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部分》讲义.doc

237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6000508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08.50KB
  • / 2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部分》讲义钟钟正平正平 武淑武淑莲莲 徐安徐安辉辉 马晓马晓雁雁引言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 良刍议》为开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这些年, 尽管有打破近、现、当代文学的界限,开展更大历史段的文学史研究(例如 “20世纪中国文学”、“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 的建议,但为了适应现有的大学中文系课程的设置,以及现有的学术研究格局, 我们把1917年之后的中国文学,通称“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 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 感情、心理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 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不可或缺 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 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 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

      而 中国的现代化所具有的历史特点,都对现代文学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 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受到了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 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 样的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本世纪世界文学创造,成为其有 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 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2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 族存亡的大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现代化努力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在知识分子中,民族的危机感日益强化,这种危机感 对民族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的译著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 绍到中国,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了古老的中国,这样,中国 知识分子开始以近代科学的观念思考民族的命运,从人类世界的发展历史中看 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正面临被淘汰的民族危机,于是就有了强烈的变革社会的 要求,有了追随日本明治维新的想法,有了学习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自觉,有了 对自身的深深的不足感。

      梁启超在1922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 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 觉不足”,这些不足感,逐步导致了五四文化上的根本变革 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社会,这就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 而影响到文学其影响表现在: 一、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清王朝 臣民言论、著作、出版等的自由——报刊的繁荣为文学现代 化准备了充分的外部条件 二、现代出版事业得到发展 民营出版业(1904年)——决定了现代出版业的大众性与平民化,为文学 创作的个性化提供了空间,保证了文学现代性实现的机会 三、现代社会分工使自由的文学撰稿队伍出现 梁启超 李伯元 曾朴 周树人 周作人等 以上影响引起了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 自由论述朝廷策论 小说由听变成阅读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推 动了文学自身的变革第二节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在 中国古代,诗文为正宗,小说、戏剧是“小道”,没有与诗文并立的资格。

      在 西方,叙事性文学发展较早,地位很高,文艺复兴之后,由小说、戏剧、诗歌、 散文四大体裁构成的文学格局便已形成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 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 取正统的文学地位康有为在1897年就认为小说对开发民智有莫大的作用; 梁启超、严复、夏曾佑、狄平子、陶曾佑等发表文章,把小说提高到救亡图存 的高度来认识,最有代表性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他在文中 说小说与“新民”关系最大:“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 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 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的 文学观念服从于“新民”,有意或无意的夸大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相对完整的现代文学观念,是这时期由鲁迅兄弟提出的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体现出以古人约束今人的特点晚3清文学革命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 1 1、诗界革命、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的口号是由梁启超在1899年写的《夏威夷游记》中,以评论 家的身份提出的他的诗界革命主要是革其精神,但不一定革其形式真正以 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朱自清总结“诗界革命”,认为只有黄遵 宪走得远些,“他一面主张用俗话作诗——所谓‘我手写我口——,一面用新 思想和新材料——所谓‘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诗这回‘革命’ 虽然失败了,但对民七(1918)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却给予 很大影响 2 2、文界革命、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最有成就,但它在观念上的揭示不 多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1899年提出并且身体力行的,借鉴了日本和 “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蜕变出了他的“新文体”在当时,“新文 体”特指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时为《新民丛报》等刊物写的文章 的体式文界革命”就是以此作为样板和内容的实际上,从语言形式来说, 它只是一种更接近口头语言的浅近文言文,现代的语汇也大量的被容纳进来, 说到底还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形式 3 3、小说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的声誉最大晚清小说发达的原因是社会思想的活跃和印 刷业的进步、报刊杂志的大量发行,而给予最初的直接推动力者,则是梁启超 等维新派人士大力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不但大力鼓吹 小说对于新民救国的重要性,而且自办小说杂志,自作政治小说,从而推动了 当时小说杂志的创办和小说作品的创作。

