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医院肺病科常用方剂目录.doc
24页中医医院肺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 白虎汤(《伤寒论》)【 处 方 】知母6两,石膏1斤(碎),甘草2两(炙),粳米6合 用 法 】以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功 用 】清热生津,解暑毒,解内外之热,清肺金,泻胃火实热 【 主 治 】阳明气分盛热 2.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处 方 】熟地3钱,生地3钱,归身3钱,白芍1钱,甘草1钱,桔梗8分,玄参8分,贝母1钱半,麦冬1钱半,百合1钱半 用 法 】日1剂水煎服 功 用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 主 治 】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 3.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药物组成: 贝母一钱五分(4.5g) 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各八分(各2.5g)用法: 水煎服功效: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主治: 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来 源 】《金匮要略》 【 处 方 】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15g) 苏叶二两(6g) 【 用 法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 功 用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主 治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5.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 来 源 】《医学心悟》 【 处 方 】 半夏4.5克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各3克 甘草(炙)1.5克 生姜2片 大枣3个 蔓荆子3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 主 治 】痰饮上逆,痰厥头痛者,胸隔多痰,动则眩晕。
恶心呕吐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 来 源 】《伤寒论》 【 处 方 】 半夏(15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 用 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 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 主 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来 源 】《医林改错》【 处 方 】黄耆4两(生),归尾2钱,赤芍1钱半,地龙1钱(去土),川芎1钱,桃仁1钱,红花1钱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补气、活血、通络。
【 主 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 方 】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 用 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 用 】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主 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9.八珍汤(《正体类要》) 【 处 方 】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功用] 补益气血主 治】 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1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来 源 】《内外伤辨惑论》【 处 方 】黄芪18g、人参(去芦)6g、白术6g、灸甘草9g、当归身(酒洗)6g、升麻6g、柴胡6g、橘皮6g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主 治 】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11.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功用】疏肝解郁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
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芎120g 荆芥120g 白芷 60g 羌活 60g 甘草 60g 细辛30g 防风45g 薄荷 240g【用法】为细末,每服两钱,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功用】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13.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来源】金贵要略【组成】柴胡15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9g 枳实9g 大黄6g生姜15g大枣5个【用法】上八位,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邪热不利,舌苔黄,脉玄有力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 成】 大黄(12克)、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功 用】 峻下热结主 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用 法】 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本方煎煮方法亦应注意,原书是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15.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竹叶(6克)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10克),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功用:清心利水养阴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1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组成: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 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苏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 黄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用法:上药锉碎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时,徐徐服之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黄,胸闷气喘,喉中有哮鸣声,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17.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用法】 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 补气生血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疲体卷[1](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1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8g) 牡丹皮(9g)桃仁(12g)冬瓜子(30g)芒硝(9g)【用法】前四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芒硝,再煎数沸功用】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主治】缩足肠痈(阑尾炎)专方 19.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9克) 附子(12克) 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20.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用法: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21.二妙散(《丹溪心法》)组成:黄柏 炒 苍术 米泔浸,炒[各15g]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克,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功效:清热燥湿止痒 22.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组 成 】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