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构建儒道互补的方法论探究.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8976919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1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构建儒道互补的方法论探究陈明华(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丙抚州344000)摘要:儒道互补,即表现在孔孟仁义价值与老子无为价值的互补性上就儒学 体系而言,儒道互补是以仁义为木体,以无为为境界在老学体系而言,儒道互补 是以无为为主,以仁义为次理论上,理想的互补形式是两者具备着相同的世界 观,能够相互交融,使各自的价值可以立身于对方的体系中,并且能实践于现实 生活关键词:儒道互补仁义无为方法论一、儒道互补价值观的成立型态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观,以孔孟仁义、老子无为、庄子逍遥、佛教轮回 苦空为主要信念,道教则是杂揉于仁义、无为、逍遥甚至轮回、苦、空多义中 就儒道价值互补而言,其中孔老互补的理论可能性是存在的,老子的绝仁弃义是 作用姿态而不是终极价值上的否定而庄儒之间难以互补,庄学文字中即已明显 讥斥儒行道教则理论杂揉,需要对道教作型态约定之后才能论说互补议题因 此木文所要论究的儒道互补即是对于孔老互补的理论现象进行可能性的体系说 明及型态建构价值信念的认识是一回事,但是就价值信念进行命题成立的理论体系建 构才是研究的重点,由此使得哲学体系的建立成为哲学活动的现实实际价值信 念作为生活的目标是价值信念的具体落实,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能有的生命 活动,知识分子对于价值信念可以只选择而不论证,可以只操作而不追究,但是 哲学工作者就必须追究,他们的追究就是去论证价值的真理性,去论证就是去建 立体系以捍卫价值,价值哲学的探究必然是落实在捍卫价值信念的哲学体系建构 中。

      孔老各有明确的终极价值信念是一个事实,但是在方法论的探究下,当 其各自在哲学史的理论建构发展中形成哲学体系的时候,它们如果有互补的理论 可能或甚至是理论事实吋,那么这个儒道之间以孔老互补为理论现实的探究即成 为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所谓的孔老互补指得是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孔老的仁 义、无为价值是可以并立在同一套体系中的,作者并不是说无为与仁义是同义的 概念,而是当无为与仁义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并存使用时,这个并存使用的可能性 必须给予理论的说明而理论的说明即是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中给予结合,从而使 无为与仁义在体系中各有定位,各冇定位之后在操作吋即仍然是冇一绝对的标准, 该仁义吋仁义,该无为吋无为,如果反之,即是虚伪,如果操作合宜,则是功夫 与境界的完构因此两种价值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划分,使其各自定位恰当,从而 在各自体系中吸纳彼此那么孔老互补宄竟是在哲学体系建构的什么情况下互补呢?而为何庄 儒之间无法互补呢?这当然就要冋到方法论讨论中的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问题 上了,作者以下将提出一个孔老互补的理论结构,亦即在儒道两系的哲学史发展 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分别定义深入各自体系系统内的互补意义,一方面思索在儒学 传统中什么样的体系建构即是有着儒道互补的意义,另一方面在道家老学史的系 统中思索同样的问题。

      因为就哲学史的一般眼光中,冇儒学作品冇老学作品,但 是甚难找出明表孔老合一的理论作品现实实践中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又确实能够 体现孔老互补的价值信念,所以不论知识分子的自我理想形象定位为孔为老,从 理论体系建构的可能性上说,应该可以找出在孔老哲学史发展的体系建构中那些 并存孔老价值信念于一炉的理论建构这两种理论系统中,应该都可以找到冋置 无为与仁义的价值信念在其中,只是其赋予无为仁义的终极定位不同而己二、儒学史上的仁义无为价值观念的互补性建构型态在儒学传统中,本体的价值仍以仁义为终极,在圣人实践仁义的活动中 则有无为智慧使用的空间故就儒学史发展说,在《易经》中即以吋位的现实, 理解君子在社会阶层中的情势,并明白与大位者合作的智慧,而建立诠解易经经 文的刚健与柔顺之智慧的双途法则此义表现在《文言传》及六十四卦的《彖传》、 《小象传》中尤为明显,此即儒学传统中儒道互补观的实例在宋明新儒学史中,阳明自己肯定的“四无教说”亦表现出无欲作为仁义价值的 操作境界之智慧的义旨,只其始终以关怀现世为价值主旨,而在保持护守此一价 值信念之吋以无为信念为操作的要领无为信念的体悟亦正儒者在仁义0标之实 践时对于人心负面私欲的防治之要旨,因此无论以什么样的论理形式及概念使用, 儒学史的理论建构始终收摄着此一操作智慧。

