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之最.doc
11页云南少数民族之最少数民族民情风俗最集中的景点——云南民族村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大的侨乡——保山地区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之最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最有趣的情书——鲜花最古老的情书——来苏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世界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摩梭人的阿注最奇特的婚俗——抢亲最俭朴的婚礼——劳动最独特的离婚仪式——设宴请客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之最影响面最大的节日——傣族泼水节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傈僳族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彝族火把节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最有民族特色的礼节——基诺族的成人礼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有彝族4054177人、白族1339056人、哈尼族1248106人、傣族1014318人、壮族1003901人其中彝族人口居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之首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独龙族人口最少,1990年人口统计有5100人90%以上的独龙族人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约有10%左右的独龙人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西岸。
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于1953年1月24日成立,州政府驻地为景洪县允景洪镇,全州总面积为19125平方公里,实行区域自治傣族人口1988年为22585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4.9%,其他少数民族还有哈尼族、布朗族,彝族、瑶族、佤族、拉枯族、基诺族最大的侨乡--保山地区保山地区华侨、侨眷、归侨、华裔人数达15万人,为全省各地州第一其中有7.7万华侨、外籍华人分布在世界亚、欧、美、非、澳等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早的民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于1951年5月12日成立,政府驻地为峨山县城关镇,全县总面积为1915平方公里,实行区域自治彝族人口1988年为5859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8.1%,其他少数民族还有哈尼族和回族云南最有趣的离婚证书--木片云南楚雄山区的彝族,离婚证书很奇特男女双方感情不合劝解无效,可以离婚彝族的传统离婚,凭据则是一块木片通常是用一节约三寸长,五分粗的松木,中间刻上“调”号,从中均匀地剖成两片,将这两片松木同时丢在地上,要丢成阴阳两相,然后将阴相的一片交给男方,阳相的一片交给女方各自保存,以作凭证,不得反悔最有趣的情书--鲜花鲜花象征美好。
云南西双版纳的爱尼青年男女,常把鲜花当作情书来传递他们忌讳在长辈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 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采取的是一种隐晦的方式男青年看上了女青年,为了试探对方的态度,先送一束鲜花给她姑娘接到鲜花后先是嫣然一笑,然后根据自己的决断,又送回一束鲜花给男青年如果自己还没有朋友,就送回单数的花朵,表示大家可以互相了解,接触;若是有了朋友或是不喜欢,就送回双数,表示谢绝他们用以传“书”带“信”的鲜花是红色或黄色,扎花的线要用黑色最古老的情书--来苏云南傈僳族仍保留着古老的婚姻习俗,男女青年往往通过以物代信的“来苏”往来讯息,谈情说爱 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后,就用一张白纸或芭蕉叶包上一样长短的茅草两小截、完整的大蒜一个,槟榔、草烟各一撮,再加嫩绿的树叶两小片,面对面合在一起包住,井用红线扎好,送给他爱着的姑娘;这就是情书——来苏它的意义非常丰富、有趣:两根同样长短的茅草,表示双方各方面都差不多,我在许多姑娘中选上了你;完整的大蒜,表示以后两人要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摈榔和草烟表示我的心热辣辣地爱着你,想把你含在口中;绿叶表示但愿我俩相好结婚;外面用红线捆扎,表示希望两人相爱像火一样热烈。
当姑娘接到小伙子送来的“情书”后,若是同意就把槟榔、草烟嚼吃了,也回一封同样的“情书”,并加上芫荽,外面用白线扎起来芜婆表示愿和你相好;白线表示自己清清自白若不同意,就把相合的树叶翻过来背靠背,再加木炭一块如果完全拒绝,那就再加上一截辣子,槟榔、草烟也要原物退还小伙子接到这样的回“信”后,就不再追求这个姑娘了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各民族的青年在求婚时,都有着不同的方式,云南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与众不同 如果男青年爱上了某个姑娘,便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媒人先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 第二天,媒人带着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待吃过水酒后,媒人便以试探的口气对姑娘的父母说:“听说你家的谷种很好,我们想讨回去种!”姑娘的父母若是满意这个男青年,就谦逊他说:“我家谷种是有,但是不好不知合不合你们的意?”这时洗耳恭听的男青年,立即高兴地回答:“我们家土地肥沃,谷种撒下会长好的这样,对于局外人来说,他们好似在“说东道西”,实际上亲事已定 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便会推辞:“我家谷种不好,你到别家去讨吧!”或者直截了当他说:“我们家的谷种还嫩,不合你们那里的气候!”这样的拒绝,语言委婉,彬彬有礼,不伤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也好过得多。