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oc
6页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摘 要:目前徐州市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小,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 加虽然徐州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产业结构不协调性仍 然存在本文主要对徐州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徐州产业结构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政策建议关键词:徐州;产业结构;优化对策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包括产 业结构本身,以及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2011 年我国三次产业内部比重为10: 47: 43,而徐州三次产业比重为9: 50: 41,英一二产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 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1徐州产业发展现状1. 1徐州市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徐州产业结构演进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年前为第一阶段,表现为 “一、二、三”的结构特征,以农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1980年 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第二产业上升为首位,表现为“二、一、三”结 构特征,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经济为主体199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三 次产业结构从1993年的25.3: 47.0: 27.7演变为2011年的9. 4: 50. 1: 40. 5 ,以工业为主导,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体。
图1徐州三次产业结构(%)1.2徐州三次产业特征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较快2010年第一 产业总产值为51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322. 4亿元,占总产值63%, 畜牧业产值为145.81亿元,占总产值的28%,林业、渔业和相关服务业产 值为46.4亿元从构成上可以看出徐州第一产业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辅,林业、漁业、服务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框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在第二产业总值 中平均比重为85%从工业内部构成來看,徐州工业经济以重工业为主, 且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重工业比重达到72%,五年来轻 重工业比重相对不变;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能源 成为徐州市工业的主导产业,占据徐州工业总产值的86. 7%0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占主体十一五”期间徐州第三产业以23% 的年均增速发展,2011年产值达到1440亿元,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批 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三人传统服务业占53. 6%,其中批发零售比重最大, 产值为328. 64亿元;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占25. 7%;金地商都、沃尔玛、金鹰国际、 中央百货等国内外知名商家纷纷入驻,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 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
2徐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市域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徐州都市区经济发展最好,2010年GDP达 到1683亿元,占徐州市GDP的57%工业、服务业集聚,其中第三产业比 重达到了 41%,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市郊如丰县和睢宁,自身经济基础 较差,距市区较远而无法接受有力辐射,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经济实 力位居市域之末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条短大项目是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聚的关 键目前,徐州各主导产业中,除了徐工、徐矿、维维等为数不多的企业 外,大中专企业不多,导致产业集聚力不强此外用地较紧张、原材料市 场和产品销售市场都较为滞后,专业市场不够配套这些影响产业集聚和产 业链条的瓶颈尚未突破如装备制造业一些配套部件不能当地生产,尚需 依赖外地供应;新能源产业链结构呈现上游大下游小的格局,上游的多晶 硅发展迅速,而产业链中的硅铸锭、切片、光伏发电集成生产环节发展滞 后等科技创新能力差徐州是江苏省拥有高校最多的地级市,但目前这一 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少,高 校、科研院所的•些知识成果未被有效推广转化为牛产力此外除徐工集 团等人型企业外,绝人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差,许多关键设备仍需依赖进口, 关键设备的瓶颈依然没有消除,产品开发能力弱,档次低,与国外同类产 品尚有差距。
3徐州产业结构优化对策3. 1打造多元产业体系基于宏观环境发展、徐州资源禀赋条件、徐州产业发展基础、徐州的 比较优势和产业本身的组织带动能力四方面,最终打造“基础产业完善、 优势产业注目、支撑产业明显和新兴产业清晰”的产业体系即(1)高 度重视现代农业及关联产业:高效特色农业、都市农业;(2)巩固提升传 统优势产业:煤盐化工、建材、冶金、商贸、旅游;(3)发展壮大战略支 撑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金融、物流、软件和服 务外包等生和文化创意产业;(4)培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产业、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3. 2合理优化空间布局构造“一核、两区”的产业布局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 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都市区内先进制造集聚,且是徐州的行政中心、商 贸中心,因此未來要打造成为徐州的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集聚中心丰县 和沛县均为传统资源工业集中地,且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未来是徐州转 型提升的重点区域邳州、新沂和睢宁产业具备特色、但略显初级,作为 徐州东扩的重要腹地,未來是重点开发区,因此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3.3加大龙头企业和园区带动能力积极引进“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以大企 业带动大产业,加强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在园区建设上,除了要继 续做大做强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加快发展徐州工业园区外,应积极 谋划、再申请建立新的省级开发区,为工业企业及其配套产业集聚提供更 大的平台。
3.4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政府资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 共建的原则,依托在徐高校,立足徐州经济开发区和徐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及中国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形成技术创新高地, 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徐工集团、中能硅业重点企业,建设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 i;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大项目等领 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开发专项,力争在装备制造、物联网、新能源、生物 制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3.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及专项贷款用于产业发展,加大徐州在 提升传统工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牛态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招 商引资、人才培育、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 同时,从财税、土地、市场、融资、品牌培育等各个环节推动政策创新; 增大各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尤其是对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 产品加工业、冶金建材等产业予以重点信贷支持参考文献[1] 魏农建,刘静波•产业结构调整的政治经济学诠释[J]・产经评 论.2011, (1): 26-28.[2] 王鑫•调整和优化徐州市产业结构的现实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 坛,2010, (9): 78〜80.[3] 韩宝平.徐州发展战略研究[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6 〜30.[4] 郝景亚,王建川•徐州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J]•江 苏商论,2012, (5): 18〜20・[5] 张凯•徐州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J] •时代经贸,2010,(29): 42~44・[6] 李经涛,李文华,郭海涛•徐州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科技和 产业,2007, (4): 11 〜14・[7] 王伟•我国典型地区产业结构演进探析一以徐州为例[J].资源与 产业 2007, (9): 118-121.[8] 江小涓•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M]•上海:三联书店.1996: 163 一 168.[9] Spooner D. Mining and Regional Dovc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 versi ty Press. 1981: 235-236・[10] Bradbury JH・Toward alternative theory of resource — based town development, EconomicGeography, 1981, 55 (2): 147 — 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