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分工与男女平等.ppt
50页性别分工与 男女平等话语金一虹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劳动的性别分工有什么特别意义? 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是两种重要的社会分化形式—— 彼得.布劳《不平等与异质性》性别分工是等级制的;妇女地位的社会根源在于按性别进行的劳动分工家长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主要在于男人对妇女劳动力的控制 —— 海迪.哈特曼劳动分工是一个比阶级对社会性别更敏感的范畴阶级分析的目标在于把生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聚焦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而劳动分工关注社会中从事生产的个人;劳动分工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通常是女人执行命令、做乏味的工作、轮班不如意、得到报酬少,而通常由男人发出命令、做有刺激的工作、轮班如意,得到报酬多性别分工范畴的使用为分析整个社会劳动活动中,沿性别轴线产生的社会关系提供了方法——艾里斯.杨一.劳动的性别分工人们好像是任何差别都能利用来做分工的基础:年龄、性别、皮肤的颜色、鼻子的高度,甚至各种病态,都可以被利用性别可以说是用得最普遍的差别了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一个社会结构不是把男女的性别作为社会分工的基础费孝通《生育制度》) 性别分工即指男女依据性别特征不同而在某些活动上的专门化,或操作不同的职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起码和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历史一样古老在所有社会中性别分工的一般规则都是非常明显的,有一系列任务是分配给妇女的,而另一系列任务则是分配给男子的,此外,还有一些任务是两性都有份的 性别分工为什么?1.生物决定论2.经济制度变迁决定论3.投资收益比较决定论(加里.贝克尔)家庭中的两性分工是根据男女两性投资的比较效益来决定的男子在市场部门更有优势,女性在家庭部门效益高于市场部门效益;性别角色决定论文化规范的力量;W.古德:男子可以干女子所干的一切活,但他们却不干;而那些纯属男子干的活也并非得男子去干不可——“劳动分工既不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也不是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按性别的劳动分工具有强制性:当规定一种性别的人应该干某种工作时,也就是说,不准另一种性别的人做这种工作列维.施特劳斯)因此,盖尔.鲁宾把性别分工视为:“建构一种反对男女同样的‘禁忌’ 从江南农村社会变迁看性别分工变化nN.莱德:“所谓社会变迁也可以理解成下一代人在同一年龄作不同的事”(1986)n而中国因为社会的巨变,同一代人在不同年代做不同的事。
性别分工不仅具有普遍性、强制性,还具 有可变性 一.性别的劳动分工的弹性男耕女织:农 业文明最典型的性别分工模式男耕女织在江南的多样变化:女亦农耕, 男亦织造女性助耕男女共耕女性主耕糊口农 业+家庭 手工业糊口农业 、集体生 产农业副业 化、庭院 经济化劳动性别分工变化的潜规则: ○“分工的性别成极化” ○男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拥有优先权和主 动权;○无论新旧,男性在性别分工体系中保持 优势; ○劳动一旦分性别,即形成男高女低的差 等农业的技术变迁: 从男耕女织到男工女耕n工业化:通过农民的非农化进行的n回访“铁姑娘”时一个疑问:女性承担 了大部分农活,男人们到哪里去了?n男性从农业“撤退”,早从6、70年代就 开始了从“花木兰”、“铁姑娘”运动,看中国曾经经历的劳动的“去性别化”历程n一.