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宗祖文化润泽拜泉生态农业浅析小结.docx
15页传统文化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宗祖文化润泽拜泉生态农业浅析小结 一 从传统文化看我国生态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的生存之道、生产之术、生活之理、生命之魂、发展之基继承天人合一的信仰,研究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研究天人相参的原理,寻找“扭转乾坤”(文化兴国运兴)、“再造乾坤”(文化强民族强)的补天之术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农耕文明一直伴随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当今时代正处在农耕嬗变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该如何传承农耕记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从农耕原点走来,我们的祖辈从农村原野走来,我们的文化从庶民百姓走来我们亲身经历了转换和文明嬗变的新时代,有责任留住根脉、记住乡愁、传承文化,总结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把生物与环境视为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并进行了生态分类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水处者渔,结合者富。
拜泉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农业自然区划为四个类型区:①东南丘陵区,②西部和中部半丘陵区,③西南部平原区,④三河沿岸低洼易涝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筹山水田林草系统治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三才”论是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思想《荀子·富国》中记有:“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暴暴如丘山西汉刘安所撰的《淮南子》一书中说:“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长,五谷蕃(翻)殖……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诸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方上面所说的“天”“地”“人”,是针对农作物等生物提出来的,并明确提出环境因子、生物因子和人工调控的统一辩证关系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在,根据宗祖文化助力精准扶贫的谋划和途径,拜泉县形成了六种生态农业模式:一是林草果畜粮综合发展模式,二是猪禽鱼稻鹅良性循环模式,三是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模式,四是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五是贸科工农一体化模式,六是循环低碳绿色资源节约型模式不是在治标上(显绩)做文章,而是在治本上(潜绩)下功夫二)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孟子曾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过“数罟(音gu,小眼密网)不入洿(音wu,指池塘)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则更进一步强调:“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鳖的一种)鼍(扬子鳄)鱼鳖鳅(泥鳅)……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拜泉县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建设两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顺利通过国检(中国野生梅花鹿之乡),省级双阳河灌木丛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三条生态廊道形成保护区群一松一柳真朋友”“三狐九鹿好兄弟”“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中,有关保护生物资源的呼吁不绝于书《吕氏春秋·义赏》中写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sou)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庄子发挥老子思想,提倡要顺应自然《管子·立政》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殖成,国之贫也”,反之,“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我国各地历代流传的农谚,如“绿了荒山头,千沟清水流”“山上光,年景荒”“山上和尚头,清水断了流”等也都说明这一点。
山水田林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为拜泉生态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拜泉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三道防线,即山顶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沟道工程国际科联主席威廉评价拜泉柳跌水时说:“小小柳跌水,世界写奇迹孔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古人建立了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和制度,据《礼记》记载,我国从商朝起就开始设置管山林资源的官吏拜泉县敬畏自然,习古人之道,塑今人之品,助政令之行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离任审计”“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时的要终身追责”拜泉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清理非法侵占林地专项大排查重要批示,依法收回非法侵占短絮松江柳林地8万亩,依法回收农田防护林带7600条,依法回收老道山、转心湖两个小流域,依法修复毁损梯田6万亩新治理侵蚀沟250条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拜泉县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三)向睿智的开化、教化、进化、竟生和自生、共生与再生早在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养殖业和种植业是同时起步一起发展起来的,养蚕缫丝的发明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关于桑蚕的史料颇多,例如,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桑之未落,其叶活若”“期我乎桑中”“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等许多有关桑蚕的诗句。
