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导论第四讲课件.ppt
54页第四讲 把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亚里士多德第四讲 把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哲学的前提是两分:把世界分为理柏拉图哲学的前提是两分: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彼此不可逾越虽然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彼此不可逾越虽然他也已暗示了这样一条思路,即通过辩证他也已暗示了这样一条思路,即通过辩证法可以把两个世界贯通起来,形成一个由法可以把两个世界贯通起来,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体系但他并没有把这两个低级到高级的体系但他并没有把这两个世界打通,这就有待于亚里士多德来完成世界打通,这就有待于亚里士多德来完成亚氏的贡献就在于打通了柏拉图的理念和亚氏的贡献就在于打通了柏拉图的理念和现实世界,使哲学真正变成了一个现实世界,使哲学真正变成了一个“形而形而上学上学”体系,能够指导我们一切的研究,体系,能够指导我们一切的研究,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现实的生活这种哲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现实的生活这种哲学可以指导我们的一切事情,虽然它是形学可以指导我们的一切事情,虽然它是形而上的,但它是科学,我们的一切现实的而上的,但它是科学,我们的一切现实的科学都能在它那里找到根源科学都能在它那里找到根源柏拉图哲学的前提是两分: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彼此不(一)(一)生平生平前前384 前前367前前347前前343前前336 前前335前前323 前前322出出 生生出出 生生求学雅典求学雅典离开雅典离开雅典(柏拉图死)(柏拉图死)成为亚历山成为亚历山大王子老师大王子老师马其顿征服马其顿征服希腊希腊重返雅典重返雅典创立学园创立学园再次离开再次离开雅典雅典逝逝 世世“北方北方小驹小驹”“学院学院之魂之魂”“博博学家学家”(一)生平前384前367前347前343前336前335前•AristotleAristotle,色雷斯人,前,色雷斯人,前384-384-前前322322年,被认为是最年,被认为是最渊博的哲学家、见世面的哲学家。
著名的语言学家维渊博的哲学家、见世面的哲学家著名的语言学家维蓝莫维茨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蓝莫维茨说: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经院哲学崇拜他,经院哲学崇拜他,参加哲学考试的学生却诅咒他,因为他们必须死记硬参加哲学考试的学生却诅咒他,因为他们必须死记硬背枯燥的教科书中所罗列的他的哲学体系背枯燥的教科书中所罗列的他的哲学体系•1717岁开始追随柏拉图学习,呆了岁开始追随柏拉图学习,呆了2020年,被称为年,被称为““智星智星””、、““书虫书虫””,宿舍被称为,宿舍被称为““读者之家读者之家””他说:柏他说:柏拉图这个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力都没有拉图这个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力都没有吾爱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说:柏拉图说:““亚里士多德尥蹶子亚里士多德尥蹶子反对我,就像那些小马驹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反对我,就像那些小马驹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拉尔斐的油画《雅典学园》,学园里一个老头子手指拉尔斐的油画《雅典学园》,学园里一个老头子手指着天,一个年轻人手指着地,前者是柏拉图,后者是着天,一个年轻人手指着地,前者是柏拉图,后者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向往天上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向往天上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则比较现实。
德则比较现实Aristotle,色雷斯人,前384-前322年,被认为是•曾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曾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1313岁),那是权力和精神共同结合岁),那是权力和精神共同结合的岁月但他对亚历山大王太子的岁月但他对亚历山大王太子的教育似乎没多大成效的教育似乎没多大成效曾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13岁),那是权力和精神共同结合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学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青年军事奇才,从波斯帝国,生,青年军事奇才,从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叙利亚、腓尼基、埃及,一直打到叙利亚、腓尼基、埃及,直到印度直到印度•传播希腊文化,缔造了历史上的传播希腊文化,缔造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重视学术事业,地理学家绘图,重视学术事业,地理学家绘图,博物学家收集标本,工程师帮助博物学家收集标本,工程师帮助攻城攻城•有意识的搞欧亚文化融合,建都有意识的搞欧亚文化融合,建都巴比伦,与波斯人通婚巴比伦,与波斯人通婚•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一分为三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一分为三Alexander the Great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青年军事奇才,从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公元前公元前335335年年,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