      然而亦因儒学价值始终入世心切, 故而永远以仁义关怀为价值标举,只其操作时以无为为实得之境界,故而我们说 儒学系统内的孔老互补是以仁义为终极价值及以无为为境界,以冇别于老学系统 内的孔老互补是以无为为终极价值而以仁义为次德0三、老学史上无为仁义价值观念的互补性建构型态 就道家老学史发展说,首先,庄学非老学,这个判准是基于价值信念及其所建构的哲学体系而言,庄学的价值信念不在现实社会体制之中,此与老学有 别,也无从儒道互补,庄儒是分途的其次,庄学哲学体系建构中屡屡打开神仙 学的修炼之途,世界观以它在世界为理想,这也冇别于儒学的此世现世关怀的价 值哲学体系,所以庄学是独立于老学之外的另一个道家价值哲学体系,我们不能 在老学价值哲学体系的范围内来限制庄学的义理幅度,更毋须在儒道互补的哲理 探求目的中限制庄学的幅度,庄学另冇它自由自在的广阔空间,非关怀此世者能 测度之其次,《河上公注老》是老学史的发展,但是是发展老学宇宙论哲学的 侧面,特别是人体学部分,老子书中对于宇宙论哲学的描述是薄弱的但是从老 子书中的价值观念而言,现世世界才是老子的关怀,所以老学史的作品中涉及到 宇宙论知识发挥的作品就必须是谨守这个分际的作品才是同一种价值信念的体 系建构之作品。

      《河上公注老》中的人体学知识建构是谨守在无为价值观的,也 因此而得以提出保精、爱气、节欲的治身功夫哲学,而治身即治国,以无为治国 仍是关怀现世的价值信念,此信念与老子书一致,即在治国观念中亦得与儒学互 补,是治国价值的B的与方法上的互补,仁义强调0的一面,无为强调方法一面 作为老学史的体系构建之环节,《河上公注老》建立了人体修炼的功夫哲学,强 调无为治国的价值信念,一方面是老学原型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保持了价值与儒 道互补的老学型态四、结论一一儒道互补价值信念的生活写照关于儒道互补观念在哲学史上的重新诠释工作,可以进行的对象还很多, 但就本文的重点陈述而言,以上所述暂己足够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还要对儒 道互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进行说明无论仁义无为是置放在儒道体系中的 终极价值还是境界还是0的,仁义无为概念自身所指涉的意义苏实是不冋层次的, 因此在现实生活的行为实践中是可以有所互补的,但是无论它们是在孔学还是老 学的范畴中,都仍冇这两个价值概念应予准确使用的情势,不能混乱,不能错用当责任交付吋,无论多么艰巨,只要是为了公义,都应该去承担,这是仁义价值 的服膺;可是在承担之后随之而来的美名及实践之后的功劳,就应该以无为的心 态来辞退,这是无为境界的展现,这是在孔学脉络吸收老学智慧的生活写照。

      至 于在老学脉络的孔老汇通,其实只要老学精神主旨把握准确,就不会奋误解的情 况老子学并非否弃仁义,只是要先涤除私欲,排斥虚伪的仁义美名,然后造成 全体团结一致,共同戮力于公众事务中,这样的价值使用,还需实践者的真诚才 能成功如果在该承担的时候以无为境界逃避承担,而在该谦退的吋候假仁义之 名要抢进,那么这就是不准确的价值使用就孔老价值而言,奋实践经验的人都 会看出这种虚伪性,所以在现实实践中虽然冇虚伪的仁义及无为的行宜,却并不 表示仁义无为的价值是无效的,并不因为仁义无为被虚伪地使用而致使此二价值 失去意义虚伪是实践者的虚伪,理论本身的观念仍然是清晰的所以在实践的 世界中,应当先具备清晰的观念,其次便是自我修养的实战经验,冇了自我修养 的实战经验,便有了判断他人真伪的能力,一旦当实践者有所虚伪,便可予以指 正,此亦本文研究之重要0的参考文献[1】李军等“家族相似”理论视域中的儒道互补[」].兰州学刊,2007, (12)23-24 [2】安继民论儒道互补[几学习论坛,2007, (3) 19-20[3】白安良儒道生态价值观对立互补的现代启示[儿长安大学,2009,(10)33-34 [4】姜青酱儒道互补的思想根源及其社会价值[」].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 院学报,2008,(11) 23-2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