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清末废除科举制对知识群体的影响.docx
3页略论清末废除科举制对知识群体的影响(2003级教师教育方向研究生康鹏伟)[摘 要]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废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废除对中 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影响,使其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 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其内部的分化,大量知 识分子投向了革命,科举制的废除也使知识分子在心理上、观念 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键词] 科举制 知识分子群体 废除中国以八国联军的隆隆炮声开始了自己的 20 世纪,天津、北 京相继陷落,清政府仓皇西逃侵略者的炮火再一次强烈震撼了 中国朝野上下,在严酷的时局逼迫下,1901 年清政府发布“预约 变法”的上谕,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同年 8 月光绪帝上谕“一 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1903 年 3 月,袁世凯、张之洞上 书疾呼废科举,要求确定废科举的最后期限、具体步骤和时间表, 并提出按科递减的方案按照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科 举将于 10 年后停止但时代对新学人才的需求以使部分官僚感到 时不我待,1905 年袁世凯、张之洞等联衔奏准,从次年起废除科 举,通令兴办新式学堂,并成立学部,督办全国教育。
实行了一 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完全废除了,它对中国的知识群体有 着重大影响一、知识群体数量增加科举制的废除,新教育系统的设立, 消除了新学校创办过程中的最大阻力,各省纷纷兴办新学,学生 人数增加到 1910 年全国学堂 4 万多所,全国学生人数为 130 余万人出国留学生,尤其是留日学生也大量增加,到 1906年, 全国估计达一万二、三千人,达到高峰少数学生更远赴欧美国 家,留学成为知识阶层中最时髦的事二、知识群体加速分化科举废除不仅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 增加,也促使知识群体的分化瓦解加速在科举制度下,读书士 子的唯一出路是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阶梯进入统治层,当学校 代替了科举之后,他们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私 塾书院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儒家经典而新式学堂,除 了保留部分清代教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知识据统计,在清末的普通学堂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 识约占 3/4,从而大大改变了私塾书院知识单调而狭窄的状况 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逐渐成为他们所学的主要科目于是知 识分子面前不仅仅是一条仕途,而是有着多种职业可供选择,他 们进入了各个社会职业阶层,分别组成不同的集团和派别,于是 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的联系必然减弱了,他们不再一身兼有文化 及政治双重身份。
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 形态也因此开始解体以前由科举造成的那种巨大的凝聚力消散 了,代之以不可遏制的社会离心力三、大量知识分子转向革命科举的废除,使一些分离的知 识分子陷入困境,他们无法承受进入新式学堂和渡洋留学所需的 各项费用恰在 1907 年前后,清政府各省扩充新军,不少因科举 而失去前程的青年士生纷纷投入新军,寻觅生计,还有的考入不 需要出学资的新军陆军学校,新军中的知识分子成分大量增加 一向重视招收有文化青年的湖北新军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新军中 的革命思想广为流传,资产阶级革命力量迅速扩大,封建统治支 柱的军队变成了革命的基本力量,成为武昌辛亥首义的主力,这 实在是清政府废科举时所没有料到的四、知识群体心理发生变化科举制的废除又直接带来了社 会心理,思想方式,禁止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科举考试一直以儒 家经典为范本造成了因袭守旧的思想方式,人们完全放弃了自我 意识,仅凭当前的人们的信条传统的标准去思考去行动,又因为 知识分子只有中举才能生存,官位是他们企求的唯一目标所以 知识分子对封建政权存在一种极强烈的依赖感和仰向性,他们以 官的标准为标准,以官的利益为利益,造成了对权力的盲目崇拜 的社会心理,而科举制的废除,使人们读书的方法和范围都有改 变,知识分子逐渐由空虚走向务实,从书房走向社会,开始学习 切实有用的知识,开始用新的价值尺度去重新评价和衡量一切传 统观念。
1905 年后各种社会思潮得以在中国泛滥一时,与废除科 举后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桎梏,扩大了知识分子的视野有一定关系 的总之,科举的废除,不仅使知识群体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 且他们的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了社会离心力,而且使一部分 人走向了革命[参考文献]:[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