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多以语言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这已是尽人皆知但是,怒族青年男女在相恋的初期就不用语言,而是以清脆的“达变”(怒族琵琶)曲调和悦耳动听的“拟力”(怒族口弦)曲调代之 一般来说,怒族青年男女在恋爱的初期,男青年是以琵琶来表达思想感情以传情达意的,女青年感到自己的意中人来求爱了,也必然会以口弦对答据说,这种对答,不仅可以表达爱慕之情,流露心中的秘密,而且还可以提出疑问,进行答辩,甚至还可以共同商讨有关事宜这样以曲代谈的恋爱方式,双方可以不说一句话,完全靠演奏曲调,但双方都能意会,直到情投意合为止 据说,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有讲过几句话这在世界各族的婚俗中不能不说是奇迹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抢亲就是未婚男子将喜欢的未婚女子抢到自己家结婚成亲,这种习俗,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均有,但这只是男女双方商量好的一种婚嫁方式然而,德宏州梁河县的阿昌族抢亲却有所不同,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有了感情,但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这时,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男方按约好的日子,邀约伙伴深夜摸进女方家,拉着姑娘就跑,姑娘有意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
由于女方父母毫无准备,这种抢亲大都顺利 二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父母又硬要为姑娘选定其他女婿在两个男子喜欢一个姑娘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男子便相约同伴把姑娘抢回家中,未抢到姑娘的另一个男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姑娘被抢走,而不能半路截取,这是阿昌族的规矩 三是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立下山盟海誓,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抢起就跑 抢亲到家,一进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直到双方家长谈判妥当才双双回家世界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一——摩梭人的阿注婚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阿注婚阿注婚分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种形态 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或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在农忙季节,女方家需要帮忙,男方可以前去协助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
阿注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转变,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以上两种阿注婚,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母系家庭的逐步解体,一夫一妻制家逐渐增多,“阿注”婚姻将成为历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区的彝族支系阿细人,自古以来婚姻自主,婚礼俭朴他们选择对象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看对方是否爱劳动一个相貌出众的青年,如果好吃懒做,艰难找到对象;相反,相貌平常而勤劳朴实的青年,却往往遇上如意的伴侣 当阿细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决定结婚的时候,父母对儿女的婚事,一般都表示赞同婚姻的程式,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劳动两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认亲男家不摆酒席,也不请客第三天,男女双双在一个热心男友的陪伴下又到女家认亲女家同样不摆酒席,不请客。
按当地习俗,到女家认亲的这天早上,男的要为女家挑一挑水,饭后,男女双双去劳动,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当晚,双方回到男家在男家再干四、五天的劳动后,又返回女家这时,双方中若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罢休;若都表示满意,婚礼就算完毕了 以勤劳取人,奠定了阿细人婚姻幸福美满的基础,所以在阿细人当中,因草率成婚而酿成不幸结局的为数极少最有名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但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当数彝族火把节火把节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为除虫害、庆丰收,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
武定县、禄劝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 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在火把节活动中,彝族人民还用火把架在一起,举行篝火晚会在篝火傍,彝族青年男子吹起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边弹边舞,姑娘们也合着拍跳起优美的舞步,拍掌跳转,节奏强烈而情绪欢快有时一直跳到天明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傈僳族刀杆节居住在云南保山地区腾冲、龙陵县的傈僳族,性格粗犷豪爽,每到农历二月初七便举行惊险的刀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