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是二十年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因而得名为“逍遥派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供 的研究费用,还为他提供了大的研究费用,还为他提供了大 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 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 他资料。
他资料 吕克昂学园吕克昂学园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如果说柏拉图的哲如果说柏拉图的哲学是一个精巧无比学是一个精巧无比的花园,那亚里士的花园,那亚里士多德的就是一座规多德的就是一座规模宏大却建筑相当模宏大却建筑相当粗糙的宫殿他的粗糙的宫殿他的思想有两个基本特思想有两个基本特点:文笔朴素,缺点:文笔朴素,缺乏生动;思想艰深,乏生动;思想艰深,不易理解不易理解如果说柏拉图的哲学是一个精巧无比的花园,那亚里士多德的就是一•柏拉图是一位极富诗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是一柏拉图是一位极富诗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位极缺诗意的科学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最丰富的位极缺诗意的科学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最丰富的是富于科学精神的观察和研究,他完全献身于外界事是富于科学精神的观察和研究,他完全献身于外界事物的研究而很少顾及自身的命运,把自然界的万千个物的研究而很少顾及自身的命运,把自然界的万千个体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从中寻找知识与真理体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从中寻找知识与真理有一次,当他听说有人诬蔑他时,说:有一次,当他听说有人诬蔑他时,说:“我不在场时,我不在场时,任他用鞭子抽打我吧!任他用鞭子抽打我吧!”他很少照看自己,这样他才他很少照看自己,这样他才能更多地看到客观世界。
作为学者,他确实是一个见能更多地看到客观世界作为学者,他确实是一个见世面的人他的全部兴趣集中在观察客观世界,研究世面的人他的全部兴趣集中在观察客观世界,研究动物的身体和行为,研究星球、国家、法律、诗学、动物的身体和行为,研究星球、国家、法律、诗学、修辞学,但首先关心的是修辞学,但首先关心的是人人,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行,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应该怎样思考、怎样行动在所有这些问题上,动,应该怎样思考、怎样行动在所有这些问题上,他都是一个哲学家,即他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别他都是一个哲学家,即他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别是现实存在的深层原因:是现实存在的深层原因:万物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发万物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发展柏拉图是一位极富诗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位极缺诗意的科““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 ——柏拉图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吾尤爱真理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二)第一哲学(二)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一生中都没有丝毫偏离过亚里士多德一生中都没有丝毫偏离过条理性条理性的思想。
的思想•科学分类说:知识(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依其目的不同可科学分类说:知识(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依其目的不同可分为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制作科学)三类理论科学以(制作科学)三类理论科学以求知本身为目的,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学、数学和第求知本身为目的,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以及作为理论科学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一哲学(形而上学)以及作为理论科学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实践科学是为了求得人的行为准则规范,包括指导个人实践的伦实践科学是为了求得人的行为准则规范,包括指导个人实践的伦理学和指导公共实践的政治学,但政治学又被他看作是普遍的、理学和指导公共实践的政治学,但政治学又被他看作是普遍的、全部的实践科学,从这个角度说,伦理学也应归属政治学;制作全部的实践科学,从这个角度说,伦理学也应归属政治学;制作科学是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的知识,包括制造工艺在内的一切科学是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的知识,包括制造工艺在内的一切技艺(如文学、修辞学、诗学、建筑学等)技艺(如文学、修辞学、诗学、建筑学等)•他的他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本体(实体)的学说,研究的是最是关于宇宙本体(实体)的学说,研究的是最初的原则和原因。
