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学-缩印-修改版.doc
10页1第一章 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成长中的高等教育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性质职能专业性模糊,年龄层次差别大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雏形阶段:大约 12 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 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在中国汉代太学为高教从萌芽到雏形奠定基础,始于唐盛于宋的书院教育是从萌芽到雏形的标志成 型 阶 段 ( 培 养 专 门 人 才 ) : 始 于 文 艺 复 兴 末 期 和 资 产 阶 级革 命 初 期 , 而 从 18 世 纪 60 年 代 开 始 的 资 产 阶 级 工 业 革 命 , 把 这一 阶 段 推 向 了 高 峰 , 同 一 时 期 的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却 出 现 了 一 个 断 裂带 特点:较大规模、独立、世俗的中等教育在欧洲兴起,自然科学教育迅速扩展,大学开始围绕着各种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完善阶段: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
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 教学科研延伸课程校外特点: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进入大学教育活动领域,成为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等教育的形式与结构得到了大发展,高等教育日臻完善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810 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876 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 特点:①规模化 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②中心化 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③综合化 科技加速发展以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发展趋势,使高等教育表现出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趋势④国际化 即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⑤职业化 经济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向职业化趋势发展⑥终生化 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⑦多元化 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和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
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在 个 别 研 究 阶 段 ,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主 要 由 一 些 哲 学 家 、 科 学 家 、思 想 家 , 或 实 际 从 事 教 育 的 工 作 者 自 发 进 行 , 没 有 专 门 的 研 究 队伍 , 虽 出 版 了 一 些 专 门 的 研 究 文 献 , 但 更 多 有 关 高 等 教 育 的 研 究成 果 则 渗 透 在 学 者 们 对 哲 学 、 政 治 、 伦 理 、 社 会 、 经 济 、 科 学 等诸 多 方 面 的 研 究 成 果 中 该 时 期 对 高 等 教 育 的 研 究 大 多 由 学 者 们在 研 究 其 他 学 科 时 附 带 讲 行 , 较 少 以 高 等 教 育 为 专 门 的 研 究 对 象 其 结 论 也 多 为 其 它 学 科 研 究 成 果 的 副 产 品 , 较 为 零 散 而 缺 乏 系 统性 组织研究阶段— —高等教育学产生:这种有组织的研究是早可上溯到 1880 年法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会” ,但其主要发展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70 年代在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出现了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
潘懋元先生呼吁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研究1978 年 5 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系 统 研 究 阶 段 ——学 科 体 系 形 成 : 进 入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后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进 入 了 一 个 迅 速 发 展 时 期 . 1979 年 召 开 全 国高 等 教 育 学 会 筹 备 工 作 会 议 它 是 中 国 第 一 个 群 众 性 的 高 等 教 育研 究 组 织 1984 年 1 月 , 国 务 院 学 位 委 员 会 批 准 厦 大 高 教 所 为 高等 教 育 学 专 业 硕 士 点 这 是 全 国 第 一 个 高 等 教 育 学 专 业 硕 士 点 . 1986年 7 月 -厦 大 高 教 所 又 被 批 准 为 全 国 第 一 个 高 等 教 育 学 专 业 博 士 点 这 时 期 的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出 现 了 一 些 新 的 特 点 : ①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在 全球 范 围 内 普 遍 展 开 ② 国 际 间 的 交 流 与 合 作 进 一 步 加 强 。
③ 高 等 教育 已 成 为 一 个 独 立 的 研 究 领 域 . 它 不 仅 有 独 立 的 研 究 机 构 , 独 立的 文 献 、 情 报 资 料 和 独 立 昀 人 才 培 养 系 统 , 而 且 有 自 己 独 立 的 研究 方 向 ④ 高 等 教 育 边 际 学 科 不 断 产 生 和 发 展 3、高等教育学性质、发展动因和学科体系性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任 务 : 应 用 教 育 学 的 基 础 理 论 和 教 育 科 学 中 的 技 术 理 论 以 及 相应 的 方 法 和 技 术 , 来 认 识 解 决 高 等 教 育 中 的 各 种 问 题 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学科体系:潘懋元、王伟廉的《高等教育学》 、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 、杨德广的《高等教育学概论》 、胡建华的《高等教育学新论》 ,薛天祥的《高等教育学》等这些著作各有特点,都为推动研究、探索、发现高等教育的规律,建立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研究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对象、内容、方法、学科性质和基本规律等问题。
4、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哲 学 层 面 的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方 法 是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中 最 高 级 最 普 遍的 方 法 论 , 包 括 分 析 、 综 合 、 抽 象 、 概 括 、 比 较 等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于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的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理论等第二层次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测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等高 等 教 育 的 具 体 研 究 方 法 包 括 : ① 多 学 科 研 究 法 : 采 用 多 种方 法 和 多 学 科 角 度 去 探 讨 高 等 教 育 现 象 及 其 规 律 的 综 合 研 究 方 法 ② 文 献 研 究 法 : 收 集 图 书 、 报 刊 、 档 案 、 公 文 、 报 告 、 信 函 等 信息 资 料 加 以 分 析 、 解 释 、 以 发 现 事 实 , 检 验 假 说 的 一 种 常 用 研 究方 法 ③ 案 例 分 析 法 : 选 取 典 型 的 , 特 殊 的 案 例 加 以 分 析 , 研 究 ,并 由 此 得 出 一 般 规 律 的 一 种 研 究 方 法 。
④ 反 思 批 判 法 ⑤ 体 悟 总结 法 还 有 如 实 证 实 验 法 、 定 性 定 量 法 、 经 验 总 结 法 、 病 理 诊 断2法 等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本质1、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 28 中之多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①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②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内在价值③人性是朝着愈来愈完美的趋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①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高等教育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理解和概念界定不同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 4 种观点:①高等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服从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基本特点表现在“高” 和“专” ②高等教育是传递高层文化、研究高深学问、造就高级人才的活动③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仅是“专 ”,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教育目标的“专 ”,教育内容的“深”,教育方法、手段的“ 新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和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2、高等教育的地位高等教育两个最基本的价值应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可分为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质的价值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可促进社会化、社会选择和社会流动以高等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①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②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③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①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②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 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①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②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早就人才高等教育主要载体—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 高 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服务两个方面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影响因素(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引导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念教 育 方 针 包 括 三 方 面 的 内 容 : 教 育 的 性 质 和 任 务 、 教 育 目 的以 及 实 现 教 育 目 的 的 基 本 途 径 。
教 育 方 针 常 以 法 律 的 形 式 确 定 下来 特点:阶级性(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 、历史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提出,受制于生产力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时代性(体现时代要求,反应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