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医学专题—温病常用诊法-舌诊.ppt

123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84459633
  • 上传时间:2024-08-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21MB
  • / 1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第四章 温病温病(wēn bìnɡ)常用诊法常用诊法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温病温病(wēn bìnɡ)学教研室学教研室请单击播放(bō fànɡ)按ESC键退出第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第一节第一节 辨舌验齿辨舌验齿第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一一 辨舌辨舌辨舌质辨舌苔(shétāi)第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舌的状态对于温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舌的状态对于温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yìyì)(yìyì),特别是,特别是温病的病理变化迅速,温病过程中的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温病的病理变化迅速,温病过程中的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来具体地说,辨舌的临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来具体地说,辨舌的临床意义床意义(yìyì)(yìyì)有以下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 ((1 1)区分病邪类型;)区分病邪类型;        ((2 2)分析病机证候;)分析病机证候;        ((3 3)判断病情传变;)判断病情传变;        ((4 4)指导立法用药。

      指导立法用药第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辨舌苔、辨舌苔(shétāi)    ((1)白苔)白苔  白苔有厚、薄之分  白苔有厚、薄之分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 正常正常(zhèngcháng)之白苔之白苔 第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主病:为外感温邪初主病: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袭人体(réntǐ),客于卫分,客于卫分 的征象的征象注意:与风寒表证相注意:与风寒表证相 鉴别鉴别第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未解,  比苔薄白欠润者更为干燥,而舌边尖呈红色系表邪未解,肺津已伤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肺津已伤为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zhēngxiàng)(zhēngxiàng)  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较重  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侵袭肺卫者。

      第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苔白厚而粘腻苔白厚而粘腻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xián mò)(xián mò),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泽,,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第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苔白厚而干燥苔白厚而干燥(gānzào)(gānzào)::    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zhēngxiàng)(zhēngxiàng)亦主胃燥气伤、亦主胃燥气伤、气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不能气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第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苔白腻而舌质红绛: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  一般属气分病变,为湿遏热伏之征象,是由湿热湿热(shī rè)(shī rè)病邪病邪在气分在气分,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

      此外,,湿邪阻遏而致热邪内伏不能外达所致此外,热邪热邪已入营分而已入营分而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同时在临又兼有湿邪未化者也可见到此种舌象,同时在临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进行鉴别床上会有营分证的其他表现,应结合全身表现进行鉴别第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白苔滑腻白苔滑腻(huánì)(huánì)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    为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特有(tè yǒu)(tè yǒu)舌象舌象,,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疫病其舌上苔如白多见于湿热性质的温疫病其舌上苔如白粉堆积,满布无隙,滑润粘腻,刮之不尽,粉堆积,满布无隙,滑润粘腻,刮之不尽,舌质则呈紫绛色舌质则呈紫绛色 第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白苔如碱状:白苔如碱状:     为温病兼为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之征象之征象(zhēngxiàng)(zhēngxiàng)其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其舌上苔垢白厚粗浊而板滞,状如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石碱,多见于湿热性温病第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白砂苔:白砂苔:    又又名名水水晶晶苔苔,,其其舌舌苔苔白白而而干干硬硬如如砂砂皮皮,,扪扪之之糙糙涩涩。

      系系邪邪热热迅迅速速化化燥燥入入胃胃,,苔苔未未及及(wèi (wèi jí)jí)转转黄黄而而津津液液被被灼灼的的征征象象,,属属里里热热实实结结之之证第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白霉苔:白霉苔:    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或生糜点,表现为满舌生白衣,或蔓延到颊颚等处,有如霉状,或生糜点,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或如饭粒样附着,或如豆腐渣样,刮之易去  为秽浊之气内郁而  为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常见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常见于温病患者于温病患者(huànzhě)(huànzhě)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素、皮质久治不愈,胃气大伤,或滥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述表现,而非出现在温病中,多属鹅激素者但在小儿见有类似上述表现,而非出现在温病中,多属鹅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口疮,不与白霉苔同例 第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白苔主表、主湿:白而薄者主表,白而厚者主湿;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者主湿;白而润者主津未伤,白而燥者主津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已伤;白而厚浊粘腻者主湿痰秽浊,白而干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

      硬粗糙者主里热实结  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  在温病过程中见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较轻,预后也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轻,预后也较好但白苔中的白砂苔、白霉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还要结合舌质苔却为危重证的表现此外,还要结合舌质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状况,如苔白如积粉又见紫绛舌质者,主瘟疫凶险之证对这些特殊的白苔表现,在诊疫凶险之证对这些特殊的白苔表现,在诊断病情和判断断病情和判断(pànduàn)(pànduàn)预后时应予注意预后时应予注意第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 2)黄苔:)黄苔:    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在临床上,黄苔也有厚、薄、润、燥之分,同时分,同时(tóngshí)(tóngshí)还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还应观察是否兼有白苔,并与舌质情况相结合与舌质情况相结合    第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薄黄苔:薄黄苔:    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苔薄黄而不燥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热不盛而津伤不著;如苔薄黄而干燥(gānzào)(gānzào),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第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黄白黄白(huánɡ bái)(huánɡ bái)相间苔:相间苔:  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  指黄苔微带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未转黄色  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  其中有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所致(suǒ zhì)(suǒ zhì),其苔,其苔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为湿甚一般较薄而干燥;也有黄白相兼而较厚腻之苔,其白色为湿甚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之象,黄白相兼是湿热开始化热所致(suǒ zhì)(suǒ zhì),属邪在气分而非,属邪在气分而非表邪未除的表现表邪未除的表现 第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苔老黄燥裂苔老黄燥裂(zào liè)(zào liè)::  指苔色深黄,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纹  指苔色深黄,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纹  多为阳明  多为阳明(yánɡ mínɡ)(yánɡ mínɡ)腑实证之征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腑实证之征象,并可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等症状 第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黄腻苔或黄浊苔:黄腻苔或黄浊苔:    主湿热内蕴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主湿热内蕴。

      湿热或暑湿病邪流连(liúlián)(liúlián)气分多见此种舌苔气分多见此种舌苔 第二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黄苔的诊断意义:黄苔主里、实、黄苔的诊断意义:黄苔主里、实、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热证,为邪在气分的主要舌苔(shétāi)表现薄者薄者邪势尚轻浅;邪势尚轻浅;厚者厚者则邪势较为深重;则邪势较为深重;润者润者津伤不甚,津伤不甚,干燥干燥者为津已伤,者为津已伤,浊腻浊腻者者则主湿;则主湿;老黄燥裂老黄燥裂主里有燥实主里有燥实    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灰苔:灰苔: 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灰而燥者,多从黄燥苔转化而来,主实热之证,属热盛阴伤;热之证,属热盛阴伤; 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 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灰苔有以下(yǐxià)(yǐxià)几种:几种: 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灰燥苔:灰燥苔:    多多伴伴有有舌舌苔苔(shétāi)(shétāi)焦焦燥燥起起刺刺,,为为阳阳明明腑腑实实而而阴阴液液大大伤伤之征象。