      维新派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发民智,提倡“小说界革命”中 国小说观念的变化始自1897年,当时,严复、夏曾佑著文从小说营造人心的角 度强调“小说为正史之根”,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梁启超更是夸示小说的 社会功能,从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来认识小说,徐念慈则认为“小说与 人生,不能沟而分之”,更强调小说的审美价值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也 对中国小说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写实主义的成功经验) 4 4、戏剧观念的更新、戏剧观念的更新 代表有陈独秀,他认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主人的大教师” ,看戏不再只是游戏,演员也不再低人一等,而且戏剧与小说相比,更具有大 众性的特点 1905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是我国最早的戏剧 杂志 与中国话剧的萌芽有直接关系的是西方话剧的输入1906年在东京成立 的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社(任天化、上海)是最早专演话剧的团体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排演了曾孝谷根据林纾 的译本改编而成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辛亥革命后大多数演出话剧的团 体解散,话剧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迎合城市小市民的审美情趣,失去了革新 的意义。

      因为当时多是幕表剧,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员多根据提纲在舞台上做 即兴式的表演,没有留下像样的剧本中国最早的话剧剧本是胡适的独幕剧 《终身大事》 文体观念革命有着相应的语言观念改变的背景提倡“俗语”(白话),4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共识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裘廷梁1897 年旗帜鲜明的在《苏报》上倡言《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详细论述了白话有 “省力”、“免枉读”、“便幼学”、“炼心力”、“便贫民”等八项益处, 说文言误了中国历史两千年陈荣衮主张报纸改用白话他们提倡白话,都是 从维新的社会用途着眼,并非专从文学的角度考虑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 梁启超,他认为文学的进化最关键的是要把古语的文学变为俗语的文学他的 主张后来被胡适更为彻底的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主张的光芒所掩盖,但梁启 超却是先导者,而胡适则是主导者 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 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与同时代人由进化论哲学进入文学,更切近文 学本体在文学观念上,他将文学从“文以栽道”的奴婢的位置上解放出来, 成为独立的存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提出现代性文学观念的,还有鲁迅、周作人。

      他们认为文学有“远功”而“非实用”,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潜 移默化的熏陶、影响来达到振兴民族的功利目的这其中蕴含了后来中国现代 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但周氏兄弟的文学主张在当时影响并不大第三节第三节 文学创作实绩文学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里,各类文体的成绩 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包括翻译) 一、诗一、诗 歌歌 “诗界革命”后,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是1909年成立的南社(高旭、马 君武等),政治态度比维新派更激进,但对诗歌艺术的创新没有进展可以说, 从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到胡适的白话诗“尝试”,中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现 代化成就 二、话二、话 剧剧 “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 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一是文明戏—— 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春柳社、春阳社——上海)春柳社演出翻译 改编的剧本,在表演上有严肃的艺术追求;春阳社演出的剧目政治色彩强烈 文明戏的特点:脱离情节评议政治,分幕按传奇的传统,换布景时演幕外剧, 剧本不健全(幕表),文学性得不到保证。

      文明戏重表演、轻剧本的倾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艺术品位流于庸俗三、散三、散 文文 晚清“文界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文体革命新文体”影响了当时的散 文: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强烈的忧患意识、变革意 识和批判意识,科学民主思想的兴起,观念的更新 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成就在于“新文体”的创造,当 然离不开前人的启发和后人的追随他数量可观的时评、社会评论、思想、文 化、学术评论,有深入的 思想启蒙和宣传鼓动作用,有评价说他的“新文体”5是改造中国国民性、重造“中国魂”的“觉世之文”,是灵感的产物,且“笔 锋常带感情”的“魔力”文字如《少年中国说》、《新民说》、《说希望》、 《过渡时代论》 本时期重要的还有革命派散文,如章炳鳞(号太炎)、邹容、陈天华、 秋瑾等他们的散文熔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于一炉,除章太炎的 文风比较古奥外,如《序〈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渊深的学 养与奇倔的个性浑然一体,其他都能深入普通民众像邹容的《革命军》、陈 天华的《警世钟》、秋瑾的《警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等,文字“浅进直接”, 采用民间的手法,新鲜活泼,深入浅出,明白晓畅。

      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他对现代中国散文的贡献,就是以西方 的逻辑思路组织思想材料 四、小四、小 说说 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 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大致可分为清末和民初两个时期,前期理想与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