按他的观点,初的原则和原因按他的观点,““第一哲学第一哲学””即所谓即所谓““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全部知识体系的基础现今的,是全部知识体系的基础现今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指关于是指关于存在存在者及其存在根据者及其存在根据的哲学学说的哲学学说二)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一生中都没有丝毫偏离过条理性的思1、个别事物实体论•在亚氏看来,所有科学都是以在亚氏看来,所有科学都是以““是是””((““存在存在””、、““有有””、)为、)为研究对象的,但各门具体科学只是研究研究对象的,但各门具体科学只是研究““是是””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的某一部分或某一部分的属性,如数学就只研究部分的属性,如数学就只研究““是是””的量和形的属性,只有的量和形的属性,只有““形形而上学而上学””以以““是是本身本身””或或““作为作为是是的的是是””为研究对象,而所谓为研究对象,而所谓““是是本身本身””就是宇宙的本体(实体),所以就是宇宙的本体(实体),所以““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就是关于本体(本体(实体实体))的学说•三种实体论:三种实体论:个别事物实体论、形式实体论、神实体论个别事物实体论、形式实体论、神实体论。
•一、个别事物实体论:《范畴篇》一、个别事物实体论:《范畴篇》( (逻辑学和关于宇宙本体的著逻辑学和关于宇宙本体的著作)作)•““范畴范畴””就是关于就是关于““是是””的各种规定十大范畴:实体、数量、的各种规定十大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其中实体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其中实体是第一位的在他看来,是第一位的在他看来,““正是靠着这个范畴(实体),其它的正是靠着这个范畴(实体),其它的任何一个范畴才任何一个范畴才‘‘是是’’因此,那根本的、非其它意义的、纯粹因此,那根本的、非其它意义的、纯粹的的‘‘是是’’必定是实体必定是实体他认为,他认为,能作为实体的东西是个别事物能作为实体的东西是个别事物,,因为只有个别事物才能满足实体所具备的以下特征:因为只有个别事物才能满足实体所具备的以下特征:•1 1、不表述主体:在一个判断中,实体只能作主词,不能作谓词、不表述主体:在一个判断中,实体只能作主词,不能作谓词去表述某个主体,而另外九个范畴则只能作为谓词去表述实体去表述某个主体,而另外九个范畴则只能作为谓词去表述实体如:可以说如: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文明的苏格拉底是文明的””而不能说而不能说““文明的是苏格拉底文明的是苏格拉底””。
1、个别事物实体论在亚氏看来,所有科学都是以“是”(“存在”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2 2、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即实体是、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即实体是独立自存独立自存的他认为,那的他认为,那九个范畴只是作为实体的属性,都依附于实体,并且存在于作为九个范畴只是作为实体的属性,都依附于实体,并且存在于作为主体的实体里面主体的实体里面•3 3、变中的不变:、变中的不变:““同一个实体,当它同一个实体,当它保持着自己的同一性保持着自己的同一性的时的时候,却同时候,却同时能够容受相反的性质能够容受相反的性质例如,同一个人有的时候白,例如,同一个人有的时候白,有的时候黑,有的时候热,有的时候冷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有的时候黑,有的时候热,有的时候冷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这种性能在别的地方是找不到的这种性能在别的地方是找不到的实体本身是实体本身是““变中的不变中的不变变””,表明实体具有稳定性表明实体具有稳定性•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就是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指个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就是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不仅是其它别事物的属和种。
