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第4课_古代的经济政策.pptx
31页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标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三)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_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氏族公社,生产力低下,为什么?,(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一切土地归国家(王)所有,土地不得出售,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 诸侯 卿大夫 士,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榨取他们劳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基本特点,A、所有制关系:,国王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质:,主要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不得买卖和转让,D、瓦解:,春秋时期,私有制,受田者对土地有使用权,世代享用,但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交纳贡赋,B、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C、形状:,1、形成原因:(即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许多私田,私田不向国君交纳贡赋,频繁的战争使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井田制的瓦解,直接原因,(三)封建土地所有制,鲁国 “初税亩”,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根本原因,2、形成过程,形成:春秋时期,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使土地由国有逐渐向私有转变,形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最终确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废除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土地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封建国家 土地所有制,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纳税,封建地主 土地私有制,出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地主交租,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自耕向国家纳税,(一部分土地),(大部分土地),(少量土地),3、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4、特点:,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嘉庆时,大学士和珅占地达80万亩,就连他的两个家丁,也占有土地6万亩道光时的大学士琦善,拥有土地高达256万余亩,占地之广超过和珅三倍思考:结合材料,你认为具有上述特点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会产生怎样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问题,明朝土地买卖的契约,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5、弊端 土地兼并,影响税收、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农民起义、危害统治,(5)对策:,抑制兼并,(1)含义:,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2)方式:,买卖、赏赐、强占、抵押,(6)原因:,(4)影响:,明朝:按人丁和田亩纳税,北魏唐前期: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3)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目的,措施,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巩固统治、增加政府收入,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_。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和_的多寡收取赋税,绘制了“鱼鳞图册”,作为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封建政府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但只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人丁,土地买卖,均田制,田亩,1.时间: (1)开始实行: (2)发展完善: (3)瓦 解:,北魏 隋唐前期 唐中后期,2.土地来源:,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农民,3.受田者的封建义务: 北魏交纳租税、服兵役和徭役 隋唐交纳租税、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以纳绢代役 4.性质: 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5.作用:,均田制,6.瓦解原因: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劳动时间,增加税收,维护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 主要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有制)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实质上属于国王私有,如井田制(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认识: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3)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意味着社会的转型,二、“重农抑商”,(一)含义,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材料一: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材料二:雍正帝:“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分析,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直接目的,(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根本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商周鼓励商业发展 战国 西汉 明清,商鞅变法 首倡,抑制富商大贾,固守“重农抑商”,(四)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积极为主,措施:,评价:,农本商末,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西汉:抑制富商大贾,原因:,商人财势过盛,威胁统治,措施(武帝):,评价:,商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危害民生,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加重商税利农、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利于统治,明清:固守重农抑商,背景:,劝课农桑,鄙视工商 继续专卖:垄断盐茶经营 加征商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工商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措施:,评价:,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关系,破坏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发展规律; 封建社会晚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政权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利大于弊 ),(2)消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 弊大于利 ),(五)评价,三、“海禁”与“闭关锁国”,(一)“海禁”,1、原因,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危及明朝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2、含义,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大英帝国希望能与贵国建立外贸关系,乾隆帝为何如此傲慢?乾隆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二)“闭关锁国”,1、原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贸易严格限制,绝对禁止,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闭关锁国,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3、评价,(1)积极性,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殖民侵略;,(2)消极性,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造成国内市场狭窄,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束缚百姓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社会思潮,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民主政治环境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培养不出务实的科技人才社会上:农民受剥削重,极端贫困,无购买力;地主和商人赚钱买房置地,缺乏资本积累,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政治上:封建国家重农抑商;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英都铎王朝16世纪实行重商主义货币是财富,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对外贸易才是增加一国财富的根本途径主张借助国家政权统一国内市场,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拓展海外市场 张乃和16世纪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特征的历史考察 ,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之间贸易 1607年,在北美开辟弗吉尼亚殖民地 1651年,颁布矛头直接荷兰的航海条例,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击败荷兰。
1763年,击败法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1591年英国女王给中国皇帝写了封未送达的信,要求通商 1637年,英国船只第一次来到中国 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抑商重商;海禁对外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