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论语》中的成语.doc
5页漫谈《论语》中的成语提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 《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有许多内容都被后人大量而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使用广泛的成语这是《论语》留给我们宝贵财产的重要部分根据有关统计, 《论语》一书共留给今天 384 条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特点为数量大,结构形式全,语法功能多, 含义稳定在先秦古籍中颇为少见本文对《论语》成语的源流、用途、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论语 》 《 论语 》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论语》的成语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数量之大、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 在先秦古籍中实为少见研究《论语》成语, 对我们把握《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论语》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都将是有益的《论语》全书共二十篇,15957 字 ①, 形成成语 384 条②本文拟就源流、用途、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论语》成语作一些分析一 《 论语》成语的源流 《 论语 》成语的源流也可以说是以什么形式出自《论语》的。
《论语》成语三百多条,究其源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非最早源于《论语》 ,而是《论语》引用了其他典籍的内容这主要是指从《诗经》等先期或同期经典援引的一些内容严格来说这一部分并不能作为出自《论语》 ,但,如果不是《论语》 ,它们也不会被广泛使用 ( 1)直接援引原《诗经》的成语 “暴虎冯河” ,最早见于《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 不如其它 ”《论语·述而 》引: “子曰:‘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个成语最早都见于《诗·小雅·小旻》,《论语·泰伯》引:“曾子有疾, 召门弟子曰:‘启予足! 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小子!” 各得其所 最早见于《周易 ·系辞下》, 《论语·子罕》引:“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2.《论语 》首创的成语《 论语 》首创的成语, 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 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 、犯而不校(《泰伯》 ) 、空空如也(《子罕》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 ),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 指来源于《论语》, 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古作“共” )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 :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在“异端”后加“邪说” 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在“中庸”后加“之道” (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将“从”换作“随” 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 :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 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 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 《 论语》中的成语, 按用途分,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
例如: ( 1) 《公冶长》第十五章——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 2) 《述而》第二十二章——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 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 ,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 ;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 ;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 ;等等 2 .修养例如: ( 1) 《述而》第十六章——— 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 ”、 “乐在其中” 、 “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 2) 《学而》第四章———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 言而有信;言必信 ,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淫;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 《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 2) 《卫灵公》第二十四章—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 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 除此之外, 《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
4.政事例如: ( 1) 《子路》第六章———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其身正, 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 《宪问》第二十六章——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 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 ,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 《子路》第三章———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成语“名正言顺” 、 “无所措手足”都出自此章 除上述之外还有:和为贵;文武之道;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办理国事而又守信用) ;使民以时;割鸡焉用牛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为而治;欲速不达;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一言兴邦;各得其所;上智下愚;是可忍,孰不可忍;犯上作乱;兴灭继绝(使灭亡的事物重新兴起) ;危言危行;直道而行(办事无偏私) ;中道而废;等等 5.状物例如: ( 1) 《公冶长》第二十五章— ——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成语“巧言令色”出自此章,描绘的是某些人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以及低三下四的状态。
2) 《公冶长》第十章——— 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这段话,后世形成两个成语:朽木不雕,朽木粪土(也说朽木难雕、朽木粪墙) 这是孔子对白天睡懒觉、上课打瞌睡的学生的批评 ( 3) 《阳货》第二十二章—— —子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于已 ”成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出自此处, 它描绘的是整天不用心思、无所事事、懒得无聊的精神状态在 《 论语》中, 描绘人或事物的各种状态的成语比较多, 除了上面说的, 还有:从心所欲;言不及义;言过其行;怨天尤人;望而生畏;不自量力;不敢问津/无人问津;求全责备;迁怒于人;色厉内荏;道听途说;察言观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喟然而叹;侃侃而谈;乐山乐水(今比喻各有所好) ;血气方刚;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一日之长;必不得已;欲罢不能;鸣鼓攻之;不得其死;死而后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患得患失;好行小惠(爱卖弄小聪明) ;没齿无怨(终生无怨言) ;一以贯之;岁不我与(岁月不待人) ;而今而后;等等 三 《 论语》中成语的意义变化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绝大多数都保留了《论语》中的原义,但也有少量的成语意思发生了变化。
1.今义与原义不大一样的例如: ( 1) 《季氏》第一章———“…… 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原义是:已经自动来归服了, 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而现在 ,这句成语的意思变成了: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 2) 《雍也》第十八章———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的原意是: 只有质朴的思想感情,而不懂礼仪,就显得粗野;礼仪虽很周到,但缺乏质朴的思想感情,就显得虚伪只有把礼节仪式和思想感情恰当配合,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礼节仪式) 、质(思想感情)配合恰当而现在,“文质彬彬”只表示文雅、有礼貌的意思2.今义与原义相反的例如: ( 1) 《学而》第一章———“……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这里的“朋”指的是同学、校友,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这句话串起来讲,意思就是: 有同学、校友从远方来(和你一起研究切磋) ,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孔子用反问句式,说明“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如今,“不亦乐乎”的意思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例如:“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 ”“他两口子吵得不亦乐乎 ”这些话是平时常听人说的。
而这两个“不亦乐乎”都是指过分、超出了限度,已经没有一点快乐感了 2) 《雍也》第九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 :“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孙氏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县的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