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doc
4页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及提高方略 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肩负着培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天职教师专业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为学生此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本,关系到整个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关注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目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目前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1、职业精神缺少许多教师只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自我感觉良好”、“当天和尚撞天钟”、“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在这部分教师的身上体现较为严重,对工作缺少愿做、想做、做好的欲望,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感爱好,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导致这部分教师常常觉得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公、升迁无望等而生出诸多的牢骚和愤懑,常常有不如意、不称心的感觉,对工作变得无奈、被动、悲观由于没有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为较高的事业追求,因此也就谈不上对这一职业的忠诚2、教育思想滞后新的基本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权威观没有在教师队伍中真正树立,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没有进一步到教师脑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结识不够,对面向全体学生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的结识不够,滞后的教育思想阻碍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正常进行3、教育观念陈旧由于教师的来源和年龄构造等因素,对新生事物接受慢,老式的教学方式中的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
虽然有些教师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已走出了“应试教育”的范畴,但是德育、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都得不到应有的注重4、教学手段落后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不高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领略新课程原则精神,不会把握或解决教材的内容,不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措施,不能或不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还是沿袭“一幅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措施呆板、手段落后、组织松散、效率低下、质量不稳定等,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5、学习意识淡漠许多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学习和接受新教育思想、教育措施的意识淡薄,觉得自己教书近年,对所教内容已经烂熟于心,没必要再去学什么新东西,教育教学都靠自己本来的积累,同步“借口“工作忙、工作量大,很少有人去阅读教育杂志和教育理论专著,其成果是教育思想和观念滞后,教育手段和措施落后6、科研能力单薄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大量违背教学规律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仍在流行,究其因素,重要是许多教师科研能力差,对教学规律缺少理性思考,缺少研究,对引进的教法只取其形,难得其神,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周边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虽然有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其出发点也不是为了教育而科研,不是从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行研究,而是为了适应学校和自身达标合格、评优、晋级等规定性规定而研究, 7、竞争意识不强教师间缺少竞争意识,导致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出,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方略1、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针对目前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行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为重点,积极创设学校广大教师自觉学习、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优良氛围同步要摸索教师终身学习的考核措施;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面向全员,增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以自学反思为主,指引评估为辅,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加强师德教育,塑造职业精神塑造教师职业精神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教师职业道德是每一名教师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教师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信奉;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普遍合用的职业规定,教师职业精神则代表教学工作者对生活、对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和对此焕发的超越岗位条件、超越薪水的人性价值之光。
3、更新教育观念,创优阅读范式,提高理论素养一种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产品,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全过程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树立对的的学生观,树立对的的教学观,变化本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足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主线性转变4、注重校本培训,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以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同步,通过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互相鼓励,比学赶帮,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增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1)在校本培训中丰富全员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全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需要学校要常态化地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是开展说课和集体备课,即每位教师授课前都要进行说课;授课内容相似或相似的教师要集体备课。
二是开展教学反馈活动,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听取其她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三是开展评比优质课活动,即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上一定数量的公开课,然后在这些公开课中评比优质课,以督促每位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四是开展编拟试卷和举办质量分析活动,即在合适的时间内规定教师编拟一份科学的试卷,在学生考后进行系统地状况分析五是开展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活动,即规定每位教师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变化“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落后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六是开展综合读书活动,即规定每位教师运用业余时间综合性地读多种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等,以此增进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提高2)构建多元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即可使用校内资源,也可运用校外资源,做到互为交流,共同发展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可以“走出去”,通过调研形式,丰富实践经验,从她人手中积累大量新鲜的感性材料,并把这些感性材料与自己的教育实践互为渗入,有机结合,以丰富校本培训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请进来”,把教育名家、专家和优秀的教师请到学校授课用她们丰富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有效地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杂症”,用新思路、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经验去影响我们的教师。
第三,加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读书、上网、科研等方式构建自我发展的平台校本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还规定学校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制定培训规划目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凸现培训的独特个性5、创新管理模式,鼓励教师成长学校要构建鼓励机制,采用灵活有效的鼓励方式措施,尽量满足教师合适合理的需要,持续激发教师积极工作动机,驱动引导教师个体自我发展,增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一是思想鼓励促成长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其他工作的保证,有管理格言说:“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因此思想工作是一种鼓励二是考核评价鼓励促成长学校要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内容涉及教师的德、识、能、绩、勤,坚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内容考核相结合使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工作规范化,领导有章可依,教师有章可行,也为教师进行自我诊断性评价以及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常常性评价提供根据,从而成为一种鼓励力量三是目的鼓励促成长学校设立或拟定合适的目的,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一方面要制定好本校目的规划,然后分解目的到部门、到教师个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每个教师中形成“达标在心中,争创靠行动”的氛围。
从而极大地鼓励教师实现与学校发展目的一致的个人目的四是事业鼓励促成长事业心强的人,都是把社会对本职业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把自己的精力融化在事业中,从而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自我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是期求获得平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毕感,专业成果感和摸索新生事物发明感学校可以采用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增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是鼓励教研组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做到每组有课题,鼓励教师研究出成果;二是鼓励教师在三个“上” (功夫化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效果在学生身上)方面下功夫;三是在鼓励培养青年教师上用好五个字:即“带”(老带新)、“竞”(开展多种竞赛)、“压”(压担子)、“树”(树立楷模)、“推”(推上领导岗位)五是楷模鼓励促成长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楷模鼓励最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为作楷模6、开展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分析出来“困”与“局限性”的具体状况和成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一是要鼓励教师从平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努力摸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是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基本途径。
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伙,营造出一种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协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农村小学教师只要勤学不厌,勤思不怠,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制度的建设以制度来促使平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进而增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构建"自修-反思"培训模式,通过"提出筹划—自学研修—实践体验—专家指引—反思总结—成果展示"等几种基本环节的工作,使教师素质得到提高五是实行课题带动方略,故意识地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参与课题的研究,树立"科研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科研"的理念,通过科研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增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