      之征象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灰腻苔:灰腻苔:温病兼夹痰湿内阻温病兼夹痰湿内阻(nèi zǔ)(nèi zǔ)的征的征象象    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灰滑苔:灰滑苔:    为温病后期为温病后期(hòuqī)(hòuqī)阳虚有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阳虚有寒之征象,多伴有舌质淡、肢冷、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肢冷、脉细或吐泻等症湿温病因湿胜热微,衍为寒湿者亦可见此种舌苔寒湿者亦可见此种舌苔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灰苔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有寒、热、虚、实及痰湿等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虚、实及痰湿等区别,临床须根据苔的润燥及全身证候加以辨别润燥及全身证候加以辨别(biànbié)(biànbié)::      苔灰而燥者主热盛而津伤;苔灰而燥者主热盛而津伤;      灰而润滑者主痰湿或虚寒灰而润滑者主痰湿或虚寒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 4)黑苔:)黑苔:  黄苔或灰苔黄苔或灰苔发展发展(fāzhǎn)(fāzhǎn)而来,其常见的黑而来,其常见的黑苔有以下几种:苔有以下几种: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    其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其苔黑而干,中心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津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hàojié)(hàojié)之征象此舌象多由黄燥此舌象多由黄燥苔或灰燥苔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苔或灰燥苔发展转化而来,可见于热结肠腑,下不及时,应下失下而致阴液耗竭的危重病证应下失下而致阴液耗竭的危重病证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黑苔干燥或焦枯:黑苔干燥或焦枯:    其其苔苔黑黑干干燥燥无无津津,,但但较较薄薄而而无无芒芒刺刺,,舌舌体体色色绛绛而而枯枯萎萎不不鲜鲜为为温温病病(wēn (wēn bìnɡ)bìnɡ)后后期期邪邪热热深深入入下下焦焦而而肾肾阴阴耗耗竭竭的的征征象象如如见见苔苔黑黑干干燥燥而而舌舌质质红红,,兼兼有有心心中中烦烦不不得得卧卧,,为真阴欲竭而壮火复炽所致,即所谓为真阴欲竭而壮火复炽所致,即所谓“津枯火炽津枯火炽”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遍舌黑润:遍舌黑润:    其其舌舌遍遍体体(biàn (biàn tǐ)tǐ)黑黑润润而而无无明明显显苔苔垢垢,,为为温温病病兼兼夹夹痰痰湿湿征征象象。

      每每见见于于胸胸膈膈素素有有伏伏痰痰而而复复感感温温邪邪者者,,多多伴伴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症象有发热、胸闷、渴喜热饮等症状而无其他险恶症象 第三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湿温病湿随热化深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dàliàng)(dàliàng)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下血,气随血脱时每见此种舌象虽属虚脱之虽属虚脱之证,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证,但由于病变发展迅速,苔未及转化而色仍黑,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但又因气随血脱而舌质变为淡白无华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黑苔的临床意义:黑苔的临床意义: 一是病情一是病情(bìngqíng)(bìngqíng)危重的标志危重的标志 二润燥分性质:黑而润,主湿二润燥分性质:黑而润,主湿胜阳微;黑而燥,主热胜津伤胜阳微;黑而燥,主热胜津伤 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 2、辨舌质、辨舌质舌质与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舌质与心和营血的关系非常密切辨辨别别热热入入营营血血的的各各种种病病候候,,特特别别能能反反映映出出邪邪热热的的盛盛衰衰(shènɡ (shènɡ shuāi)shuāi)和和脏脏腑腑、、营营血血、、津津液液的的盈亏。

      盈亏 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 1)红舌:)红舌:    多多为为邪邪渐渐入入营营分分的的标标志志此此处处所所说说的的红红舌舌是是指指比比正正常常人人红红舌舌色色稍稍深深之之舌舌,,全全舌舌发发红红而而每每无无苔苔垢垢,,多多为为邪邪热热较较甚甚,,或或渐渐入入营营分分的的标标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主要的红舌有以下温病主要的红舌有以下(yǐxià)(yǐxià)几种:几种: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舌舌尖尖红红赤赤起起刺:刺:    为为心心火火上上炎炎之之征征象象(zhēngxiàng)(zhēngxiàng)温温病病中中多多见见于于邪邪热热初初入入营营分分而而出出现现红红绛绛舌舌之早期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  为心营热毒炽盛  为心营热毒炽盛(chìshèng)(chìshèng)之征象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多多由由邪邪热热初初退退 而而 津津 液液(jīnyè)(jīnyè)未未复复而而致致,,且且多多见见于于肺肺胃胃阴阴伤者舌舌质质光光红红柔柔嫩嫩,,望望之之似似乎乎(sì hū)潮潮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润,手扪之却干燥无津: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舌色淡红而干,其色不荣: 多多见见于于温温病病后后期期(hòuqī)(hòuqī)邪邪热热已已退退而而气气血血阴阴液液亏虚的病证亏虚的病证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红舌的诊断红舌的诊断(zhěnduàn)(zhěnduàn)意义意义一、红舌主热,多为热入营血一、红舌主热,多为热入营血二、有虚实之别:虚者阴血虚,实者邪热实二、有虚实之别:虚者阴血虚,实者邪热实 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如其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色光红柔嫩,则为阴液亏虚之象,其证属虚如色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淡红而不荣,则标志气阴不足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绛舌绛舌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 绛指深红色,多由红舌发展而来,绛舌与红舌所候病变候病变(bìngbiàn)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变(bìngbiàn)更深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下几种:临床所见绛舌主要有如下几种:第四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纯绛鲜泽纯绛鲜泽: :    多多为热入心包为热入心包(xīnbāo)(xīnbāo)之征象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绛而干燥绛而干燥(gānzào)(gānzào): :为火邪劫营,为火邪劫营,营阴受损营阴受损 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绛而兼有黄白绛而兼有黄白(huánɡ bái)(huánɡ bái)苔苔: :    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为邪热初传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绛舌上罩粘腻苔垢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    为热在营血而中为热在营血而中挟痰湿秽浊挟痰湿秽浊(huì zhuó)(huì zhuó)之气,之气,每易蒙蔽心包而出现每易蒙蔽心包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神志异常的症状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绛舌光亮如镜(镜面绛舌光亮如镜(镜面(jìnɡ miàn)(jìnɡ miàn)舌)舌): :    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舌质光亮如镜,舌面干燥无津,为胃阴衰亡的表现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    为肾阴枯涸为肾阴枯涸(kū hé)(kū hé)的征象,病情多危重。

