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绿舟宣传巡展.doc
5页西部绿舟宣传巡展时间:2010年9月地点:农学院、大学行政楼、北区内容:(展出10-12板)西部绿洲介绍、最近工作进展(1板)绿洲地理地貌分布(1板)生态环境(3板)生态经济(2板)生态文化(2板)生态社会(2板)西部绿洲介绍、最近工作进展(1板)协会会徽的含义、协会成立宗旨,目的意义、内容涉及拓展、交流互动(联系方式,用一个新号建一个专用群,以便延续)、开展的辩论赛、条幅宣传、西部协会进入中国富强计划10强绿洲地理地貌、资源(2板)山地—绿洲—荒漠的山盆系统结构为什么新疆瓜果甜?(特殊的气候及地理解构造成昼夜温差大, 沙漠在暖季的增温作用)发展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山地的存在形成了很多断裂带在,从而早就了很多有名的风区:达坂城、吐鲁番百里风区、阿拉山口、塔城老风口等生态环境:(3板)绿洲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荒漠化、盐碱化)和高效性(绿洲农业如棉花生产单产及总产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番茄生产、社会)并存,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转变全气候变化(西南干旱、南方洪涝、广西郴州冰冻、新疆雪融性洪灾、地震等)、低碳减碳生态经济(1-2板,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商业、生态旅游、生态消费、生态建筑)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ecotourism定义: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传统旅游所表现出的问题促使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是坚持还是摒弃?生态旅游一经提出,立生态旅游即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响应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
十几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但到目前为止,生态旅游尚无明确定义,但是人们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 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 [1]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特征有: (1) 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 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 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生态文化(1-2板,包括生态哲学、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生态思维、生态美学)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最大限度的(长远的、普遍的)自我实现”是生态智慧的终极性规范,即“普遍的共生”或“(大)自我实现”,人类应该“让共生现象最大化”蓝牙辩论社的那个辩题可以放在这里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以自然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生态社会:(2板,包括文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将和谐校园建设放在这里)生态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编辑本段]生态文明的含义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建设社会及校园环境、节水节电,宣传、节能环保、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放一些小案例以及节约资源的方法)生态智慧 英文:Ecological wisdom 所谓生态智慧是指理解复杂多变的生态关系并在其中健康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主体素质,使之具有生存实践的价值 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无论是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他都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类无为了,万物就会自化、自宾、自均、自定、自正,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 老子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众多当代著名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称之为“生态智慧”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对生态危机深表忧虑,对老子关于自然和谐的思想十分欣赏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活动都应该与自然的要求基本一致英国剑桥达尔文学院的研究员唐通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他在《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一书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