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史村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8页2021年山西省临汾市史村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种现象主要表明A.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B.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失灵了C.此时西欧和美国缺乏经济增长点的实体经济D.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上对石油依赖性过大参考答案:B2. 某地在一座古墓中发掘出了众多陶瓷(下图),据此分析这座墓葬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参考答案:D题干中提到的多种陶瓷产生的时间分别是:黑陶产生于原始社会,白瓷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粉彩瓷和珐琅瓷出现于清朝,古墓中挖掘出的这些陶瓷出现最晚的年代是清代,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3. 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参考答案:B4. 提出“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民”“心明便是天理”,并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学习的目的是“以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思想家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参考答案:D略5. 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参考答案:考点: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这交通工具的进步.考查新式交通工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依据题干“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可知,反映工业革命成果应用速度慢,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可知,出行多靠骡车,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可知,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6.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国家干预 A.扩大消费带动生产 B.使美元升值 C.鼓励农民提高产量 D.保护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参考答案:A7.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A.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B.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C.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D.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参考答案:C【详解】由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该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原则,这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故C项正确;封建统治的终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A项排除;B项政体错误,此时确立的是责任内阁政体,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不能说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排除点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是关键信息8.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新青年》在北大创刊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宣统帝退位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重大史实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礼,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B正确;《新青年》在上海创刊,A错误;宣统退位是在1912年,C错误;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发表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D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9. “文革”开始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参考答案:C10. 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礼乐制度D.宗教信仰参考答案:B11.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参考答案:B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可。
12. 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上海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的人口激增相比,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1895年后,上海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引起的人口大规模迁移B.政策调整促进了近代工业发展C.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开放通商口岸繁荣了对外贸易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城市发展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政策调整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枯竭问题,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由此带动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以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开放城市近代工业水平迅速提升,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加快上海等地城市化进程故本题答案选B项战争和贸易中心转移不是导致1895年上海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排除AC两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3.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都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参考答案:D14. 澧县一中是享誉三湘的千年学府,百年名校,她位于荆楚腹地,洞庭之滨。
请问:“楚”这一称谓源自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参考答案:B【详解】“楚”这一称谓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故B正确;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A;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15. “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此段材料意在说明唐朝时( )A.分权制衡局面已经形成 B.三省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C.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可知是在强调宰相的权力小,皇帝的权力得到强化, D正确;选项A偏离材料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方面的信息,排除B;材料涉及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问题而不涉及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的问题,排除C。
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16. 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指出:“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参考答案:考点: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学习时要注意其含义、特点、作用等.解答:结合所学史实,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是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A.17.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参考答案:C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最深远的影响就是由“国王的议会”到“议会的国王”,这也就是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所以答案选C18.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出现C.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D.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表明,田多的人就把田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这体现了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租佃关系,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收其租”的现象,奴隶没有私有财产,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产生于明朝中后期,雇佣工人获得的是工资,资本家剥削的是剩余价值,而不是地租,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是越来越弱,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