      的征象,病情多危重     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绛舌所反映的病候:绛舌所反映的病候:一、病情深重一、病情深重二、有虚实之分:二、有虚实之分: 绛而鲜泽,均为实证,心营热盛;绛而鲜泽,均为实证,心营热盛; 光亮如镜或晦暗:多虚证,反映阴液耗伤光亮如镜或晦暗:多虚证,反映阴液耗伤三、结合三、结合(jiéhé)(jiéhé)舌苔:兼有黄苔者为邪热入营而气舌苔:兼有黄苔者为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罩有粘腻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分之邪未尽;罩有粘腻苔垢者,则为热在营血而兼痰湿秽浊之气兼痰湿秽浊之气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紫舌)紫舌 舌舌紫紫较较舌舌绛绛其其色色更更深深且暗 焦焦紫紫起起刺刺( (杨杨梅梅舌舌):):舌舌体体紫紫红红而而有有点点(yǒudiǎn)(yǒudiǎn)状状颗颗粒粒突突起起于于舌舌面面,,状状如如杨杨梅梅,,为为血血分分热热毒毒极极盛盛之之征征象象常常为为热热盛盛动动血血或或动动风风的的先先兆 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紫紫晦晦而而干干( (猪猪肝肝舌舌):):其其色色如如猪猪肝肝,,为为肝肝肾肾阴阴竭竭之之危危重重(wēi (wēi zhòng)zhòng)证证候候的的反反映映,,示预后不良。

      示预后不良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紫紫而而瘀瘀暗暗,,扪扪之之潮潮湿湿: :为为内内有有瘀瘀血血(yū (yū xuè)xuè)的的征征象象,,临临床床多多有有胸胸胁胁或或腹腹部部刺刺痛痛等等症症状状,,常常见见于于患患温温病病而而兼兼挟挟宿宿伤伤瘀瘀血血(yū (yū xuè)xuè)的的病人 第五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紫舌所反映的病候紫舌所反映的病候一、热毒炽盛,病情危重一、热毒炽盛,病情危重二二、、有有虚虚、、实实之之别别,,焦焦紫紫起起刺刺为为热热毒毒极极盛盛,,紫紫而而瘀瘀暗暗为为兼兼瘀瘀血血(yū (yū xuè)xuè),,属属实实证证紫紫晦晦干干枯枯为肝肾阴竭,属虚证为肝肾阴竭,属虚证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5、温病舌诊的运用、温病舌诊的运用((1)舌苔舌质互参:)舌苔舌质互参:在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在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变化是统一的,可以互补,但也有二者的表现变化是统一的,可以互补,但也有二者的表现所反映的情况不一致,所反映的情况不一致, ((2)注意动态变化:)注意动态变化:有助于把握有助于把握(bǎwò)病势的发病势的发展和邪正的进退。

      展和邪正的进退 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二 验齿(略)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第二节第二节 辨斑疹辨斑疹(bān zhěn)白白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观察其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感邪轻重(qīngzhòng)、病变浅深、气血津液、病变浅深、气血津液盛衰、病势进退、预后顺逆等,对于盛衰、病势进退、预后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斑疹、斑疹(bān zhěn)的形态的形态 斑:斑: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pí fū),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手 之质,压之色不退者之质,压之色不退者 疹疹: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压之色退者手,压之色退者 丹痧丹痧:如肌肤潮红,上面密布痧点,高出于皮肤,抚之碍:如肌肤潮红,上面密布痧点,高出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疹点间皮肤亦红者手,压之退色,疹点间皮肤亦红者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水痘水痘(shuǐ dòu)疹疹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斑斑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斑疹、斑疹(bān zhěn)的分布的分布 各种不同(bù tónɡ)的温病,斑疹分布的情况不同(bù tónɡ)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斑疹、斑疹(bān zhěn)的成因的成因   斑出阳明,疹出太阴斑出阳明,疹出太阴 皆系热邪深入皆系热邪深入(shēnrù)营血 在病位上有在病位上有肺胃肺胃之异,在病变上有之异,在病变上有浅深浅深不同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斑疹、斑疹(bān zhěn)透发前的征兆透发前的征兆  斑疹欲透未透之际,往往有灼热  斑疹欲透未透之际,往往有灼热(zhuórè)、烦、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等症如兼见闷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等症如兼见闷瞀、耳聋、手足发冷、脉伏等症,则为瞀、耳聋、手足发冷、脉伏等症,则为发斑发斑之之征;如兼见面目红赤、胸闷、咳嗽等症,则为征;如兼见面目红赤、胸闷、咳嗽等症,则为出疹出疹先兆第六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5、斑疹、斑疹(bān zhěn)辨察要点:辨察要点:    斑疹一旦发生,既标志邪热波及或深入营血,也斑疹一旦发生,既标志邪热波及或深入营血,也是是邪气外露邪气外露之象,故观察其之象,故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色泽、形态、分布以及以及发出发出时的脉症时的脉症等,可以判断等,可以判断(pànduàn)病情轻重,邪正消长、预病情轻重,邪正消长、预后好坏,从而为确定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后好坏,从而为确定治疗方法提供依据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观察)观察(guānchá)色泽: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红轻,紫重,黑危” 红活荣润红活荣润(rónɡ rùn)为顺为顺——宜荣不宜滞宜荣不宜滞 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审视)审视(shěnshì)形态形态—宜松不宜宜松不宜紧紧    顺证:斑疹顺证:斑疹松浮松浮色鲜,如洒于皮面色鲜,如洒于皮面(pí miàn)者,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  逆证:斑疹  逆证:斑疹紧束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透针,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出之象,主预后不良出之象,主预后不良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注意疏密)注意疏密(shū mì)—宜见不宜多宜见不宜多见见    斑疹斑疹(bān zhěn)分布的稀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分布的稀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分布斑疹分布稀疏均匀稀疏均匀,,为热毒轻浅,预后良好;为热毒轻浅,预后良好;分布分布稠密融合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成片,为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温病过程中,斑疹稠密而突然转为稀疏,甚至隐没者,温病过程中,斑疹稠密而突然转为稀疏,甚至隐没者,多属正不敌邪、邪气内陷之危象多属正不敌邪、邪气内陷之危象 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结合)结合(jiéhé)脉证:脉证:   斑疹透发后:热势下降,神情斑疹透发后:热势下降,神情(shénqíng)清爽,清爽,为邪热外达,外解里和之象;为邪热外达,外解里和之象;  斑疹透发后: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  斑疹透发后: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昏愦,肢厥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恶证象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5)注意动态变化:)注意动态变化: 色泽:由浅加深,热毒深重色泽:由浅加深,热毒深重 形态:由松浮转紧束,热毒渐深形态:由松浮转紧束,热毒渐深 分布分布(fēnbù):由稀疏变稠密,热毒转甚由稀疏变稠密,热毒转甚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顺证:红活荣润,松洒浮现,稀疏均匀顺证:红活荣润,松洒浮现,稀疏均匀(jūnyún),, 发出后热退神清脉缓。

