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ppt
40页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一、柏拉图生平• 出生贵族,大约20岁,开始追随苏格拉底 • 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柏拉图逃离 雅典避难 • 前387,回到雅典,创办学园 • 前367,再度出游,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 理念赋予实施,未能成功,被叛卖为奴隶,后 由学生赎回 • 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雅典学园波普尔的评价•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 估量的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 哲学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 柏拉图哲学怀特海的评价• 关于全部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通特征,可 以稳妥地概括为: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 都是柏拉图的注脚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1、理念说• 2、回忆说• 3、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1、理念论• 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 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 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 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 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理念是 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 体理念的多重含义•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 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 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 物 •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 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 模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 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 完满的存在a. 理念如何派生事物•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 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 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它分 有了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二是模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 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 •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 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 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也一样• 有三种桌子的存在:理念桌子,可感桌 子,模仿可感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 的桌子b. 洞穴之喻• 洞穴之喻说明我们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和 理念洞见之间的关系 • 在洞穴中,囚徒手脚被绑,背对洞口, 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有火 把,在火与囚徒之间,各种物体被从这 边运送到那边,从而在囚徒面朝的洞壁 上投射移动的影子囚徒认为这些移动 的影子就是实在。
• 如果有个囚徒获得自由,能转身看见投 射这些影子的物体时,他才发现他以前 认为实在的东西只不过是真实物体的影 像如果这个囚徒进而再走出洞穴,朝 向日光,瞥见太阳的话,那他会大为震 惊,当他回到洞穴告诉其他人他所看到 的东西,只能看到洞壁上移动的影子的 其他囚徒却不相信他的话• 这个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主要观点《理想国》第七卷• 苏: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 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如下情形:让我们想象一 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往外面 ,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 些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头颈和腿绑着,不能 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 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地方有东西燃 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 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 墙矮墙的作用就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 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 去表演 • 格:我看见了• 苏: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 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木料, 石料活其他材料制作的家人和假兽而这些过 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 格: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 徒。
• 苏: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且说 说看,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 面洞壁上的阴影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 伴的什么呢? • 格:如果他们一辈子头颈被限制了不能转动, 他们又怎能看到别的什么呢? • 苏:那么,后面路上人举着过去的东西,除了 它们的阴影之外,囚徒能看到它们别的什么吗 ? • 格:当然不能• 苏: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 ,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 是在讲真物本身吗 • 格:必定如此 • 苏: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 洞壁的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会断定,这是他 们对面洞壁上移动的阴影所发出的吗? • 格:他们一定会这样断定的 • 苏: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事物除 了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在 • 格:无疑的• 苏:那么,请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被解除禁锢 ,矫正迷误,你认为这时他们会怎么样呢?如 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 镣铐,被迫突然站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 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他在做 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烟花缭 乱,他无法看见那些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如果有个人告诉他,说他过去惯常看到的实 物是虚假的,如今他由于被扭向了比较真实的 器物,比较接近实在,所见比较真实了,你认 为他听了这话会说些什么呢?如果再有人把墙 头上过去的每一器物指给他看,并且逼他说出 那是什么,你不认为,这是他会不知什么是好 ,并且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 的实物更真实吗?• 格:更真实得多呀! • 苏:如果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觉 痛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那些他能看清 而且确实认为人家所指示的实物还更清楚更实 在的影像的,不是吗? • 格:会这样的。
