香扑面,馨人心脾;饮用时,只觉滋味酵香,清爽又稍带甘甜,所以其品质特性被人概括为“形美、色绿、香高、味醇” ,堪称茶中珍品,素有“鄂土茶称圣,英茗味独珍"之荣二)三招扬名英山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品质又十分优秀,但真正使英山茶叶走出深山并扬名万里却还是近十几年的事为了不守着“宝山’ ’受贫穷,端着“金碗”饿肚子英山县委、县政府从1 9 8 6 年起便因势利导,将茶叶生产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先锋,加以引导和扶持十几年的时间,英山茶叶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调查看到英山茶产业的三大高招很值得一提首先是走规模化发展之路虽然当地山区群众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茶叶,但过去都属于小打小闹,分散经营,形成不了气候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十多年的时间,茶叶已成为了英山的支柱产业之一翻阅有关资料,我便得到了以下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数据:到目前为止,英山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近 l 4 万亩,年产干茶 1 1 0 0 余万公斤,茶叶系列产值约 3 个亿,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 8%源自茶叶,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户近 8 万户。

      英山县也因此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四的产茶大县,并荣获“中国绿(名)茶之乡的称号"除了规模,我看到英山茶叶的第二个特点是善打“品牌"品牌是增值资源,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就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精明的英山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推行科学种植,提高加工质量,不断研究市场的基础上.英山人已成功叫响了如“天堂云雾” 、 “长冲炒青” 、 “英山银毫"、 “吉峰毛尖”等一大批英山茶叶品牌我们看到的第三招大手笔就是英山茶叶节的举办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扩大英山茶叶的市场影响力.英山县自 1 9 9 2 年起,在每年的 4 月 2 O 日(谷雨)都要举办英山茶叶节每年的茶叶节,英山人请来茶商,邀来朋友,展示英山茶叶的优良,展现英山茶文化的魅力,共商英山茶叶发展之大计这种政府搭台,茶商唱戏的造势之举极大的提高了英山茶叶的知名度,推动了英山茶叶产业的发展每届茶叶节不仅促成了大批订单的签成,极品茶的拍卖更是引入侧目,英山茶叶节曾使每公斤“春笋”单价高达 3.9 6 万元,创全国茶叶斤价之颠峰2 0 0 3 年和 2 0 0 4 年的英山茶叶节还分别在武汉和北京举行,更是使茶叶节成了英山“张开双眼看世界”的窗口。

      三)茶戏引胜茶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饮用的醇美,更在于它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领域所形成的独特茶文化且不说茶的传播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传承交流的缩影,单是历代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书诗歌画就可见其神韵世人所称道的中唐陆羽的《茶经》 、宋代苏轼的《汲江煎茶》诗,元人李德载的《赠茶肆》敞曲、明代唐伯虎的《烹茶画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说茶不能不说茶文化,说英山茶当然也就要提及英山茶文化中的珍品——英山采茶戏英山采茶戏,即“东腔”又叫“哦呵腔” ,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我曾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英山采茶戏的历史可追溯至近三百年前最早是以一种歌唱兼锣鼓,以走唱或坐唱的表演形式出现;其反映的内容大多与百姓生产、生活有关,经典的曲目有“谢香茶"、 “搪细茶”等后又加入一些故事情节,便逐渐形成了一些较完整的剧目传唱至今这种集山歌、插秧锣鼓、采茶调、畈腔等民间小调所形成的特色剧种,不仅在内容上与茶有关,更又借英山绿茶闻名,所以被称为“英山采茶戏"英山采茶戏在农村极为盛行,由表演时是以锣鼓等简单的器乐伴奏,唱腔朴实粗犷,念白为本地语言,加之情节简单,所以通俗易懂演出的戏班一般也是不过七八上十人,戏服道具简单,报酬低廉,演出的戏台往往是在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地搭上一个简易的“草台”即可,因而拥有广大的观众群。

      人们看戏时,每到高潮极至之处又屡屡跟着“接腔” ,便使得台上台下应和一体,气氛十分热烈英山采茶戏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前在英山,无论是过年、正月玩灯、庙会,甚至婚嫁寿庆,英山人都要唱贺嬉戏,热闹非常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娱乐的手段和形式愈加丰富,采茶戏的份量就不象过去那么重要了英山茶叶要走上更广阔的舞台,就不能忽视了英山采茶戏所起到的作用,注意保护和挖掘英山采茶戏的艺术精髓,也会促进英山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两者相得益彰,相信在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