      发出后热退神清脉缓逆证:紫黑晦滞,紧束有根,稠密拼搭,逆证:紫黑晦滞,紧束有根,稠密拼搭, 发出后身热神昏脉躁发出后身热神昏脉躁斑疹斑疹(bān zhěn)小结小结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斑疹斑疹(bān zhěn)治疗原则治疗原则  治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治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 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挟斑带疹,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挟斑带疹,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斑疹治疗斑疹治疗(zhìliáo)禁禁忌忌Ø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hán liánɡ);;Ø不可妄用升提不可妄用升提Ø不可妄用滋补不可妄用滋补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附:阴斑附:阴斑  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  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微见数点,兼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微见数点,兼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足冷,下利清谷,脉不洪数等症温病过用足冷,下利清谷,脉不洪数等症温病过用寒凉,或误用吐下,使中气亏乏,阴寒下伏,寒凉,或误用吐下,使中气亏乏,阴寒下伏,致无根失守之火载血上行致无根失守之火载血上行(shàngxíng),溢于肌肤,,溢于肌肤,遂成阴斑。

      治宜桂附之类引火归原,误服寒遂成阴斑治宜桂附之类引火归原,误服寒凉则立见危殆阴斑与温病实火发斑迥然不凉则立见危殆阴斑与温病实火发斑迥然不同,宜仔细鉴别同,宜仔细鉴别第七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第三节第三节 辨常见辨常见(chánɡ jiàn)症状症状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一一 发热发热(fā rè) 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温病的发热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的反应(fǎnyìng),为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为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发热的鉴别发热的鉴别(jiànbié) 与内伤发热鉴别与内伤发热鉴别 与伤寒发热鉴别与伤寒发热鉴别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 1、发热恶寒:、发热恶寒:指发热时伴有恶寒指发热时伴有恶寒        诊断意义:温病初起诊断意义:温病初起        风热之邪初犯卫气风热之邪初犯卫气(wèi qì):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湿热之邪初犯卫气:温病初起,见发热恶寒而少湿热之邪初犯卫气:温病初起,见发热恶寒而少汗,头身沉重,肢倦胸闷,苔白腻,脉濡缓者,为汗,头身沉重,肢倦胸闷,苔白腻,脉濡缓者,为湿遏卫阳。

      湿遏卫阳 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 2、、寒寒热热往往来来::指指恶恶寒寒(wù (wù hán)hán)与与发发热热交交替替出出现现,,定定时时或或不不定定时发作 诊断意义:多见于湿温病诊断意义:多见于湿温病3 3、壮热、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 诊断意义:邪热盛于阳明气分诊断意义:邪热盛于阳明气分 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 4、日晡潮热、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申、酉时,相当于午后(wǔhòu)(wǔhòu)3~5时 诊断意义:热结阳明肠腑的标志诊断意义:热结阳明肠腑的标志 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5 5、、身身热热不不扬扬::指指身身热热稽稽留留而而热热象象不不显显,,即即自自觉觉热热势势不不盛盛,,初初扪扪体体表表(tǐ (tǐ biǎo)biǎo)不不觉觉很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诊诊断断意意义义::湿湿热热病病蕴蕴阻阻卫卫气气,,湿湿重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

      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6 6、、发发热热夜夜甚甚::指指发发热热入入夜夜更更甚甚,,为为热热灼灼营营阴之征象阴之征象7 7、夜热早凉、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留于阴分之征象8 8、低热:、低热:热势低微,手足热势低微,手足(shǒuzú)(shǒuzú)心热甚于手心热甚于手足足(shǒuzú)(shǒuzú)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二)口渴(二)口渴(kǒu kě)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原因较多,但不外津液不足和津液不布原因较多,但不外津液不足和津液不布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机,所以温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机,所以温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致,但也有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致,但也有因各种原因导致因各种原因导致(dǎozhì)的津液输布失常而引的津液输布失常而引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口微渴:、口微渴:邪在卫分,热未炽盛、津伤未甚,所以邪在卫分,热未炽盛、津伤未甚,所以                口渴口渴(kǒu kě)不甚,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阶段不甚,多见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阶段 2、口渴欲饮:、口渴欲饮:指口渴明显而多饮水多为热盛伤津指口渴明显而多饮水多为热盛伤津 的表现在里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特别在里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特别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而喜凉饮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而喜凉饮如在湿热性温病如在湿热性温病(wēn bìnɡ)中见口虽渴而欲饮热水,则为湿浊中见口虽渴而欲饮热水,则为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之象,不可与热盛津伤证相混痰饮中阻,津不上承之象,不可与热盛津伤证相混但如湿热性温病中见口渴而欲冷饮,兼见苔黄燥者,则应但如湿热性温病中见口渴而欲冷饮,兼见苔黄燥者,则应考虑湿已化燥,形成热重于湿之证考虑湿已化燥,形成热重于湿之证 第八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口渴、口渴(kǒu kě)不欲饮不欲饮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

      但在温病夹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但在温病夹痰饮时,亦可见口渴痰饮时,亦可见口渴(kǒu kě)而不欲饮,或渴喜热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另外,当邪热进入营分时,往往表现为口饮另外,当邪热进入营分时,往往表现为口干而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与湿干而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与湿郁不化的病证不同郁不化的病证不同 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口苦、口苦(kǒu kǔ)而渴而渴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盛之证,同时盛之证,同时(tóngshí)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弦数等症状弦数等症状 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三)口味(三)口味(kǒuwèi)异常异常温温病病中中出出现现口口味味的的异异常常,,多多与与湿湿热热或或火火热热(huǒrè)之邪的轻重、津液的耗伤有关之邪的轻重、津液的耗伤有关1、、口口淡淡乏乏味味::多多见见于于湿湿热热性性温温病病的的初初起起,,为为湿湿邪邪中中阻阻之之象象,,多多伴伴苔苔白白腻腻,,胸胸脘脘痞痞满满也也可可见见于于温温病病后后期期胃胃中中津津液液受受伤伤者者,,如如俞俞根初说:根初说:“口淡乏味者,胃伤津液。

      口淡乏味者,胃伤津液2、、口口腻腻无无味味::为为湿湿邪邪困困脾脾,,湿湿邪邪偏偏盛盛,,多多见见于于湿湿热热性性温温病病中中,,可可伴伴口口中中泛泛吐吐粘粘腻腻涎沫,不思食涎沫,不思食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口口甜甜::口口中中发发甜甜,,吐吐出出浊浊厚厚涎涎沫沫,,为为脾脾瘅瘅病病系系脾脾虚虚不不运运,,水水谷谷停停聚聚,,与与湿湿热热相相搏搏的的一一种种病病变变因因水水谷谷之之气与湿热之邪盈满上泛,故口甜气与湿热之邪盈满上泛,故口甜4、、口口苦苦::指指口口中中有有明明显显的的苦苦味味,,多多为为热热郁郁胆胆腑腑,,热热毒毒内内蒸蒸,,胆胆火火上上扰扰所所致致,,见见于于邪邪郁郁内内发发,,里里热热炽炽盛盛(chìshèng)之之证证温温病病中中邪邪热热化化火火也也每每见见口口苦苦,,并并可可伴伴有心烦、尿黄赤、舌红苔黄等表现有心烦、尿黄赤、舌红苔黄等表现5、、口口臭臭::口口中中秽秽气气喷喷人人每每为为胃胃热热盛盛,,多多见见于于温温病病邪邪热热亢亢盛盛于于阳阳明明而而化化火火者者,,余余师师愚愚说说::“口口中中臭臭气气,,令令人难近,使非毒火熏蒸于内,何以口秽喷人乃耶。