一带一路”让世界旋转的轴心转移,移回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始之地,种桑养蚕的地方——中国拜泉县发展桑粮间作、林粮间作、畜粮间作、林药间作,通过林上、林中、林下、林缘,发展林下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五谷丰登,把酒话桑麻”是拜泉老百姓当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 传统文化揭示了完整的生态农业理论(一)“阴阳五行说”是古代生态农业和哲学原理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了阴阳的矛盾对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经》进一步指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基本规律《知本提纲》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生物生长发育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故“风动以培其天,日暄以培其火,粪壤以培其土,雨雪以培其水”作物本身则“头根向下,吸乎地阴;枝梢向上,接乎天阳”,“天阳摄其头根,地阴滋其枝梢,上下对持,根梢并长”同时提出天地水火四精与气,“四精合一气,五行流动而不息”我们要一方人依托一方水土做文化传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拜泉县树影地种苕条、一高一矮、一阴一阳、一深一浅、一长一短,相得益彰,充实生态位迹地萌生”、循环再生乔灌草结合”“农田防护林复式结构”,针阔混交,改杨家将为经济林,用樟子松装点林网格田,金色的种子丰收在绿色的格子里。
二)“三宜”的原则是古代生态农业的环境原理我国两千多年前提出,协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三才”论密切相关,“三宜”原则,即在农业生产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构成了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环境原理西汉《氾胜之书》提出:“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四十年来拜泉县严守“三宜”古训,建立“林上山,粮下川,苕条种中间,拦沟蓄水坝内养鹅,坝外开发种稻田,坝上鸡猪鸭,坝内养鱼虾,四旁林粮果菜瓜,沼气富我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成为拜泉县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北魏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明确写道:“顺天时(时宜),量地利(地宜),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主观地违反自然规律),劳而无获拜泉县靠生态智慧精准扶贫,长春镇、富强镇选择适应环境的作物品种,改变环境适应作物种类同时建设土壤水库,做到“春旱秋抗”“秋雨春用”“秋霜春防”三)食物链“加环”是古代生态农业的结构原理在我国最早记载食物链关系的是《诗经》《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诗句,阐明蜾蠃常捉螟蛉喂它的幼虫《列子》记述齐田氏请筵谈到天生万物为人所用时,他儿子反驳说:“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拜泉县线麻种植、生态经济调出精准扶贫新路飞雪制糖颗粒粨出口日本,飞雪木业的刨花板、多层板、高密度板通过招商补链,实现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与企业之间中循环、企业与社会大循环,使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无限的增产潜力四)巧妙的结构是古代生态农业的调控原理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古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融入“一带一路”,为卖而种,为卖而养,为卖而加工把灾害打入生产计划,趋避利害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拜泉县生态农业32字令:绘山水画、写田园诗、奏松涛曲、唱兴牧歌、建资源厂、创优质牌、销国内外、发绿色财助力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平面结构从生态学的概念出发,我国汉代出现了精耕细作的“区种法”,省力丰产的“代田法”《汉书·食货志》载:“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拜泉县平原区有六种防风固沙模式:一是高效园林,二是生态屏障,三是林水结合,四是林产业开发,五是综合治理整村推进,六是围栏封育防风治沙模式护航一方水土,致富一方百姓2.立体结构立体结构也叫垂直结构或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光、热、土、肥、水、气等环境因子增产作用的农艺技术,拜泉县生态扶贫小流域综合治理“十子登科法”:①山顶栽松戴帽子;②梯田梗种苕条扎袋子;③退耕种草铺毯子;④沟里养鱼修池子;⑤坝内蓄水养鸭子;⑥坝外开发种稻子;⑦瓮地栽树结果子;⑧平原林网织格子;⑨立体开发办厂子;⑩综合经营抓票子。
把贫困户镶嵌在每一个产业链条上立体结构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造了间作、混作、套种等复杂的、多层次的种植制度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间作、混作和套种等充分利用土地空间的栽培技术相当科学,有些经验已经十分成熟到了明清时代,由于人口剧增,间混套种栽培技术成了“人多地少,救贫济急”的良方妙药现在走进21世纪,聚焦精准扶贫,拜泉县生态农业“低碳开放一亩到一米实现九连增,高效生态大田到大棚再创十连冠”2017年,全县食用菌1亿包,大棚4000栋,解决财富来源,带来脱贫就业机会,创富4000户二是设计了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立体布局拜泉县引进中储粮公司、大型养猪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了畜粪养鱼的记载,清代光绪年间已经出现了“鸡—猪—鱼—果—菜”立体结构的良性循环模式拜泉县大力发展温室大棚果菜生产,“智效天道种百财一地四收金阀三唱歌盛世,技仿地规留万物十果五谷铁牛一鸣颂党恩”从古到今,中国都是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引领者3.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指巧用天时,合理利用种植时间的轮作复种制度远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广大地区就已经有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和“四种而五获”(《管子》)等复种多熟轮作制的雏形,是“人善治之”(《荀子》)的结果。
《吕氏春秋·任地》进一步指出在精耕细作条件下,可以达到“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的目标,“乃人多地少,救贫济急之法也”2016年拜泉县国富镇自治村食用菌厂,已建200栋大棚,占地1.3万平方米,马铃薯种植1万平方米,解决产业扶贫300户,拜泉县“五维拜泉”(富裕、文明、绿色、幸福、美丽)生态经济区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示范区,今天投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必然报以明天的绿荫,十大生态技术不断满足拜泉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东方农耕文化稳定低碳绿色循环美国泥沙实验室主任马特、比利时生态学专家鲍尔翘拇指点赞,要把拜泉经验刻成光盘发往全球,为世界提供生态农业样本三 留住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很多农业技术仍著称于世界一)“凡耕之本”孟子提出“深耕易耨”《荀子·富国》已有“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的记载《吕氏春秋》也有“五耕五耨”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