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4663991
  • 上传时间:2021-10-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际收支理论文献综述全球化趋势口益明显的今天,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否对一国经济有重 要的影响,国际收支的均衡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现实中,国际收支失衡经常出现,而且很多时候国际收支往往不能自 动恢复平衡,需要外部的干预来恢复平衡国际收支理论方法给各国政府 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本文将按照经济发展的脉络讨论国际收支理论的发 展历程1. 国际收支理论的孕育期早期的国际收支理论,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此时资本主 义开始萌芽,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 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 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国际贸易是一场“零和博弈”(马格努松,2001 )o在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 额论的代表约翰•海尔斯的“多卖少买”发展到后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的代表托马斯•孟的“奖出限入”的过程中,收支理论提出了 “贸易顺差” 的概念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为米尔顿他首次提出“贸易平衡”概念,并 编制贸易结算表,被认为是现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雏形(谢朝阳、李红梅, 2008)o货币数量理论的大卫•休谟(1752)在《政治从论》中提出“货币一 价格机制”,该理论认为实行金本位的国家利用黄金来确定货币价值,通 过黄金的转移来清算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不必冲销黄金流动对货币供 给的影响(王军,1992)。

      后来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和马歇尔都自 动继承了这一观点在此之后,哈罗德在1933年出版的《国际经济学》一书中,最早表 述了国际收支动态均衡理论他认为国际收支调节,从国内来看,无非调 节生产要素报酬或是调节生产要素使用率这两种调节方式,都会影响国 内的就业水平或收入水平,这样,哈罗德把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同国内收入 均衡问题结合在了一起(刘柏,2006)o从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收支理论取得了一定的基础性的成果,但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不能很好的符和上述基础理论的假 设国际收支理论需要一个新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1. 国际收支理论的形成期谈到国际收支理论,就不得不提到三种主要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弹 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其中,弹性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属于 价格调整机制,即主要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恢复国际收支均 衡;吸收分析法属于收入调整机制,即主要通过总支出或生产的变动来调 整国际收支从时间上来看弹性分析法和吸收分析法属于比较早期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最主要的构成部 分,所以这两种方法都已经常项目为对象,讨论国际收支调整问题。

      而货 币分析方法则讨论包括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内的国际收支调整问题(李坤 望,2000)o一战中,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崩溃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 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不能解决经济现状一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 锐,相互进行贸易倾销,竞相贬值,进行汇率战这为弹性理论的发展奠 定了时代背景1937年,琼•罗宾逊提出了弹性分析理论,在此基础上, 1944年阿巳•勒纳提出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二对于弹性分析理论卢 花兰、曾庆黎(2008)认为国际收支调节建立在局部均衡基础上,只考虑 汇率对收支的影响;只分析了汇率变动的初使价格效果,并没有考察价格 变动的波及效果李萍(2012)认为弹性分析法不是自动进行的,而是政 府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针对于当时经济状况张石(1989)在分析汇率变 动时指出,货币贬值还可以使国内就业机会产生初级效应和次级效应弹性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收支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它并没有否 定古典的货币一价格流动机制正如马君潞(1992)的观点,休谟的理论 适用于国际收支失衡的长期分析,而弹性论则是短期的微观分析,可以说 是货币一价格流动机制的补充然而,“弹性法”在理论上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

      谢赤(1988) 认为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它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也就是 说,它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将价格变化看作是影响贸易 流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而假定其它因素均不发生变化因而“弹性分析法” 是片面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在50年代初,由詹姆斯•米达、西德尼,亚历山 大等人创立的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应运而生,这时国际收支理论才进入了 成熟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正值“凯恩斯革命”(开始于30年代)的发展 蓬勃,因而“吸收分析法”明显地带有“凯恩斯主义”的色彩吸收论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路径是改变总收入与边际吸收倾向,即实 施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总收入、支出转换政策来改变边际吸收倾向(姜波 克,1993)谢赤(1988)认为吸收法论的国际收支调节属于政策调节, 主张运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雷艳丽(2010)认为吸收论重视从宏观角度 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理论的影响认为贬值要改国际收支必须要有闲置 资源国际收支理论吸收法将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环境连接起来,比较明晰 地提出了弹性分析理论未提及的前提条件并且提出了弹性论未提及的国 际收支理论逆差的货币方面,为货币分析法奠定了基础货币吸收理论是由蒙代尔和约翰逊提出的,他认为“记录在国际收支 统计中的交易都反映了国内和国外经济单位关于资产的总决策二肖高励 (1984)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的赤字被认为是国内货币 的过度供给或国外经济单位对此货币过分需求的结果,而收支的盈余则相 反。