      人难近,使非毒火熏蒸于内,何以口秽喷人乃耶 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四)汗出异常(四)汗出异常(yìcháng)(yìcháng) 汗汗液液为为水水谷谷精精微微所所化化生生正正常常人人在在天天气气温温暖暖时时,,气气血血趋趋向向体体表表,,腠腠理理疏疏泄泄,,故故常常有有汗汗,,而而当当天天气气寒寒冷冷时时,,阳阳气气内内藏藏,,气气血血趋趋于于里里,,故故少少汗汗或或无无汗汗在在正正常常情情况况下下,,汗汗出出具具有有润润泽泽肌肌肤肤、、调调和和营营卫卫,,发发散散多多余余(duōyú)(duōyú)阳阳热热而而调调节节体体温温,,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在温病过程中,由于(yóuyú)感受外邪而致感受外邪而致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现汗出之异常现汗出之异常——包括当有汗而无汗和不包括当有汗而无汗和不当汗而出汗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当汗而出汗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出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深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深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塞也”。

      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无汗、无汗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苔薄白等症状,为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邪在卫分,邪郁肌表,闭塞腠理闭塞腠理所致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fánzào),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邪在营血,劫烁营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劫烁营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时有汗出、时有汗出 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一般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一般(yībān)表现为汗出热减,继表现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为湿热郁蒸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之证而复热,为湿热郁蒸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之证 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中风中风也可见时有汗出,但中风兼有也可见时有汗出,但中风兼有恶风、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而湿热郁蒸则恶风、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而湿热郁蒸则有湿热蕴郁中焦的气分见证,两者的表现和病机各不相同有湿热蕴郁中焦的气分见证,两者的表现和病机各不相同正如吴鞠通所说正如吴鞠通所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

      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热继而热” 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大汗、大汗指全身大量汗出温病过程中每可见大汗,如伴指全身大量汗出温病过程中每可见大汗,如伴有壮热,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有壮热,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阳明气分热炽,蒸腾阳明气分热炽,蒸腾内外,迫津外泄内外,迫津外泄所致;上述证候如兼见背微恶寒,脉洪所致;上述证候如兼见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等症状,为大而芤等症状,为热盛阳明而兼有气阴不足热盛阳明而兼有气阴不足如表现为如表现为骤然大汗,淋漓不止,并见气短骤然大汗,淋漓不止,并见气短(qìduǎn)神疲,甚则喘喝神疲,甚则喘喝欲脱,唇干齿燥,舌红无津,脉散大等症状,为欲脱,唇干齿燥,舌红无津,脉散大等症状,为津气津气外脱的亡阴外脱的亡阴征象如表现为冷汗淋漓不止,并见肤冷肢征象如表现为冷汗淋漓不止,并见肤冷肢厥,面色苍白或青惨,神气衰竭,语声低微,舌淡无华,厥,面色苍白或青惨,神气衰竭,语声低微,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状,为脉微欲绝等症状,为气脱亡阳气脱亡阳征象 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战汗、战汗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

      为邪气留连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wài chū)之征象在战汗欲作时,常可见四肢厥冷、之征象在战汗欲作时,常可见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兆爪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兆 第九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正能胜邪,病情正能胜邪,病情向愈向愈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bù tuì),烦躁不安,,烦躁不安,为为病邪未衰病邪未衰;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肢体厥;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此为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此为正不胜邪,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之象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发托邪中气亏虚,不能升发托邪所致,预后甚差,正所致,预后甚差,正如吴又可说如吴又可说:“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陷,不能升发也”。

      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五)呕恶(五)呕恶 1、、恶恶心心呕呕吐吐::发发生生于于温温病病的的初初起起,,多多属属温温邪邪侵侵袭袭于于表表而而影影响响胃胃气气和和降降,,一一般般呕呕恶恶程程度度较较轻轻如如发发生生于于湿湿热热性性温温病病中中,,多多由由湿湿热热之之邪邪干干于于中中焦焦,,导导致致胃胃气气上上逆逆所所致致,,一一般般泛泛恶恶较较明明显显,,有有的的还还会会有明显的呕吐有明显的呕吐 2、、呕呕吐吐酸酸腐腐::指指呕呕吐吐物物有有明明显显的的酸酸腐腐锼锼味味,,多属伤食停滞之象,可见于温病兼食滞者多属伤食停滞之象,可见于温病兼食滞者 3、、呕呕吐吐如如喷喷::指指呕呕吐吐频频繁繁而而呈呈喷喷射射状状,,且且发发生生急急骤骤(jízhòu),,恶恶心心不不明明显显,,多多为为肝肝经经火火盛盛引引动动肝肝风犯于胃所致风犯于胃所致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干干呕呕气气逆逆::指指干干呕呕而而不不吐吐,,仅仅表表现现为为气气逆逆作哕 如如见见于于病病之之早早期期,,发发生生于于夏夏秋秋者者,,猝猝然然腹腹中中绞绞痛痛,,欲欲吐吐不不得得吐吐,,欲欲泻泻不不得得泻泻,,烦烦躁躁闷闷乱乱,,甚甚则则面面色色青青惨惨,,四四肢肢厥厥冷冷,,头头汗汗淋淋漓漓(lín lí),,脉脉象象沉沉伏伏等等,,属干霍乱之危证。

