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0].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0470896
  • 上传时间:2024-04-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2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二·课前自习:课前预习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准字音丁肇中(zhào)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朱熹(xī) 测量(liánɡ)彷徨(pánɡ) 儒家(rú) 不知所措(cuò) 埋没(mò)格物致知(zhì) 袖手旁观(xiù)辨清字形徨(huánɡ)彷徨 儒(rú)儒家惶(huánɡ)惶恐 孺(rú)孺子煌(huánɡ)辉煌 懦(nuò)懦弱理解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探究、穷尽致知:获得知识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端正心性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齐家:整顿管理家政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新课展开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本文的提纲吗?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新课展开第一层(2~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例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强调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举例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探究问题】1.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3.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把握文章主旨】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四、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五、教学板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