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从“仁”的历史流变看孔子思想的“异化”论文.docx
9页从“仁〞的历史流变看孔子思想的“异化〞【】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这一概念在中西方传承及异化的比拟研究,概括出孔子思想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异化,来理解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孔子,在21世纪国际化的潮流中,应该回归到先秦典籍中的孔子思想本身,在源头上去继承和开展孔子的思想,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既富有新的时代力量,来对抗世界舞台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又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根基论文关键词:仁,孔子思想,国际化,异化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之时起,全球化已初现萌芽在过去的500年中,我们看到的主要还只是局部力量的冲突和融合而在21世纪,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处于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它们之间有吸收、有融合、同化,也有对峙、排拒、磨擦,甚至对抗正如赛曼·杜林指出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形成越来越失去固定空间的限制,并很难集合为整体和传统〞①这样就可能带来严重的文化挑战一、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可从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介绍、理解,以及近代美国对孔子思想的借鉴等方面见出这里采用古今互证的方法,源流互现的方式,以欧洲和美国两个各自当时时代文明中心为代表,来加以概述。
〔一〕从理雅各“仁〞的观点看仁学思想在十七世纪欧洲的流变虽然中西方的商品交流早在公元2世纪就开始了,但孔子思想传入欧洲却是从十七世纪开始的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1839年受伦敦布道会派遣到马六甲任英华书院院长,从1840年开始学习?论语?并着手翻译他认为,儒家?四书?阐述的道德教诲与基督教?四福音?的教义惊人地相似他把孔子当成一个“宗教祖师〞和“上帝的信使〞,把儒家当成中国古代的宗教,“我们理解儒家与理解旧约和新约的基督教义没有什么两样〞②理雅各的宗教倾向也表现在在对“仁〞的评价中他说这种“仁〞只有虔诚地相信上帝才能实现③在评注“克己复礼为仁〞一章时,他强调,“克己〞是克制和抛弃自己的私欲,亦即人性中道德堕落的成分,这就构成了基督教义中“原罪〞的根底④理雅各对“仁〞的理解代表了这一时期欧洲对孔子思想的态度,那就是为证明基督教在中国典籍中早已存在的事实,竭力在儒教和基督教之间寻找共同点,以作为传教的工具,所以在翻译中出现了很多歪曲、挪用、篡改和附会情况〔二〕从安乐哲“仁〞的观点看仁学思想在当代美国的流变美国当代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 ,1947—)是现在海外汉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曾经担任过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8年之久安乐哲教授学术奉献颇多,在中国经典翻译、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研究、中西比拟哲学这几块领域均有涉猎在关于儒家所重视的仁的概念的阐述方面,安乐哲赞同赫伯特·芬格雷特(HerbertFingarette)的说法,即不能把仁心理化安乐哲的观点是:仁是个过程⑤仁与人是同一个概念,它们反映了人的造就的程度差异只有通过主体之间的交流,在群体的环境中才能到达仁仁又始终是自我超越的,是应该用美学的标准而不是用逻辑的标准来评价的人的造就过程包括向外和向内两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判断不断得到修正和开展,一个人既影响他人,又受他人影响,最低层次上,仁是指一个人使他人把所关心的事情看作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在较高层次上,指一个人把他人所关心的事情看作是良己关心的事情,最高层次的仁是从反身意义而谓的,即把自己和他人关心的整个领域并入自我的人格中仁者不仅要扩大自己所关心的范围,及其所在群体关心的一切事物,并为这种事物奉献自身,而且要确确实实地使自己和群体融成一体〞⑥以陈荣捷和杜维明为代表的学者倾向于从内部来解释仁,把仁看作是一种德行,而芬格雷特那么倾向于从外部来解释仁,即仁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活动。
安乐哲认为二者都不全面,仁指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一切人行为的楷模,是一切人所在的群体所赞颂的⑦从以上可以看出,安乐哲的仁学思想较之传教士理雅各的理解先进了许多,同时,将“仁〞等同于“人〞的观点,也为我们理解仁学开拓了思路不过,以安乐哲为代表的美国当代研究者对孔子思想的接受与传播,其目的却都是出于实用目的,希望将儒家思想为其所用正如在与郝大维合著的?通过孔子而思?中所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研究中国传统,更是要设法使之成为丰富和改造我们自己世界的一种文化资源〞⑧二、“仁〞在国内历史上的传承与流变“仁〞字的原型是“〞,郑玄注?中庸?中解释:“仁者,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相人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礼仪形式:两个人面面相对,同时躬身作揖这是一种肢体语言孔子将这种肢体语言提炼,得到了“仁〞的概念关于“仁〞的解说,向来是众说纷纭,无法一致究其原因在于,第一?论语?里的“仁〞,都是孔子因时、地、人物的不同而对症发药的叙说,千差万别,不易把握到“仁〞的全体;第二,由于?论语?为语录体,本身不免有简略、逻辑不强的问题,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解释⑨战国时期,离孔子的春秋时代最近,是“仁〞的第一个流变时期。