      属干霍乱之危证 如如频频频频干干呕呕,,气气逆逆作作哕哕见见于于湿湿热热性性温温病病过过程程中中,,为胃阴受劫,胆火上逆为胃阴受劫,胆火上逆 如如见见于于温温病病后后期期,,伴伴见见口口干干、、舌舌光光红红者者,,属属胃胃阴大伤而胃气上逆之象;阴大伤而胃气上逆之象; 5、、呕呕吐吐清清水水、、痰痰涎涎::指指呕呕吐吐物物为为酸酸苦苦清清水水或或清清稀稀痰痰涎涎,,多多属属湿湿热热内内留留,,胆胆胃胃失失和和,,饮饮停停气气逆逆之之象象,,每见于湿温、伏暑等湿热性温病中每见于湿温、伏暑等湿热性温病中 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六六)胸腹胸腹(xiōnɡ fù)不适不适       胸腹不适是指在胸、胁、脘、腹等部位胸腹不适是指在胸、胁、脘、腹等部位有胀满疼痛等感觉有胀满疼痛等感觉(gǎnjué),或胀痛并见,或但,或胀痛并见,或但痛不胀,或但胀不痛诊察胸腹是诊断温病痛不胀,或但胀不痛诊察胸腹是诊断温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医家对此非常重视,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代医家对此非常重视,如王孟英说:如王孟英说:“凡视温证,必察胸脘凡视温证,必察胸脘” 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胸胸部部疼疼痛痛::多多为为邪邪热热郁郁于于肺肺,,脉脉络络失失和和(shīhé),,肺肺气气不不利利所所致致如如胸胸部部闷闷痛痛或或如如针针刺刺,,并并见见身身灼灼热热,,舌舌质质紫紫暗暗而而扪扪之之湿湿,,多多属属素素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又感受温邪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又感受温邪 2、、胸胸闷闷脘脘痞痞::指指胸胸脘脘痞痞闷闷不不畅畅以以脘脘部部痞痞满满为为主主症症者者,,称称为为痞痞证证有有湿湿热热阻阻遏遏中中焦焦气气机机者者、、有有无无形形邪邪热热壅壅聚聚、、胃胃气气不不和和者者、、有有邪邪热热壅壅聚聚而而胃胃虚虚不不运运胃胃气气壅壅滞滞者者、、温温病病兼兼有有气气滞滞者 3、、胁胁肋肋疼疼痛痛::指指两两胁胁部部疼疼痛痛,,其其原原因因多多与与肝肝胆胆有有关关,,可可由气滞、湿热、痰饮、瘀血等病邪阻滞肝胆而引起由气滞、湿热、痰饮、瘀血等病邪阻滞肝胆而引起 4、胃脘满痛:、胃脘满痛:指胃脘部痞满而疼痛有湿热痰浊内阻,气指胃脘部痞满而疼痛有湿热痰浊内阻,气机郁滞所致的痰热结胸证、有痰湿郁阻者、有湿热或痰热所机郁滞所致的痰热结胸证、有痰湿郁阻者、有湿热或痰热所结者、有食滞于中者。

      结者、有食滞于中者 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5 5、、脘脘腹腹胀胀痛痛::指指胃胃脘脘连连及及大大腹腹部部胀胀满满疼疼痛痛,,多多为为邪邪阻阻中中焦焦,,脾脾胃胃升升降降失失司司,,气气机机郁郁滞滞所所致致有有湿热中阻者、有实邪内结肠腑者湿热中阻者、有实邪内结肠腑者 6 6、、腹腹痛痛阵阵作作::多多由由肠肠腑腑气气机机阻阻滞滞引引起起有有湿湿热热与与宿宿滞滞相相搏搏,,肠肠道道传传导导失失司司者者、、热热邪邪与与食食积积搏搏结结于肠道者、有热蕴肠道,传导失司所致者于肠道者、有热蕴肠道,传导失司所致者 7 7、、腹腹胀胀硬硬痛痛::多多为为热热结结肠肠腑腑之之象象,,多多伴伴有有腹腹部部拒拒按按,,可可并并见见潮潮热热(cháo (cháo rè)rè)便便秘秘,,谵谵语语神神昏昏,,舌舌苔苔焦焦黄或黑,脉沉实等症状黄或黑,脉沉实等症状 8、少腹硬满疼痛:、少腹硬满疼痛:多为下焦瘀热搏结之象,多为下焦瘀热搏结之象,即为蓄血证,常并见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漱水不即为蓄血证,常并见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漱水不欲饮,舌质紫绛等症也可见于热入血室证。

      欲饮,舌质紫绛等症也可见于热入血室证 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七)大小便异常(七)大小便异常(yìcháng)(yìcháng)小便异常小便异常 1 1、、小小便便涩涩少少::多多由由热热盛盛津津伤伤,,以以致致无无源源作作尿尿而而致致;;亦亦可可见见于于热热结结小小肠肠,,下下移移膀膀胱胱(páng (páng guāng)guāng)者者;;或或由由湿湿热热蕴蕴下下所所致致;;湿湿浊浊阻阻于于下下焦焦而而膀膀胱胱(páng (páng guāng)guāng)气化失司,亦可发生小便不畅气化失司,亦可发生小便不畅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 2、、小小便便不不通通::本本症症多多由由小小便便涩涩少少进进一一步步发发展展而而成成,,所所以以其其病病机机亦亦多多相相似似,,只只是是病病变变(bìngbiàn)(bìngbiàn)的的程程度度更更甚甚如如热热盛盛阴阴伤伤严严重重者者,,或或属属热热结结火火腑腑,,津津液液枯枯涸涸者者,,可可出出现现尿尿量量极极少少,,甚甚至至尿尿闭闭,,即即吴吴鞠鞠通通所所谓谓“热热结结液液干干”,,如如属属湿湿浊浊阻阻于于下下焦焦导导致致膀膀胱胱不不利利而而小小便便不不通通者者,,多多伴伴见见热热蒸蒸头头胀胀、、呕逆神迷、舌苔白腻等证。

      呕逆神迷、舌苔白腻等证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大便异常大便异常3 3、、大大便便秘秘结结::其其中中有有属属津津枯枯肠肠燥燥的的“无无水水舟舟停停”之之证证;;有有属属湿湿阻阻肠肠道道,,气气机机痹痹阻阻,,传传导导功功能能失失常常所所致致者者;;有有邪邪热热与与燥燥粪粪搏搏结结的的阳阳明明(yánɡ (yánɡ mínɡ)mínɡ)腑腑实实证 4、大便泄泻:、大便泄泻:有大便泄泻稀便,其气臭秽,有大便泄泻稀便,其气臭秽,伴肛门灼热,身热口渴者,属肠热下利如腹泻伴肛门灼热,身热口渴者,属肠热下利如腹泻稀水而无粪,其气臭秽异常,并伴有腹满硬痛、稀水而无粪,其气臭秽异常,并伴有腹满硬痛、苔黄燥起刺者,为热结肠腑所致的热结旁流如苔黄燥起刺者,为热结肠腑所致的热结旁流如大便溏薄,泻而不爽,色如败酱,状如藕泥,并大便溏薄,泻而不爽,色如败酱,状如藕泥,并伴见胸腹灼热,恶心呕吐,苔腻者,属湿热与肠伴见胸腹灼热,恶心呕吐,苔腻者,属湿热与肠道积滞相结,搏结于肠腑道积滞相结,搏结于肠腑 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九九 神志神志(shénzhì)异常异常 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 温病中邪温病中邪(zhōnɡ xié)热侵扰心、营热侵扰心、营(血血),皆可出现神志异常。

      皆可出现神志异常第一百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温病发生神志异常的病机温病发生神志异常的病机 扰:扰:是由其他脏腑的热邪影响心神所致是由其他脏腑的热邪影响心神所致(suǒ zhì)(suǒ zhì)其神志症状相其神志症状相对较轻 蒙:蒙:是指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病机重点仍在气分,病情相是指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病机重点仍在气分,病情相对较轻 闭:闭:是指热闭心包,为热邪直接犯及心包,病情较重;是指热闭心包,为热邪直接犯及心包,病情较重; 脱:脱:即正气外脱,引起心神溃散而神昏其中有内闭外脱者即正气外脱,引起心神溃散而神昏其中有内闭外脱者 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烦躁不安:、烦躁不安:     表现:心中烦乱,并可有身体及手足躁扰表现:心中烦乱,并可有身体及手足躁扰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气分和营分都可出现气分和营分都可出现(chūxiàn)烦躁          阴亏火炽,亦见心烦不寐阴亏火炽,亦见心烦不寐 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神志、神志(shénzhì)昏蒙昏蒙表现: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表现: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yì shí)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

