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萧条百科名片.doc
17页大萧条百科名片大萧条百科名片大萧条百科名片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是指 1929 年至 1933 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目录历史影响经济大衰退原因经过转机影响生活同名书籍简介目录图书中文版书籍信息内容简介带来影响历史影响 经济大衰退 原因 经过 转机 影响 生活同名书籍 简介 目录图书中文版 书籍信息 内容简介 带来影响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影响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 年) ,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 1929 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 1929 年 10 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 年法国银行家 黑色星期五时人流攒动的华尔街(1929 年)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
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 1370 万,德国 560 万,英国 280 万(1932 年的最大数据) 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编辑本段经济大衰退原因经济大衰退(1929 年—1933 年) , 等待救济的人民(罗斯福纪念馆,华盛顿)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 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美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 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 1929—1930 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 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而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此外,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 1920-1929 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 1924—1929 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
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看来,1929 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 1929 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 1929 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 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 1958 年美元计算)从 1929 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 1930 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 1932 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 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 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 50 万幢(1925 年约有 100 万幢) 1927 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
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现在看来,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1934 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 “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 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1929 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 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许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未,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经过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920 年代被称为“新时代” ,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 “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 (美国华尔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 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1929 年 10 月 29 日这天是星期二,而且这天的纽约股市暴跌达到极点,因此也有人用“黑色星期二”来指这次事件从 1929 年 10 月29 日到 11 月 13 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 300 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
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 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 ,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做“胡佛车” ,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著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 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股票巿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 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 830 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英国则有 500-700 万人失业,不得不排著更长的队伍等候在劳务交易巿场内。
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工人从 20 年代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发动了富有战斗性的罢工自由主义者被苏联的繁荣吸引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而保守主义者由于惧怕布尔什维克主义,日益转向法西斯主义 “黑色星期二” 1929 年 10 月 29 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之前的 363 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 40 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 10 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这一天被视作大萧条时期开启的标志性事件,由于正值星期二,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转机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933 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 、救济(Relief) 、改革(Reform) 。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 (1933 年 3月 9 日至 6 月 16 日)期间制订的 15 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 1/3罗斯福于 1933 年 3 月 4 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 ,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从 3月 13 日至 15 日,已有 14771 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 1929 年危机爆发前的 25568 家相比,淘汰了 10797 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 1933年 3 月 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 月 5 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 4月 19 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 月 5 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 年 1 月 10 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 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 40.94%。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