历史的回顾n50年代初的“解放话语”——“妇女翻 身”,成为具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了”的具象符号对妇女的政治动员主要集中在动员妇女参对妇女的政治动员主要集中在动员妇女参 加农业生产劳动加农业生产劳动使全中国妇女劳动力使全中国妇女劳动力 …………一律参加到劳动战线一律参加到劳动战线””(毛泽东,(毛泽东,19551955))妇女劳动作为男性劳动的补充、妇女工作领域渐进式地扩展,在这一阶段并未对传统性别分工模式造成巨大冲击;1958年,急进工业化中的“解放妇女 劳动力运动”n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n490万妇女参加到“全民办工业”运动中 去;n解决妇女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的政 策选择:部分消解家庭功能(大办食堂 、托儿所),改变劳动的家庭所有;在意识形态领域:褒扬公共事务,贬 抑私人领域的劳动,把妇女“不再围 着锅台转”、“摆脱家务劳动”作为解放妇女的标志;其理论依据:马克思把劳动的再生产视为“非生产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持批判态度( 是私有制再生产的单位,不是爱情和责任的结 果,而是权利和经济需要的产物,“这种权衡 利害的婚姻”“往往变成最粗糙的卖淫——有时 是双方的,而以妻子为最通常。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在于她 们被排除在公共劳动之外因此,妇女解放的 第一个前提就是全部妇女进入公共产业,第二 个前提是家务劳动和儿童养育的社会化潜在经济动因:解决工业化后备军 的需要n这一历史时期,城乡二元分立格局逐渐成型,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与储备的中国特色的“蓄水池”结构也基本形成,城镇妇女劳动力构成一级“蓄水池”,农村劳动力构成“二级蓄水池”文革期间n1967—1973,“平等话语缺失”,革命压倒一切 ;n1973年以后的男女平等话语:n“妇女能顶半边天”n“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 女同志也能办到”——6、70年代对男女平等的 最高诠释铁姑娘:男女平等的新的象征“符号”隐藏在“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话语背后 的经济社会因素:n农业整体劳动过剩和局部不足并存;n“统分统配”体制的机制性缺陷;n需要一个有效的动员模式;80年代,结束“男女都一样”的实践n城镇劳动领域两性分工的温和调整;n农业领域劳动力的置换过程加快,农业出现 女性化趋向;n观念领域:女性向传统性别角色回归的潮流 ,找回“女人味”和“做女人”,性别话语多元化;n反思女性在公私两个领域应该扮演的角色;90年代以来……n受社会转型、全球化等因素影响,女性在就业领域遭遇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其就业模式和职业生涯已经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女性劳动的边缘化和劳动的性别分化;女性劳动出现边缘化趋势:n(1)就业风险与排斥;n(2)劳动就业结构的低层化;n(3)劳动的非正规化;n(4)行业和职业的性别隔离。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我国的下岗 失业浪潮中,女性首当其冲在国有集体 企业中,女性下岗率分别是男职工的1. 41倍和1.59倍!在城镇失业人口中,女性的比例一直稳定在52.30%到52.60% 之间根据对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约为8.3%,其中男性 7.7%,女性9.0%——女性的失业率明显高 于男性 女性就业结构的低层化在结构调整中,女性退出了一些行业,又向 某些行业聚集而雇主从利益最大化目标出 发,对不同性别采取不同雇佣策略,“女性 行业”报酬通常低于男性集中的行业调整 的结果是:“女性在工资较高的职业中分布 不足,在较低职业中分布的比例则过高女性劳动的非正规化n至2002年底,中国2.48亿城镇从业人员中的 30%,即7500万人采取了灵活就业;加上进城 务工人员中70%的灵活就业人员,我国城镇目 前非正规就业人员已达1.45亿左右n工作模式改变的结果往往是妇女被迫更多采用 非正规就业方式,2000年女性非单位就业的,占女性从业人 员的比例为52.22%,而男性中非单位就业 的比例是40.19% 从用工形式看,男性在正式工中占到60. 1%,而女性只占39.9%女性从业人员有40% 以非正式工形式从业,而男性只有33.2% 。