西汉确立孔子思想在官方的统治地位,是孔子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开始宋代,开宋明理学之端,“仁〞的思想又一大变〔一〕从?孟子?看战国时期“仁〞的流变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又一重要人物,有“亚圣〞之尊孟子?七篇,言及“仁〞的有158处之多,可见“仁〞也是孟子思想的一个核心不过,与孔子“仁〞的思想相比,孟子的思想有一些变化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虽散见于各篇,但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却容易把握,那就是“仁近于圣〞论语.雍也?⑩: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圣〞与宗教中的“神〞不同,前者更具有一种文化意味上的终极所在,是一种理想而孔子的“仁〞就是这样一种近于圣的理想这种理想高于“忠〞、“恭〞、“信〞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那么不侮,宽那么得众,信那么人任焉,敏那么有功,惠那么足以使人〞正因为是一种理想,?论语.子罕?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过,尽管“罕言〞,孔子还是用许多比的方式来试图加以说明,正如孔子所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者从“孔子中答复弟子们问仁的资料,其中无一不是具体的实践条目〞出发,而认为“仁〞在孔子那里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实践,是没有弄清楚孔子阐述道理的方式所致。
如果说孔子的“仁〞在天上,高不可及;孟子那么将“仁〞拉回人间论语?中“仁〞往往以单词出现,而?孟子?中常与“义〞、“政〞等词一起出现,其中“仁义〞一词出现26次,“仁政〞出现10次,而在?论语?中“仁义〞、“仁政〞两次一次都没出现过形式的变化隐含着意义的变迁孟子?中的“仁〞已不再仅仅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开始注重与现实相结合,如宣扬“仁政〞、“仁者〞,“仁〞也就从“近于圣〞的地位降到与“义〞、“礼〞并列,并且“仁〞还是人所固有的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乃假设其情,那么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假设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而在?论语?中,“义〞只是君子或士的品质,与“近于圣〞的“仁〞是相距很远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仁〞对现实的回归,与当时政治的某种程度的结合,是“仁〞的思想在战国传承流变的主要方面这一传承流变,是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攻城略地的大背景下,其功利性便开始凸显〔二〕从董仲舒关于“仁〞的观点看西汉“仁〞的思想的流变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董仲舒对于“仁〞的思想的传承流变主要表达在将?论语?中“仁〞的理想进一步拔高,将其神秘化,使其少了文化意味,多了宗教意味董仲舒将“仁〞上系于“天〞,作为天命受施、人所禀受的一种先验道德这是其精心营构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仁学上的具体表达,也是孔子“天命〞观的深入化〔三〕从朱熹关于“仁〞的观点看宋代“仁〞的思想的流变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其仁学思想也尤具代表性朱熹进一步发挥了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而且把“仁〞为“理〞的道理讲得更加清楚这里我们引几条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仁〞的解释,以见其大概。
如:“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论语·学而?注〕“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孟子·尽心下?注〕“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中庸?章句〕“仁者,本心之全德……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那么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论语·颜渊?注〕由上可见,“仁〞被进一步抽象化,狭义化,大有退缩成为人的修养这一层面的东西,而脱离了社会政治层面以上从古今、中外两个维度,以孔子“仁〞的思想的传承流变入手,分别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审视从审视中,可以见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仁〞的思想,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处在流变之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时代都有全新对包含“仁〞在内的孔子思想的理解从孔子“近于圣〞的道德理想,到孟子的向现实的回归,直到朱熹“仁〞为“理〞的强调,都可以看出这种根本概念上的变动不居孔子思想内涵本身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孔子思想外乡化的多样性,可能会使我们在探讨国际化时,出现前提的混乱第一,没有充分外乡化而进行国际化,这是否是一个悖论?面对这一悖论,我们认为,必须以原初孔子思想为主,结合当代实际创造新的孔子思想。
先秦以来孔子思想尽管历经变迁,但其本未变,这也是孔子思想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本〞,即是?论语?中所表达的孔子的思想首先,充分吸取先秦诸子思想与当今西方思想的根底上,重新审视孔子的思想,为孔子思想的国际化创造一个厚实的理论前提创造后的孔子思想不应仅仅在精神文化领域来进行研究和提倡,而应深入社会,成为我们实践的标准之一其次,改革当前的文化体制,加大孔子思想在国外的推广力度,加大对孔子思想研究的投入,真正打造具有文化魅力、文化辐射力的孔子思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言并不代表不言,更不代表不作为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孔子思想的国际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但,如何面对??论语?里的这句话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以慎重之心,以弘毅之行,探究原初孔子思想的深意,重塑孔子思想的标杆于当今世界之林参考文献】[1]赛曼·杜林.?全球化与后殖民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James Legge.?The Religions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1880.[3] James Legge.?The Chinese Classics ?Vo.l. Hongkong: At the Author’s.1861.[4]马祖毅、任荣珍著.?汉籍外译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