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凯和****啦
  • 文档编号:196639026
  • 上传时间:2021-09-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4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甘蔗林——青纱帐 :郭小川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 那随风摇摆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响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早晨 肃杀的秋天究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间像泉水一般涌啊,生活像海浪一般推动,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里的芳芬! 我年轻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从前的风云; 我战斗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宏大的发觉: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推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好玩的梦幻: 革命成功以后,我们一道抖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决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确定要在下一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峻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成功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久也不遗忘昨天和明天 我年轻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我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力量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我战斗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夫, 能再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士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叉为什么这样亲近? 作品赏析: 《甘蔗林——青纱帐》写于1962年的3月至6月由于“大跃进”的错误和三年严峻的自然灾难,60年月初我国消失了严峻的经济困难,同时又面临着简单的国际环境。

      这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有许多作家用不同的文学体裁来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态度诗人郭小川有着自己的艺术共性,他总是从革命战士应有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状态的角度回应时代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思索在这首诗里,他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 1962年春天,长期在北方战斗过的诗人来到祖国东南沿海,见到一片片浓荫密布的甘蔗林或许是因为外观上的相像,他想到了北方的青纱帐这本是南北两种一般的植物,但被诗人给予了奇妙的诗情他从南方的甘蔗林想到了北方的青纱帐,又从北方的青纱帐想到南方的甘蔗林它们分别是两个时代的象征甘蔗林“香甜”而又“严峻”,是今日幸福生活的象征,青纱帐“遥远”而又“亲近”,是从前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的象征 诗作以设问开篇,给予甘蔗林、青纱帐深厚的感情颜色,绽开联想和遐思紧接着的三节比较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将诗情推动一步,深化一步,为后面回忆从前的革命斗争生活作好了过渡下面用八个“可记得”的排比句铺叙,把读者带到了青纱帐里的革命斗争生活,回顾了老战友们在极其困难的环境里乐观向上的革命气质,并且以“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北京、上海“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来突出战斗年月那种不畏困难困苦、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九节和第十节,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托物咏志,点明主题,号召战友们“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最终一节重复第一节,但给读者带来和第一节不一样的感受第一节主要是为了引起遐思和联想,最终一节是为了加强读者对诗情的体会,同时使抒情更含蓄有味,使结构更加严谨、统一 这首诗与《厦门风姿》等诗作探究了一种被称为“新辞赋体”的形式这是一种郭小川式的新诗体,实行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它以长句为基本句式,长句的好处是包含的信息量大,适于写政治性较强或所谓浩浩荡荡的内容;为了长句化短,不因为句子长而失去诗的节奏感,往往用标点符号隔开,有时还加上感叹词这首诗重视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大致对称,每节四行,长短相近,句式和谐在抒情方式上,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闹、颜色浓郁的艺术效果 简介: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1919年9月2日生于河北丰宁1937年参与八路军1941年到延安马列学院文艺理论讨论室学习抗日战斗成功后,曾任丰宁县县长、《群众日报》副总编辑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宣扬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出版诗集有《平原老人》(1950年)、《投入火热的斗争》(1956年)、《致青年公民》(1957年)、《月下集》(1959年)、《甘蔗林——青纱帐》(1963年)等。

      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10月18日在安阳不幸去世后又出版《郭小川诗选》(1977年)、《谈诗》(1978年)等《团泊洼的秋天》等晚期诗作表现出诗人不畏邪恶的高尚情操,内容深刻语言流畅2000年《郭小川全集》出版 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