如果说,中国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化趋势 还不能明显辨识的话,女性劳动的非正规 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行业和职业的性别隔离n女性工作:女性比例超过50%;n男性工作:男性比例超过60%;n基本无性别隔离的工作:女性比例在45.3%—50%n2000年妇女地位调查结果:城镇女性37.7%从事“女性 工作”,24.2%从事“基本无性别隔离的工作”;农村 外出务工女性55.7%从事“女性工作”,22.8%从事“ 基本无性别隔离的工作” 什么是职业的性别隔离?n联合国在1993年的一份题 为《世界妇女状况》的报 告中指出:“在世界各地 ,工作场所是按性别分开 的也就是说,因性别 造成工作隔离行业隔 离和职业隔离)社会学家还发现一条规律:当妇女在某一职业中占多数时,少数男人在这一职业中占据领导地位,而多数男人则脱离了这种职业他们对某种职业的脱离,必然降低这一职业的地位如20世纪初,书记员的职业向妇女开放 ,但当妇女一旦成为书记员和速记员后, 男人就离开这个曾经是他们主导的行业, 从事推销和管理等可以获得更高工资和声望的职位,而打字员则变成一个低 等级的职位,一个“打字的机器”社会学家创造了一个新词:Feminization , 即使某一职业女性化。
(比如,中国农业劳动的女性化)中国行业和职业的性别隔离现 象(2000五普资料)男性行业 女性行业男性职业女性职业矿山、冶炼、地质、勘探、建筑、运输纺织、服装、电子、服务业政府官员、老板、电脑工程师秘书、护士、幼儿园阿姨、家政服务性别隔离的结果:两性经济地位差距 拉大美国部分职业性别分布和收入行业业护护士货货运司机儿童保育员员邮递员邮递员性别别比 例女99%男98%女97%男80%年均薪 (万$)1.21.630.792.1诺曼.维利斯根据(1)知识和技能;(2)智 力要求;(3)工作责任;(4)工作环境计算 劳动的“价值点数”,发现以下不平等差距——行业业食品服 务业务业运货货司 机文书书 管理护护士锅锅炉 工家务务 劳动劳动价值值 点数9394305385144198平均 月薪472792794832832462全国妇联两次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揭示,男 女两性的平均收入在10年间扩大了7.4个百 分点 47.4%的城镇在业女性年收入低于5000元,低收入的女性比男性高出19.3个百分点,而中 等以上收入的女性比男性低6.6个百分点在 城镇,男女两性的收入差距与在业状况和职 业层次直接相关。
•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在相 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有比男性偏低 比如在女性比例较高的各级负责人和专业 技术人员中,女性收入是同类职务级别男性的57.9%和68.3%•两性间收入差别拉大也与女性劳动的非正 规化相关就正规就业而言,男女两性的 收入差为1684.58元,但如果是非正规就 业,男性收入要比女性高出2728.06元就女性自己相比,非正规就业者比正规 就业年均收入要低1665.2元,而男性两 者收入差仅621.72元——即使男女劳动 同样被非正规化,女性收入的降低幅度要远大于男性 历史的反思:男女平等的意涵n1.从“男女不一样”到“男女都一样”;n前30年是女性逐渐扩大工作领域、与男性劳动融会混合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劳动的 “去性别化”过程;(但是在职业方面从来 未混合过)n90年代以后,则是一个“性别成极化”的过 程;资本,从来不是性别中立的去性别化”的过程,国家干预在其中起的 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与劳动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各级劳动 部门将男女适当搭配作为劳动分配指令性计 划的重要内容 •“分配一部分年轻力壮的(妇女)直接到 工业部门参加生产不论是轻工业部门或者•是重工业部门,凡是妇女劳动力能够胜任 的工作,都应该尽量使用妇女劳动力。
(1958年)•政府对女性就业的鼓励以及为城镇妇女提 供了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但这是有一个前提的,即女性作为辅助性 劳动和中国特色劳动管理机制的重要蓄水 池而入场行业上的“去性别化”和职业的性别分层相并行;行业的性别隔离被打破,首先不是出于男女平等的考虑,而是劳动的计划配置机制和 全民大办工业的产物,也是城乡二元分割机 制下实行“先城后乡”用工制度的产物如何看待劳动的性别隔离的再现?n“天生男女有别”——如何看待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别?n男女平等不能无视两性之间的差异;n两性之间的许多差异是文化建构的产物;目前我们认识的 男女差别,许多起码是被不恰当地夸大了的;n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