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作物品种试技术规程玉米.doc
22页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 玉米前 言本标准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 I 、附录 J 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丹东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种子管理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辽宁省铁岭农业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孙世贤、王延波、王金君、李磊鑫、景希强、史振声、邱军、陈忠、杨国航、王奎森本标准由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解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 Zea mays L. )品种试验中试验点选择、参试品种确定、试验设计、田间管理、项目记载、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的原则和技术,评价参试品种的办法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玉米品种试验的设计、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353玉米GB/T 3543.1 - 3543.7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 17315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GB/T19557.1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总则NY/T 3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 4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NY/T 11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NY/T 56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NY/T 523NY/T 524甜玉米糯玉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1 年第44 号令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预备试验pre-registration variety trial品种试验主管部门为选拔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在全国组织的品种筛选试验3.2区域试验regional variety trial在一定生态区域范围内,按照统一方案进行的多品种、多点次的品种试验3.3生产试验yield potential trial在接近生产田的条件下,在多点进行的较大面积的品种试验3.4生育期growth period从出苗至成熟的生育日数4 试验区组的划分和试验点的选择试验主管部门依据生态区划、农业区划、品种类型,结合生产实际、耕作制度、玉米播期类型,兼顾行政区划,确定试验区组;依据试验区组的气候、土壤和栽培类型,兼顾承担单位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选择试验点。
5 试验设计5.1小区面积区域试验小区面积≥ 20m 2,种植行数5-6 行;生产试验小区面积≥ 200m 2,8 行≤种植行数≤ 16行5.2小区排列预备试验小区间比法排列,不设重复;区域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生产试验间比法排列,不设重复试验地周围设立≥4行保护区5.3品种容量预备试验品种数量≤ 100 个;区域试验在同一区组内的品种数量≤ 16 个(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等,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生产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品种数量5.4 对照品种选择通过审定的主栽品种,每组确定 1-2 个试验主管部门依据程序组织更换5.5 种植形式与密度同一组别内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密度相同;生产试验密度可依据参试单位的建议确定6 试验年限预备试验 1 年;区域试验 2-3 年;生产试验 1-2 年,可与第二年区域试验同时进行7 试验地的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前茬作物一致、具有排灌能力、有代表性的田块8 区域试验品种的确定依据预备试验结果,根据区域试验容量,按照一定程序确定参加区域试验品种的数量和组别9 供试种子要求试验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1996 ,数量满足试验需要,禁止包衣或拌种。
10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水平略高于当地生产田,及时中耕、施肥、排灌并防治苗期地下害虫在进行田间操作时,同一试点、同一区组、同一项技术措施在同一天完成11 记载项目和标准11.1 记载项目普通玉米:播种期、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收获期等,芽鞘色、苗势、株高、穗位高、株型等,双穗株率、空杆率、倒伏率、倒折率、保绿度,病虫害等;穗型、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粒型、粒色、轴色、百粒重、出籽率等特用玉米:根据品种类型制定相应的记载项目11.2 记载标准见附录 A、 B、 C、D12 收获和计产12.1 区域试验普通玉米达到成熟期后及时收获去掉边行及每行行头两株,收取中间株,晾晒、风干后脱粒,称重,折算成标准含水量( 14%)的产量甜玉米、糯玉米、青贮玉米、爆裂玉米品种按试验方案执行12.2 生产试验全区收获,折算成标准含水量( 14%)的产量13 品质和抗性测试13.1 品质检测试验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定点采集样本,送交指定的单位检测13.2 抗性鉴定试验主管部门指定专业单位进行鉴定,所用种子按程序从参试种子中分取13.3 真实性、特异性及一致性检测试验主管部门指定专业单位采用 DNA指纹技术进行检测,所用种子按程序从参试种子中分取。
13.4 试验检查试验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试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 并提交评估报告和建议14 试验报告试验结束后,承担单位及时向试验主管部门和试验区主持单位提供试验、品质检测和抗性鉴定报告;试验主持单位及时汇总结果,撰写报告;试验主管部门及时发布试验年度报告15 品种的来源和处理15.1 预备试验 品种来源从省级品种试验中择优选拔各省具体名额数由试验主管部门依据预备试验容量确定 品种处理根据区域试验容量和品种表现,择优推荐升入区域试验15.2区域试验15.2.1品种来源从预备试验中择优选拔或省级种子管理部门推荐 品种处理区域试验采用滚动方式进行,对第一年符合要求的品种推荐参加第二年的区域试验,同时安排生产试验15.3 推荐审定对于完成品种试验程序并符合条件的品种推荐报审附录 A国家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预备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A.1 物候期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 /月表示,下同出苗期:全区有 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 2cm 时的日期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抽雄期:全区 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吐丝期:全区 50%以上的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散粉期:全区 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
成熟期: 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A.2 农艺性状芽鞘色:展开 2 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 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 10 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 cm 表示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 求其平均值, 用 cm 表示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 45 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A.2.7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A.2.8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 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A.2.9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 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A.3 果穗性状( 1-6 项一般随机取样 10 穗测量)A.3.1穗长:测量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 表示A.3.2 穗粗: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均值,以cm 表示。
A.3.3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 表示A.3.4穗型:分长筒型、短筒型、长锥型、短锥型A.3.5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A.3.6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A.3.7粒色:分黄、白、橙红、浅黄粒型:以果穗中部籽粒为准,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轴色:分红、紫、粉、白百粒重:随机取100 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 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用g 表示出籽率:用取回样本调查,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 ×100% 籽粒产量:将计产样本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即为小区产量,再由小区产量折成亩产,用 kg 表示每小区缺株数超过废处理14%)折算,10%的,本小区作报A.4 品质检测由指定的有关承担单位统一从试验点送达样本,交统一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及方法按《 农作物品种(玉米)区域试验操作规程 》规定执行A.5 病虫害分区分组调查项目 (按照 王晓鸣 《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 》要求进行)京津唐夏播组: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玉米螟。
东北早熟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黑粉病、玉米螟东华北春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玉米螟黄淮海夏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螟西南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西北春玉米组: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玉米螟武陵山区玉米组: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极早熟玉米组:丝黑穗病、、茎腐病、大斑病、玉米螟东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A.6 新品种测试性状雄穗分枝:散粉盛期目测 10 株雄穗一级侧枝数目,求其平均值A.6.2花药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 处新鲜花药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