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不仅是其它九个范畴也是第二实体的基础换言之,在一个判断中,第二实九个范畴也是第二实体的基础换言之,在一个判断中,第二实体可以作为谓词来表述第一实体,而第一实体只能作为主词出现,体可以作为谓词来表述第一实体,而第一实体只能作为主词出现,不能作为谓词来表述第二实体但第二实体也可作为主词为其他不能作为谓词来表述第二实体但第二实体也可作为主词为其他范畴所表述,而且在所有表述第一实体的谓词中,只有第二实体范畴所表述,而且在所有表述第一实体的谓词中,只有第二实体能够揭示第一实体能够揭示第一实体““是什么是什么””所以第二实体仍称得上是实体所以第二实体仍称得上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2、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即实体是独立自存•例如:例如:•((1))“人人是会死的是会死的”;;•((2))“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是人人”•“人人”是第一个判断的主词和第二个判断的谓词,而是第一个判断的主词和第二个判断的谓词,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只能作为主词这两类主词实际上是通只能作为主词这两类主词实际上是通名和专名的区别:通名指示种和属,专名指示个别事名和专名的区别:通名指示种和属,专名指示个别事物。
物•“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例如,个别的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例如,个别的人或马在第二性意义上所说的实体,指的是涵盖第人或马在第二性意义上所说的实体,指的是涵盖第一实体的属,以及涵盖属的种例如,个别的人被涵一实体的属,以及涵盖属的种例如,个别的人被涵盖于盖于“人人”这个属之中,而这个属之中,而“人人”又被又被“动物动物”这个这个种所涵盖,因此,种所涵盖,因此,“人人”和和“动物动物”被称作第二实体被称作第二实体例如:对理念论的批判对理念论的批判•实际上,亚氏实际上,亚氏关于第一实体和其他九个范畴的关系说的是事物和关于第一实体和其他九个范畴的关系说的是事物和它们的属性的关系,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说的是个别和一它们的属性的关系,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说的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般的关系基于此,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基于此,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指出,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他指出,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既将理念当做普遍的东西,既将理念当做普遍的东西,同时又把它们看作是可以分离的、单独的个体。
同时又把它们看作是可以分离的、单独的个体•在他看来,理念论的实质在于把理念(一般)看作脱离个别事物在他看来,理念论的实质在于把理念(一般)看作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因此,他一方面要把柏拉图的理念进一步纯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因此,他一方面要把柏拉图的理念进一步纯粹化,另一方面着重批判柏拉图的粹化,另一方面着重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分离””学说学说但从根本上说,但从根本上说,他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他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坚持一种内在的而非超越的经亚里士多德坚持一种内在的而非超越的经验性的形式,认为这种内在的形式就存在于单个的事物之中,并验性的形式,认为这种内在的形式就存在于单个的事物之中,并且离开了这种单个的事物,内在的形式就根本无法存在形式被且离开了这种单个的事物,内在的形式就根本无法存在形式被指派到它可以打上印记的质料之上形式和质料是相互从属、相指派到它可以打上印记的质料之上。
形式和质料是相互从属、相互依赖的,并且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必须通过另一方才能得到显现互依赖的,并且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必须通过另一方才能得到显现和揭示对理念论的批判实际上,亚氏关于第一实体和其他九个范畴的关系说•1 1、、理念的纯粹化理念的纯粹化•亚氏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混有经验的表象和数学的表象数学并非亚氏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混有经验的表象和数学的表象数学并非哲学,经验的概念也并非理念,但这些都混杂在柏拉图的理念中,哲学,经验的概念也并非理念,但这些都混杂在柏拉图的理念中,冒充理念如各种数的理念、冒充理念如各种数的理念、““马马””的理念、的理念、““床床””的理念甚的理念甚至排泄物的理念,这些东西是很低层次的,但为什么把它们都说至排泄物的理念,这些东西是很低层次的,但为什么把它们都说成是理念呢?成是理念呢?•理念应该是一种无限的概念,真正的理念应该是纯粹的理念,高理念应该是一种无限的概念,真正的理念应该是纯粹的理念,高级的理念就是范畴即每一个理念都是无效的,都应该具有最大级的理念就是范畴即每一个理念都是无效的,都应该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如因果性的普遍性如因果性、、实体性等设定理念是为了解释个别事物实体性等。
