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笏园历史 潍县四大家族.ppt
23页十笏园历史 第四课,潍县四大家族,看图,猜猜这是哪儿?,《红楼梦》中,一个荣国府,一个宁国府,贾门独秀,两府占了一条大街,号称荣宁街在历史文化悠久的潍县,也有因官宦门第兴起的街巷,我们新青民校所在的郭宅街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以前的郭宅街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在当时都有哪些著名的庞大家族,他们都有什么光辉事迹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潍县四大家族前 言,潍县衙门坐北朝南,在南北轴线的北端,衙门里松柏参天,大门口有一对两米多高威武的石狮子在大堂上就能看到衙门大门外,有一座木质结构的牌坊,南面书“戒碑”二字,北面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在封建社会也是注重政府形象的县衙的左首是城隍庙,右首是关帝庙和孔融词城里街道多有牌坊,都是官宦之家潍县衙门与牌坊,注释: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你有你的俸禄可以收取,(还要)去搜刮民脂民膏,天底下的百姓是好欺负的,(但)上天的神明是不可欺负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以此诫谕地方官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 宋灭蜀后,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警示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可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潍县四大家族 ——郭、陈、张、丁,潍县郭家,在潍县,竟也是本家望族占了一条长街:郭宅街郭宅气象,卓尔不群即此郭宅,明清两代,前后出8个进士:明代的郭尚友,清代的郭梦龄、郭梦惠、郭熊飞、郭圲、郭璋、郭恩赓、郭育才举人出了29人,秀才出了200多人郭家8位进士,郭尚友仕至明代户部尚书一、论科举排行榜,“郭家科名如星烁”,清代郭家第一代,堂兄弟三人,都位高爵显。
长兄郭梦龄,为清道光三年(公元1822年)进士,出任顺天香和县知县,累官至山西布政使,曾署山西巡抚其堂弟郭梦惠为咸丰三年(公元1852年)进士,出任翰林院纂修,戊午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其弟郭梦星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8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郭家第二代,郭梦龄之长子郭襄之,为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6年)举人,仕至甘肃西宁府知府其弟郭杭之、郭薰之,一为知府,一为知县郭家第三代,郭薰之之子郭恩赓,为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7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后人郭味蕖为现代画家郭味渠作品欣赏,“翰林院安陈氏家”,潍县陈家,当此无愧清承明制,京城有“翰林院”之设这个翰林院,颇像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一个人文俊彦的“智库”凡殿试中状元的,初步安排是翰林院修撰;凡中进士的,初始安排翰林院编修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叫“点翰林”二、“翰林安陈氏家”,而潍县陈官俊,在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又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陈官俊之子陈介祺,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陈介祺的弟弟陈介猷,在咸丰二年(公元1851年)朝考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祖居潍县城里北门大街南首路东的陈氏祖宅,先后出了三个翰林。
所以潍县乡亲,不无自豪地说,“北京城的翰林院,简直像安到潍县陈宅来了位在增福堂街的陈宅,是陈官俊父子从北门大街迁出后所建新宅,因陈官俊官至协办大学士,故潍县老乡称其宅为“相府”)尚存万印楼旧址万印楼,西门里张家,俗称“总督府”莫可小觑,“张氏一门四进士”第一代,张翔(1782—1854),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进士,初任直隶省献县知县,后授河间府知府,广平府知府第二代,张兆栋(1821—1887),张翔之侄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7年)进士,初仕陕西凤翔府知府,接任四川按察使,后任广东、安徽、江苏布政使,漕运总督,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张兆楷(1825—1879),张兆栋之弟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进士,出任江南兴化县知县三、张氏一门四进士,第三代,张僖(1850—1896),张兆栋之子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曾出任福建泉州知县,升至福建兴化府知府张宅故居并未完全拆除,张兆楷故居尚存,在老潍县四大家族中,惟独丁家,非仕宦望族,却拥有大量土地与商贾财大气粗,祖辈乐善好施,喜欢捐资助学,为老潍县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相当的力量,邑民口碑载道说“丁宅立校如植花”,非为溢美早在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潍县乡绅丁毓庚,曾捐巨款助学,反响甚佳。
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他又出资创办了丁氏继志高等小学,由他三子丁叔言任校长私人办学的好风气一旦兴起,如日初升,温煦大地潍县丁氏办学,以及郭氏办学,都在潍城教育史上,写下动人心弦的一章十芴园乃丁宅私园四、丁宅立校如植花,潍县丁氏世家在清代出了十二个举人,三个进士该世家有利亨钱庄一处,由丁四宅经营,开设在潍城东门里,原有资金五千吊,到民国初年达到五十多万吊,另外有丰利、丰亨、义丰当铺三处还有利亨缎店、际元、德亨、义盛、元隆(开设在北京)等商号另外,丁六宅还开办了潍县最大最好的中华澡堂和中华戏院同时,他们以投资为主,在上海参股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五洲大药房,在大连经营广和公货栈,在青岛经营义德栈全省联号货栈,在济南投资鲁丰纱厂十笏园美景,尽管今日,有人对科举取士制度,说三道四,但科举选才,有两条最佳长项,无法否认,一是公开,就是公开考试,一纸考卷定乾坤一切腐败,在一纸公开考卷面前,无所施其技二是公平,就是有考无类正因如此,清朝山东全省一共出了六名状元(聊城两名,济宁两名,潍县两名),潍县独得其二一个曹鸿勋,一个王寿彭这两个状元,有四条线相交:一是,两人同居一巷:南关新巷子;二是,两人都出身于贫穷之家。
三是,两人都在光绪一朝:曹鸿勋在光绪二年(公元1875年),王寿彭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是,在济南泺源书院曹鸿勋授课王寿彭 所以说,两个穷书生,能遂凌云之志,倘无科举考试的有考无类,对穷富一视同仁,那“一巷状元双登科”,则绝对如登蜀道,“难于上青天”了关于科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