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教学的灵魂.doc
5页思考,教学的灵魂——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知识只有是通过思考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他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这些天我认真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位大教育家在书中用了大量笔墨讲了思考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受益匪浅,体会颇多,现总结如下一、 教学误区——思考缺失教学中的思考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获取知识的过程缺失思考一种情况是用记忆代替思考知识既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或工具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知识就越容易而实际教学中恰恰相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充分的思考,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得来,把教科书里的教材一块一块地背诵下来,为的是以后又把自己的知识一块一块地“倒出来”,得一个分数,这样积累的知识是死的,没有用的,没能实现智育的主要目的——开发智力,没能形成能力另一种情况是热闹冲淡思考讲课当中过分最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哗,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根本谈不上脑力劳动了。
2、 巩固知识缺失思考巩固知识的过程只是让学生把死记硬背的东西简单地倒出来,或者进行机械地模仿,缺失真正意义上的联系生活实际的创造性的综合运用3、 检查知识缺失思考知识的检测只是机械记忆和机械巩固的延续,期中检测和期末检测只是将阶段记忆情况简单倒出,起不到激发思考,创造性思考的作用二、 思考缺失的恶果1、使学生学习困难对没有充分思考过程的规则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更加艰难2、课堂教学低效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着:第一,把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掌握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第二,理解作为这些概念性真理的本源的一般规律性对于那些作为概念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结果使得记忆负担过重,以致在学生的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顺利学习而必须记住的材料,却没时间记,也无法保持,造成学生学习高耗低效3、思考缺失培养出的是书呆子知识不是通过思考获得的,学生即使记住了它,也不懂它,更不会去应用,只是简单的装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变笨,使学生成为书呆子。
三、 怎样加强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简单地说就是“激趣——探究——创造性巩固——应用性检测”激趣不是简单的营造气氛,它包括引导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体验满足感,思考和记忆的和谐,通过观察与思考感受发现真理的快乐感等,使学生因成功的脑力活动而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愿望关于探究,这里重点要谈的是研究性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对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都适用,首先表现的便是目的性,即授课开始的时候就使学生明确:究竟什么是必须理解的?在学习该教材的过程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并不把形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教师有可能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证明一个解释或去推翻另一个解释这样获得的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关于激趣和探究,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年我们去东师附小看到的那个加拿大教育工作者,他拿着那张纸让大家猜:这张纸用剪子剪一下,展开后是圆的还是方的大家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纷纷猜测后来,那个多数人认为应该是圆的图形,他展开后竟是方的于是我们又大惑不解,纷纷想弄清楚为什么,若手中有纸和剪刀我们一定会操作起来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很难,探究走过场,我想是不是我们给出问题的方式不对,我们给出的问题根本不适合探究。
我们当时不能尝试探究觉得很难受,若呈现方式对,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怎么能不积极探究呢?关于创造性巩固,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他们在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新的因果联系至于检测,是存在弊端最大的环节我认为检测至少应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那些需要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的在实际活动和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可以适用这些年来一直使用的考试方法;另一部分就是配合研究性学习的检测方法,学生结合学期知识要点,创造性地完成某些课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使知识的汲取和智力的开发、科学思想的形成同步,使知识的汲取和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同步,使知识的汲取和人文修养同步检测方法不改,应试教育就很难有根本的改变 大师的思想光芒万丈,半个多世纪前的论述现在看来依然那么精辟,和新课程改革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深思 宋芳影 2010年10月思考,教学的灵魂——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宋 芳 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