• 苏:再说,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 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外面的阳光, 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 很痛苦,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 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串,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 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你不认为会这样吗 ? • 格:噢,的确不是一下子就能看见的• 苏:因此我认为,要他能在洞穴外面的高处看 得见东西,大概需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 首先大概看阴影是最容易,其次要数看人和其 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容易,再次是看东西本身 经过这些之后他大概会觉得在夜里观察天象 和天空本身,看月光和星光,比白天看太阳和 太阳光更容易 • 格:当然咯 • 苏:这样依赖,我认为,他大概终于就能直接 观看太阳本身,看见它的真相了,就可以不必 通过水中的倒影或任何其他媒介中显示出来的 影响看它了,就可以在它本来的地方就其本身 看见其真相了 • 格:这是一定的• 苏:接着他大概对此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造 成四季交替和岁月周期,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 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 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 • 格:显然,他大概会接着得出这样的结论 • 苏:如果他回想自己当初的穴居,那个时候的 智利水平,以及禁锢中的伙伴,你不认为,他 会庆幸自己的这一变迁,而替伙伴遗憾吗? • 格:确实会的。
• 苏:如果囚徒之间曾有过某种选举,也有人在 其中赢过尊荣,而那些敏于辨别而且最能记住 过影像的惯常次序,因而最能预言后面还有什 么影像会跟上来的人还得到过奖励,你认为这 个既已解放了的人他会再热衷于这种奖赏吗? 对那些受到囚徒尊重并成了他们领袖的人,他 会心怀嫉妒,和他们争夺那里权力地位吗?或 者,还是会想荷马所说的那样,他宁愿活在人 世上做一个穷人的奴隶,受苦受难,也不愿和 囚徒们有共同意见,再过他们那种生活呢?• 格:我想,他会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 囚徒生活• 苏:如果他又回到地穴中坐在他原来的位置上 ,你认为会怎么样呢?他由于突然地离开阳光 走进地穴,他的眼睛不会因黑暗而变得什么也 看不见吗? • 格:一定是这样的 • 苏:这时他的视力还很模糊,还没来得及习惯 于黑暗,再习惯于黑暗所需的时间也不会是很 短的如果有人趁这时就要他和那些始终禁锢 在地穴中的人们较量一下“评价影像”,他不会 遭到笑话吗?人家不会说他到上面去走了一趟 ,回来眼睛就坏了,不会说甚至连起一个往上 去的念头都不值得的吗?要是把那个打算释放 他们并把他们带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杀掉是可以 的话,他们不会杀掉他吗?• 格:他们一定会的。
• 苏:亲爱的格劳孔,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 儿第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地穴囚室比喻 成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成太阳的能力如果你把 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 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 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既然你急于要听我的解释 至于这一解释对不会,只有神知道的但是无论如 何,我觉得,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 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我 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 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 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 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源泉,任何人在私人生活或 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 念的 • 格:就我所能了解的而言,我都同意• 洞穴之喻说明我们如何能在知识等级中,从猜 测上升到洞见,从影子世界上升到白天的光线 ,最后看见太阳本身 • 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仅仅是本体论,而且还是认 识论 • 可感事物和我们大部分意见都是易变的和不完 善的我们对于它们的知识也是不完善的只 有对理念的知识,认识是客观的,因为理念自 身完美不变视频c. 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巴门尼德两条 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 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成即存在又不存在的 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 行了某种综合。
• 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 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 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即不是无也 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 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 • 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 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 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 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 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就失去存在,甚 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通过比喻,柏拉图强调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 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 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的、相对的、变动的、暂时 的事物之外那个单一的、绝对的、不动的、永 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 例如,人们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 ,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等等事物, 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 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 ,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2、回忆说• 通过考察人在理念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地位来说 明柏拉图的认识论个体灵魂如何与理念发生 接触的问题• 灵魂,真正的人,在人的肉体出生之前就存在 ,在肉体消亡后也存在。
人既是理念世界的产 物,也是感知世界的产物,人的灵魂属于理念 世界,肉体属于感知世界因此,既有灵魂又 有肉体的人就居于这两个世界中• 柏拉图的知识论建立在人类观基础上: 在人的前世,灵魂居住在理念世界,它 能直接看到理念但是,当灵魂以肉体 形式出现时,它就忘记了先前所知的一 切但是在生活过程中,它又回忆起以 前所知道的东西看见现实中不完美的 圆能唤醒早期它对圆的理念的洞见• 因此,所有的学习,从生到死,都是一 个再认识的过程当我们看见可感世界 中不完美和易消失的圆时,就会回忆起 圆的理念学习就是重新发现,重新认 出藏在可感事物背后的理念• 这种认识并不容易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 能会议起可变的感知事物背后的理念许多人 陷入认识论的黑暗他们无法冲破未经证实的 意见和表面的感觉经验,无法达到真实的知识 在这尘世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察觉到可 感现象背后的理念 • 柏拉图是个悲观主义者因为他认为对理念的 清晰洞见需要良好的才能和艰苦的训练,只有 经过挑选的少数人才能接近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