      于是,国际经济中的货币供求关系也就被看成决定国际收支变化的主 要因素陈嘉盛(1983)认为“货币主义者对于围际收支强调自动调节机 制,这与他们的整个经济理论是一致的,即排斥国家干预,任其自由发展程惠芳(1996)认为国际收支吸收论和货币论都是从需求角度调节国 际收支,主张紧缩国内需求,实际上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增长率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忽视了经济增长增加供给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这种需求管理的调节理论和政策不能有效地改善发展中国家由于结构不合理引起的国际收 支失衡的问题于是保尔•史蒂芬、托尼•克列克、瑟沃尔等人20世纪 70年代提出了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理论 结构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均衡,是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和经济发展阶段落后引起的,反 过来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障碍,导致恶性循环(傅凯云, 2009)因而应将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改善资源的流动性作为重 点但由于结构分析理论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同时所得的结论的 实质足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国际收支调节也因而被诟病1. 国际收支理论的完善期在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收支理论加入了理性预期、时间偏好、跨 时动态模拟对货币论和吸收论进行拓展和修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国际收支理论基础上,比特引入了叠代模 型和消费时间偏好,解释了在有限的寿命期间,居民的消费时间偏好、角 度,并且提出了在有限的寿命期间,居民消费时间偏好角度;考察国际收 支与本国财富积累资本形成、国内总收入与总支出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 在一定时期内的贸易收支是这个时期国内总产出与国内吸收之间的差额 1982年,萨克斯(Jeffrey Sachs)提出民众和企业两者的跨时预见行为 会导致国际收支中经常的帐户变动,汽有了临时预算约束时,经济主体的 当前债务决策也将影响、甚至改变未来的消费情况,在政策调整上一面,会 给未来产生长期、甚至更深远的影响,而静态追求所保持的外部平衡并不 是很有效果的政策目标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阿盖和默里提出了相关 冲销可行性的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 衡为目的的研究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经济思潮中,国际收支理论也在不 断的发展完善针对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国际收支理论为当局做出合理的 政治决策有借鉴意义不同的收支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特定的经济现 象,各种理论相互补充,使国际收支理论更加完善作者单位:1.吉林 大学商学院;2.吉林大学法学院)参考文献:[1] 甘道尔夫,《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2] 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3]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 谢朝阳、李红梅,《国际收支理论源流与展望》,《北方工业大学学 报》,2008年04期⑹王军,《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轨迹及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 1992年01期[7] 刘柏,《国际收支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8] 卢花兰、曾庆黎,《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背景和缺陷》,《华商》, 2001年15期[9] 李萍、刘永泉,《国际收支的代表理论综述》,《当代经济》,2012 年01期[10] 张石,《琼•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11] 马君潞,《论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演变》,《南开经济研究》,1992 年04期[12] 谢赤,《论西方国际收支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一兼与林桂军同志 商榷》,《国际贸易问题》,1988年06期[13] 雷艳丽,《浅谈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经营管理者》,2010 年01期[14] 赫朋,《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吸收学说》,《广州对外贸易 学院学报》,1986年02期[15] 肖高励,《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简析》,《外国经济与管理》, 1984年01期[16] 陈嘉盛,《评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中国金融》,1983年 09期[17] 程慧芳,《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的演变》,《经济学动态》,1996 年08期[18] 傅凯云,《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评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6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