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日法西斯比较.pdf
3页德日法西斯比较相同点: 二者都有 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危机都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确立的推动因素;都有垄断资本家和权势集团的支持;都是从封建主义转化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之所以出现了法西斯运动并且走上了执政的道路,是同封建性的遗留分不开的;反对所谓“ 共产主义思想 ” 的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一个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苏俄的出现,在国际资产阶级当中,掀起一片对 “ 共产主义 “ 革命的恐怖浪潮;都对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使二者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疯狂地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两国法西斯上台之时,二者国内的无产阶级力量都较弱小;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反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煽动对外的侵略战争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发展,都经过了“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从法西斯政权开始建立,到法西斯独裁统治全面确立,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夺取政权过程中都使用暴力恐怖手段,打击排除政治上的异己努力,加紧制订实施独裁统治的政策措施它们不仅镇压工人阶级政党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 ,还要取谛传统资产阶级政党,迫害所有不甘心驯顺听命于它的政界人物它们强迫制订一系列立法,从而彻底埋葬民主制,实现全面的法西斯恐怖专政。
不同点:日本方面,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 军部势力 ” 和“ 民间势力 ”的结合 “ 军部势力 ” 是指以参谋本部为一首,包括海军军令部、陆军省、海军省、天皇侍从武官、 军事参议院等一股军人政怡力量 民间势力 ” 指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法西斯政治力量 军部势力 ” 和“ 民间势力 ” 是日本法西斯力量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发展日本法西斯在形成过程中,也表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日本法西斯走的是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发展道路在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下层”法西斯活动十分猖狂下层”法西斯的猖狂活动是与“上层”法西斯的支持分不开的上层”法西斯分子利用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庇护、纵容“下层”法西斯分子肆意妄为法西斯“上层”和“下层”就是这样一唱一和,推动法西斯运动不断发展在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对外表现为疯狂的侵略战争它不是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然后发动侵略战争,而是先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中推进法西斯化日本法西斯的形成,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较量中,把法西斯主义注入现存政体之中,通过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斗争,逐渐法西斯化的。
特别是军部势力和其他政治力量的对比,军部内各派的斗争成为左右日本法西斯形成的关键在思想上,“民间势力” 为法西斯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日本法西斯思想最早出现于民间,形成许多流派 如“国本主义” 、 “日本主义” 、 “农本主义” 等等影响最大的是北一辉的“超国家主义”他写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主张对内动用“天皇大权”,凭借军事力量,实现“国家改造” ,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对外以武力扩张,争得亚洲和世界的霸权地位被称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圣经”在组织上, 最早的法西斯主义者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人, 对战争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军部势力在近代天皇制中的特殊地位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法西斯分子一开始就注意在军部中发展势力,企图首先实现军部法西斯化,然后完成全面法西斯化在行动上,“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联合行动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与对外侵略扩张紧密联系的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 日本军国主义得到长足发展,军部势力表现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军国主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就是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正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共性所在当日本法西斯出现后,便迫不急待地进行侵略,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等,企图通过战争建立法西斯专政。
首先,发动侵略战争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有力手段其次,战争是冲击“政党政治”,促进统治阶级上层法西斯化的有效武器再次,对外侵略是促进“军财抱合”的最好粘合剂最后, 战争是推动国内法西斯运动的兴奋剂战争使法西斯神经更加兴奋,他们借战争煽动民众情绪,促进法西斯运动高涨综上所述, 日本法西斯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对内恐怖的暗杀、政变,对外疯狂的侵略战争这一过程的特点可以根本归结为,军部是日本法西斯的核心力量,军部势力贯穿于法西斯形成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日本法西斯的形成过程,就是军部势力不断发展,取得支配地位的过程所以,可以说日本法西斯主义是军部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方面,在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上,德国法西斯主义表现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 ,反动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也是希特勒侵略扩张和一切法西斯暴行的理论依据1871 年普法战争后 ,威廉一世及其后继者威廉二世、俾斯麦等极力推崇以军国主义、强权政治为核心内容的 “ 普鲁士精神 ”,他们宣扬说正因为日耳曼民族是“ 上帝选中 ” 的最纯粹的最有天赋的民族 ,它不能生在 “ 生存空间 ” 不足的条件下 ,它应该统治世界,占有地球上的一切财富反动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也是希特勒侵略扩张和一切法西斯暴行的理论依据。
德国纳粹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思潮、极端民族主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就德国法西斯运动发端的原因来看,与凡尔赛和约有着直接的关系,政治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确立的直接刺激因素,德国纳粹党则是在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导致的严重后果中走上政治舞台的;德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极度不满,力图冲破和撕毁《凡尔赛和约》,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凡尔赛和约的签定对它的打击比日本更甚和约使德国失去了1/8 的国土、 1/10 人口 ,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和国外投资场所均被战胜国所瓜分,这使颇为自负的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一度十分高涨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希特勒竭尽所能 ,大力进行民族复仇主义的煽动.也可以说 ,引导希特勒走上政治舞台的,正是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凡尔赛和约激起的民族复仇主义思想,纳粹党是凡尔赛和约播下的复仇的种子就德国法西斯发展的结果来看,德国取消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改变了原有的政治体制,建立了法西斯极权统治就德国法西斯上台的过程来看,德国建立在议会选举的基础上,纳粹党从发展壮大到上台执政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1919 年— 1933 年,纳粹党经过长达14 年的曲折发展后 ,玩弄种种政治阴谋和欺骗手段,通过议会选举的道路走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 就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的原因来看,纳粹党采用了高明的宣传鼓动手段。
德国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够上台,是有可观的群众基础和较为高明的动员群众的手段的从群众基础来看,德国法西斯主义是一个“下中层阶级的运动”法西斯主义采取了种种手段,其中主要有: (l)用纳粹党鲜明的外在标志和风格去吸引群众. (2)利用人们的民族主义感情进行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煽动,唤起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主义狂热. (3)迎合群众的心理需求, “向每一个人许诺一切’,以点得更加广泛的群众的支持. (4)创建冲锋队,把宣传和鼓动变为直接的政治行动,、感染广大的民众和瘫痪对手的意志德国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把广大的群众动员起来,这与其一整套的纲领和理论是分不开的 .纳粹早期的纲领是“二十五点纲领”,它是在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动荡和危机之中,从德国社会中下层泛起的民族主义和反资本主义倾向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反映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政治主张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大德意志“民族国家” ;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实行对外扩张;反对垄断资本和大地主,但同时要求保存私有制以及希特勒的小册子《重新崛起之路》和其他几次演说,使纳粹赢得了垄断资产阶级和高层领导的支持,为纳粹的上台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仅有明确的纲领,而且还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和思想,它们充分体现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罗森贝格的《20 世纪的神话》中.这些理论和思想概括起来说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以种族理论为枢纽的极端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生存空间”论、反犹太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关于独裁领袖 独裁领袖既是所有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又是其得以上台的最关键的因素,这在德国法西斯主义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说, 如果没有希特勒,就没有纳悴党;没有希特勒 .也就不会有纳悴的上台综上所述,德国法西斯化的过程,法西斯势力出现在社会基层,走的是“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 逐步确立起法西斯体制的德国法西斯化的程序与日本不同德国的法西斯化具有“ 先内后外 ” 的特点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然后发动侵略战争又是德国法西斯化的一个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