设定理念是为了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但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这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但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所谓理念只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由于有许多个一目的因为所谓理念只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由于有许多个别事物,因此就需要设定许多个理念,结果只是把需要解释的对别事物,因此就需要设定许多个理念,结果只是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并没有解释清楚个别对象与类概念的关系亚氏象扩大了一倍,并没有解释清楚个别对象与类概念的关系亚氏提出,第一哲学应使用尽量少的原则,所以把逻辑上的类概念说提出,第一哲学应使用尽量少的原则,所以把逻辑上的类概念说成独立的理念既无必要也无用处成独立的理念既无必要也无用处1、理念的纯粹化•他还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他还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无用的设定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运动和变化?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可感的性质?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说,来,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亚里士多德说,坚持理念论的人之所以无视这些困难,是因为他们不坚持理念论的人之所以无视这些困难,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运动着的具体事物,只考虑不变的绝对存在他关心运动着的具体事物,只考虑不变的绝对存在他认为这种想法完全颠倒了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我们只认为这种想法完全颠倒了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我们只能从运动和变化出发才能认识不变的存在,但不能从能从运动和变化出发才能认识不变的存在,但不能从不变的存在出发来认识运动和变化在此意义上,运不变的存在出发来认识运动和变化在此意义上,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不变的存在则是相对的动变化是绝对的,不变的存在则是相对的他还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理念型相自身不变•“分有分有”的困境:亚氏认为,的困境:亚氏认为,“分有说分有说”只是一种只是一种“诗意诗意的比喻的比喻”,因为你要说分有,必须是先有了一个事物,再,因为你要说分有,必须是先有了一个事物,再去分有它的理念分有在事物产生之后,先有事物,这个去分有它的理念分有在事物产生之后,先有事物,这个事物才能去分有那个理念,如果事物还没有,它如何能分事物才能去分有那个理念,如果事物还没有,它如何能分有呢?有呢?•在亚氏看来,柏拉图犯错的原因在于在亚氏看来,柏拉图犯错的原因在于把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把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看作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来,看作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
其实,一般就在个别之中,其实,一般就在个别之中,一般作为个别事物的目的而存在,一个事物是一个具体的一般作为个别事物的目的而存在,一个事物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体现在个别事物身上,一般寓于个别由此,他东西,它体现在个别事物身上,一般寓于个别由此,他首先清除了经验的表象,特别是不能把理念本身当做经验首先清除了经验的表象,特别是不能把理念本身当做经验的东西•亚氏认为,由于数的单位是同质的,而事物是不同质的,亚氏认为,由于数的单位是同质的,而事物是不同质的,理念和个别事物在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每个理念跟另理念和个别事物在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每个理念跟另外一个理念都不是一种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如数可外一个理念都不是一种量的区别,而是质的区别如数可以不断相加,而理念则必须遵循一定的层次结构才能相加以不断相加,而理念则必须遵循一定的层次结构才能相加可见,数与哲学不能混淆可见,数与哲学不能混淆分有”的困境:亚氏认为,“分有说”只是一种“诗意的比喻”,•2 2、对分离的克服、对分离的克服•柏拉图的柏拉图的““分离说分离说””是指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分离,与现实世是指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分离,与现实世界相分离,但理念如何能解释现实事物,界相分离,但理念如何能解释现实事物,““分离说分离说””没法解释。
没法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解释现实事物,必须要解释其原因,理念世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解释现实事物,必须要解释其原因,理念世界应该是现实世界的原因,这样才能解释现实事物因此,针对界应该是现实世界的原因,这样才能解释现实事物因此,针对““回忆说回忆说””,他提出了,他提出了““蜡块说蜡块说””:认识就是外界事物通过经验:认识就是外界事物通过经验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心上印上了它们的痕迹,就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心上印上了它们的痕迹,就像在一块蜡上按一下,留下了印记一样在亚氏看来,最高的知像在一块蜡上按一下,留下了印记一样在亚氏看来,最高的知识不是回忆,而是要寻求现实事物的原因识不是回忆,而是要寻求现实事物的原因•““第三者第三者””错误错误: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而要设定第三个概: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而要设定第三个概念的无限倒退由于一个个别事物及其理念有共同名称,两者必念的无限倒退由于一个个别事物及其理念有共同名称,两者必有相似之处,需要用一个概念表示这种相似性但这个新概念与有相似之处,需要用一个概念表示这种相似性但这个新概念与前两者中任何一个又有相似之处,需要再用一个概念来表示,如前两者中任何一个又有相似之处,需要再用一个概念来表示,如此循环无止境。