      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扰及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扰及心神心神之征象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神昏谵语、神昏谵语(zhānyǔ)(简称昏谵)(简称昏谵)表现:神志不清,意识表现:神志不清,意识(yì shí)丧失,语无论丧失,语无论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热扰心包(气、营、血分)热扰心包(气、营、血分) 热闭心包热闭心包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昏愦、昏愦(hūn kuì)不语不语表现:意识完全表现:意识完全(wánquán)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昏迷程度最深者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热闭心包热闭心包 邪热夹痰闭阻心包邪热夹痰闭阻心包 瘀热闭阻心包瘀热闭阻心包 内闭外脱也可见内闭外脱也可见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5、神志、神志(shénzhì)如狂如狂表现: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表现: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

      狂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下焦下焦(xiàjiāo)蓄血,瘀热扰心蓄血,瘀热扰心鉴别:瘀热闭阻心包鉴别:瘀热闭阻心包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十十 痉厥痉厥痉痉:是指筋脉拘急而手足:是指筋脉拘急而手足(shǒuzú)抽搐,抽搐,或称动风;或称动风;厥厥:神志不清,四肢逆冷神志不清,四肢逆冷痉厥痉厥:痉与厥并见痉与厥并见机理:温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肝、机理:温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实风内动、实风内动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yǒulì),表现为手,表现为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洪数两目上视等,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洪数或弦数有力或弦数有力(yǒulì),是因,是因热极而风从内生热极而风从内生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虚风内动、虚风内动表现: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表现: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悸动等中憺憺悸动等机理机理(jī lǐ):耗损阴精,不能涵养肝木,筋:耗损阴精,不能涵养肝木,筋脉失于濡养。

      脉失于濡养3、虚实兼挟: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虚实兼挟: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十一十一 厥脱厥脱 厥证有两个厥证有两个(liǎnɡ ɡè)(liǎnɡ ɡè)概念:一是概念:一是昏厥昏厥;二是;二是肢厥肢厥 脱证:则是指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脱证:则是指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而外脱不能内守而外脱 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 1、热厥:、热厥: 表现:指四肢清冷,但胸腹灼热表现:指四肢清冷,但胸腹灼热 机机理理::为为热热毒毒炽炽盛盛,,郁郁闭闭(yù (yù bì)bì)于于内内,,气气机机逆逆乱乱,,阴阴阳阳气气不不相相顺顺接接,,阳阳气气不不能能外外达达四四肢肢所所致致,,往往具有热深厥深的特点往往具有热深厥深的特点 2 2、寒厥:、寒厥: 表现:指身无热,通体清冷表现:指身无热,通体清冷 机机理理::为为阳阳气气大大伤伤,,虚虚寒寒内内生生,,全全身身失失于于温温煦所致,病情严重者可发生阳气外脱煦所致,病情严重者可发生阳气外脱第一百一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3 3、阴竭:、阴竭:又称亡阴。

      又称亡阴 表表现现::身身热热骤骤降降,,汗汗多多气气短短,,肢肢体体尚尚温温,,脉脉散散大大无力或细数无力或细数(xì shù)(xì shù)无力 机机理理::为为邪邪热热耗耗伤伤阴阴液液,,或或因因汗汗、、泻泻、、亡亡血血太太过过而而致致阴阴液液大大伤伤,,阴阴竭竭而而元元气气无无所所依依附附所所致致,,所所以以也也称称为为气气阴阴外外脱脱本本证证可可与与热热厥厥并并见见,,或或由由热热厥厥发发展展而而来来,,也也可可在在温温病病过过程程中中由由大大汗汗、、剧剧泻泻或或大大出出血血后后而造成 第一百一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4、阳脱:、阳脱:即阳气即阳气(yánɡ qì)(yánɡ qì)外脱,又称亡阳外脱,又称亡阳 表现:四肢逆冷,全身冷汗淋漓,面表现:四肢逆冷,全身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或神识朦胧,气息微色苍白,神情淡漠或神识朦胧,气息微弱急促,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弱急促,舌淡而润,脉微细欲绝 机理:为阳气衰竭不能内守而外脱之机理:为阳气衰竭不能内守而外脱之象第一百一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十二十二(shí èr) 出血出血温病过程中发生出血,一般为邪热深温病过程中发生出血,一般为邪热深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

      多为急性多部位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多为急性多部位出血,或以一个部位出血为主而兼有其他出血,或以一个部位出血为主而兼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这与内科杂病之血证表现局部位的出血,这与内科杂病之血证表现局部出血,时出部出血,时出(shí chū)时止为主者不同对于时止为主者不同对于温病出血的辨别,须观察其出血的部位,温病出血的辨别,须观察其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血的颜色以及并见症状等出血量的多少,血的颜色以及并见症状等第一百一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广泛、广泛(guǎngfàn)出血出血包括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肌血、包括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肌血、阴道出血等血色鲜红,为阴道出血等血色鲜红,为热盛动血热盛动血引起,引起,多并见昏谵,舌质深绛等若出血过多多并见昏谵,舌质深绛等若出血过多(ɡuò duō),乃至,乃至气随血脱气随血脱,可见血溢不止,肢体,可见血溢不止,肢体厥冷,昏沉不语,舌淡无华等厥冷,昏沉不语,舌淡无华等第一百一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咯血、咯血(kǎ xiě)指血由咳唾而出,为肺出血指血由咳唾而出,为肺出血 的表现的表现(biǎoxiàn)原因:原因: 风热壅肺,肺络受损风热壅肺,肺络受损 化源速绝化源速绝3、便血、便血(biàn xiě)::肠络损伤的表现肠络损伤的表现 肠腑蓄血肠腑蓄血第一百一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三、察神色三、察神色(shénshè)(shénshè)辨脉象:辨脉象: (一)辨常见(一)辨常见(chánɡ jiàn)脉象脉象第一百一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1、浮脉、洪脉、数脉、滑脉、浮脉、洪脉、数脉、滑脉浮浮脉脉::主主表表,,候候卫卫分分之之邪邪浮浮而而兼兼数数,,为为温温病病初初起起风风热热病病邪邪在在卫卫分分;;脉脉浮大而芤,为阳明热盛津气已虚之证;浮而促则为在里郁热有外达之机浮大而芤,为阳明热盛津气已虚之证;浮而促则为在里郁热有外达之机洪洪脉脉::主主热热证证、、实实证证(shízhèng),,多多见见于于阳阳明明热热盛盛证证,,如如暑暑温温初初起起,,暑暑热热充充斥斥阳阳明明者者,,可可伴伴见见壮壮热热、、大大渴渴、、大大汗汗;;若若脉脉洪洪大大而而见见芤芤象象表表示示阳阳明明热热盛盛而津气已伤;寸脉洪大,为热伤肺气而津气已伤;寸脉洪大,为热伤肺气数数脉脉::脉脉浮浮而而数数,,主主温温邪邪在在表表;;洪洪大大而而数数为为气气分分热热邪邪亢亢盛盛;;脉脉数数而而细细,,脉脉数数而而躁躁急急,,不不浮浮不不沉沉是是热热郁郁于于里里,,主主热热入入营营分分,,营营阴阴受受损损,,或或热热在在下下焦焦,,真真阴阴受劫;脉见虚数,为邪少虚多,内有虚热。

