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整理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doc
4页1 曾侯乙编钟 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 内容摘要: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本文 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 -曾侯乙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 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 一、曾侯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 475 年,卒于公元 前约 433 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1978 年, 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 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 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 诸侯王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 433 年或 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 14 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 433 年到公元前 400 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 4245 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 475 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 463 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 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参考文献: 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 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经测量,墓葬东西长米,南北宽 米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 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倍,比江陵凤凰山号 墓大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 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 排萧、瑟、抱鼓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编钟 二、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 年出土于湖北随县 (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藏于 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 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 1、曾侯乙编钟的结构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 7 根彩绘木梁两端 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 6 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 8 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
钟架 2 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 246 个短架(左)长 335、高 273、长架(中、右)长 748、高 265 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 时期曾侯乙编钟共 65 件,分为八组:上层 3 组为钮钟,19 件;中层 3 组为南钟,33 件, 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 件,另有搏 l 件最大的 1 件通 高 1523 厘米,重 2036 公斤;最小的 l 件通高 202 厘米,重 24 公斤钟体总重 2,567 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 4,42148 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 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 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 2、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 3,755 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 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 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 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 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
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 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 28 个、阶名 66 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 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 3、曾侯乙编钟之音 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 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 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 C2 至 D7, 共 5 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音域少两个八度(须知,其出现时间却早现代钢琴 2000 年) , 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 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 4、曾侯乙编钟的工艺及其装饰 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 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 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 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 观有 6 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 2 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 使用共需 5 人:3 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 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 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 5、编钟曲目 编钟曲目有: (1)竹枝词(编种与编磬) (2)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3)屈原问渡(古乐合奏) (4)楚商(古乐合奏) (5)幽兰(古琴与编钟) (6)国殇(古乐合奏)等 其中,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商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 情 三、曾侯乙编钟的价值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 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 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 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 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 3 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 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 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 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 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为我国研究传统 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铭文简直可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乐律书, 它的出现弥补了古代文献关于乐律方面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先秦无“变宫”的说法,据弃 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为我们认识春秋战国乐律学的发展状况及 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 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 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 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感想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 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曾侯乙编钟不愧为“国之瑰宝”,它的出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画上了 鲜艳的一笔然而,制作它的我们的先人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在我们先人铸造编钟的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 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当时,社会的科技还相当落后,没有现代的机械,没有电, 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这里的祖先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打造这么一套了不起的编钟 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 听了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东方红后,心为之一颤,它的声音实在是优美然而在 当时环境下,我们的先人们没有极高的智慧是不可能打造这样一套编钟的曾侯乙编钟的 声音是那样的优美,又是那样的完美,体现出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智慧和才能,这些都 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去思考 综合起来看,这套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 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 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当代 的大学生,我为之感叹不已,为我们的灿烂文化古国感到骄傲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来对 待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处在现在这个文明时代,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今天这个学习的机 会,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不远的将来,我 们要曾取早日成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圣殿的巡礼中外音乐博览 (余秋雨主编方立平著百家出版社出版放行 1997 年 11 月 第 1 版) 中国音乐初步 (苗建华鸿昀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 中国艺术之最(张国臣编著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1987 年 9 月第一版) 中国艺术(上)(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 走进中国艺术殿堂(高奇等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 年 6 月第 1 版) 参考网址: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