      受劫;脉见虚数,为邪少虚多,内有虚热滑滑脉脉::为为热热盛盛邪邪实实,,正正气气充充盈盈若若濡濡滑滑而而数数,,多多为为湿湿热热交交蒸蒸;;脉脉滑滑而而弦弦,,属痰热结聚属痰热结聚第一百一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濡脉、缓脉、弦脉、沉脉、伏脉、濡脉、缓脉、弦脉、沉脉、伏脉濡濡脉脉::脉脉濡濡缓缓为为湿湿邪邪偏偏重重;;脉脉濡濡而而数数为为湿湿热热交交蒸蒸;;若若脉脉濡濡细无力,为病久正虚,胃气未复细无力,为病久正虚,胃气未复缓缓脉脉::多多见见于于湿湿温温病病初初起起;;病病久久胃胃气气未未复复者者亦亦可可见见缓缓脉脉,,多缓而无力多缓而无力弦弦脉脉::脉脉弦弦细细而而缓缓,,多多见见于于湿湿温温初初起起,,邪邪阻阻气气分分时时;;脉脉弦弦而而数数,,为为热热郁郁少少阳阳,,胆胆热热炽炽盛盛之之证证;;若若弦弦而而兼兼滑滑,,多多为为痰痰热之象;脉弦劲而数,主邪热亢盛,肝风内动热之象;脉弦劲而数,主邪热亢盛,肝风内动沉沉脉脉::脉脉沉沉实实有有力力,,为为热热结结肠肠腑腑,,多多见见阳阳明明腑腑实实或或下下焦焦蓄蓄血血;;若若沉沉弱弱或或沉沉而而无无力力,,为为腑腑实实热热结结而而津津液液已已亏亏;;脉脉沉沉细细而而涩涩,,为热灼真阴主证。

      为热灼真阴主证伏伏脉脉::主主里里证证,,邪邪势势内内伏伏,,可可为为战战汗汗先先兆兆(xiānzhào),,多多见见肢肢冷冷、、爪甲青紫;如脉伏匿难触,多为阴阳离决,阳气欲脱爪甲青紫;如脉伏匿难触,多为阴阳离决,阳气欲脱第一百一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二)察神色(二)察神色(shénshè)1、察神气:、察神气:区区别别有有神神与与无无神神有有神神者者目目光光明明亮亮有有精精彩彩,,瞳瞳仁仁灵灵转转、、神神思思清清晰晰、、气气息息匀匀静静、、行行动动轻轻捷捷等等,,其其感感邪邪较较轻轻、、正正气气未未伤伤、、脏脏腑腑功功能能较正常,预后良好较正常,预后良好   无无神神,,又又称称失失神神目目光光晦晦暗暗、、瞳瞳仁仁呆呆滞滞或或闭闭目目倦倦卧卧、、萎萎靡靡懒懒言言,,或或神神思思不不清清、、闭闭目目即即有有所所见见、、喃喃喃喃自自语语、、手手撒撒遗遗尿尿等等,,为为感感邪邪重重、、正正气气已已虚虚,,甚甚至至元元气气(yuánqì)将将脱脱,,心心神神失守,预后较差失守,预后较差第一百二十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2、观肤色:、观肤色:面面赤赤::满满面面正正赤赤,,多多为为阳阳明明热热炽炽;;两两颧颧潮潮红红,,多多见见于于温温病病后后期期,,为肾阴虚损,虚火上浮。

      为肾阴虚损,虚火上浮面垢:面垢:指面色垢晦,如油腻或烟薰之色,为瘟疫毒邪熏蒸指面色垢晦,如油腻或烟薰之色,为瘟疫毒邪熏蒸面面黄黄::主主湿湿邪邪为为患患,,面面色色淡淡黄黄为为湿湿温温初初起起;;面面目目俱俱黄黄,,鲜鲜明明(xiānmíng)如如橘橘子子色色者者,,为为湿湿热热蕴蕴蒸蒸发发黄黄;;若若黄黄而而晦晦暗暗则则为为寒寒湿湿发黄面面白白::温温病病初初起起,,面面色色白白而而见见寒寒战战鼓鼓颔颔,,皮皮肤肤粟粟起起,,为为感感邪邪极极盛盛、、阳阳气气闭闭郁郁不不能能外外达达所所致致;;素素体体阳阳虚虚者者感感受受湿湿热热病病邪邪后后,,初初起起多多面面呈呈白白色色;;邪邪热热深深入入血血分分,,出出血血过过多多,,气气随随血血脱脱时时,,可可见见面面色色白白;;面面色色苍苍白白而而同同时时四四肢肢厥厥冷冷、、大大汗汗淋淋漓漓、、神神倦倦踡卧、脉微细欲绝者,为阳气外脱之证踡卧、脉微细欲绝者,为阳气外脱之证第一百二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面面唇唇青青紫紫::为为热热入入营营血血,,营营阴阴被被灼灼,,凝凝滞滞瘀瘀阻的征象阻的征象面黑:面黑:温病面黑为火极似水,示预后不良温病面黑为火极似水,示预后不良。

      头头面面(tóu mian)红红肿肿::每每连连及及耳耳颊颊、、颈颈项项,,且且多多伴伴憎寒发热,咽喉肿痛,是大头瘟特有的见证憎寒发热,咽喉肿痛,是大头瘟特有的见证肌肌肤肤甲甲错错::指指形形体体消消瘦瘦,,肌肌肤肤粗粗糙糙甲甲错错,,松松弛弛起起皱皱,,为为温温病病后后期期,,阴阴伤伤较较甚甚,,不不能能滋滋润润皮肤所致皮肤所致  第一百二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第四章 温病(wēn bìnɡ)常用诊法舌的状态对于温病(wēn bìnɡ)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温病(wēn bìnɡ)的病理变化迅速,温病(wēn bìnɡ)过程中的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等情况,往往都能在舌象上反映出来灰而润滑者,多从白腻苔或黄腻苔转化而来,主痰湿或阳虚之证如红色鲜明、质糙生刺、生点或有裂纹,多为邪热亢盛,或邪热入于心营之象,其证属实2、濡脉、缓脉、弦脉、沉脉、伏脉第一百二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三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