如,要把马的理念和具体的马结合起来,必须在此循环无止境如,要把马的理念和具体的马结合起来,必须在它们结合的时候有一个它们结合的时候有一个““结合结合””的理念结合也是一件事情,又的理念结合也是一件事情,又要先有一个结合的理念,那这个结合的理念与马的理念又要结合,要先有一个结合的理念,那这个结合的理念与马的理念又要结合,还需要一个还需要一个““结合的结合结合的结合””的理念如此往下,就需要无穷的理的理念如此往下,就需要无穷的理念2、对分离的克服•“把理念说成原型,其他的东西分有理念型把理念说成原型,其他的东西分有理念型相,那只不过是说空话,带诗意的比喻而已相,那只不过是说空话,带诗意的比喻而已”•一个事物具有许多属性,按照一个事物具有许多属性,按照“分有说分有说”,,同一个事物就分有许多理念如一个人,他同一个事物就分有许多理念如一个人,他至少分有了至少分有了“动物动物”、、“两足的两足的”、、“人人”三个理念这些理念按理念论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理念这些理念按理念论是各自独立的,但在一个人身上却统一起来了那么,究竟但在一个人身上却统一起来了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使这些各自独立的理念结合在一是什么东西使这些各自独立的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柏拉图对此无法解释。
起的?柏拉图对此无法解释把理念说成原型,其他的东西分有理念型相,那只不过是说空话,2、形式实体论、形式实体论•当亚里士多德深入探索个别事物的生成原因时,他对实体的理解当亚里士多德深入探索个别事物的生成原因时,他对实体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他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出自四个原因:发生了变化他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出自四个原因:质料因质料因(伊奥尼亚学派)、(伊奥尼亚学派)、形式因形式因(数本原论和理念论)、(数本原论和理念论)、动力动力因因((“爱恨爱恨”说和说和“努斯努斯”说)和说)和目的因目的因(神学目的论)形式(神学目的论)形式因可以代表动力因和目的因,因为目的是形式的体现和实现,动因可以代表动力因和目的因,因为目的是形式的体现和实现,动因也是具有形式的东西的作用所以四因说就过渡到了形式质料因也是具有形式的东西的作用所以四因说就过渡到了形式质料说如房屋的形式既作为动力因存在于建筑师的心中,又是砖瓦说如房屋的形式既作为动力因存在于建筑师的心中,又是砖瓦木石之类质料所追求的目的木石之类质料所追求的目的•亚氏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质料和个体不可分离的首先,亚氏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质料和个体不可分离的。
首先,质料存在于个体之中其次,形式也存在于个体之中因此,共质料存在于个体之中其次,形式也存在于个体之中因此,共存于个体之中的形式和质料也是互不分离的,既没有脱离质料的存于个体之中的形式和质料也是互不分离的,既没有脱离质料的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质料同时,他还认为,形式、质料和个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质料同时,他还认为,形式、质料和个体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个个别事物在一种关系中是质料,在另一体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个个别事物在一种关系中是质料,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形式如,砖相对于房屋是质料,相对于泥土则是种关系中则是形式如,砖相对于房屋是质料,相对于泥土则是形式于是,世界万物便构成一条由质料到形式即由低级到高级、形式于是,世界万物便构成一条由质料到形式即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等级发展系列简单到复杂的等级发展系列2、形式实体论当亚里士多德深入探索个别事物的生成原因时,他对•但在他看来,在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中,质料是无但在他看来,在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中,质料是无规定性的、消极的和被动的,形式则是积极的、规定性的、消极的和被动的,形式则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是由于积极的、能动的形式去规范质能动的只是由于积极的、能动的形式去规范质料,个别事物才得以形成。
换言之,形式是决定料,个别事物才得以形成换言之,形式是决定事物事物“是什么是什么”即本质的东西,只有在有了形式即本质的东西,只有在有了形式以后,质料才能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由此,他以后,质料才能成为某种确定的东西由此,他推论形式不仅先于质料,而且先于个别事物形推论形式不仅先于质料,而且先于个别事物形式比质料和个别事物更真实、根本,是第一实体式比质料和个别事物更真实、根本,是第一实体•在形成事物的过程中,形式才是唯一的动力,而在形成事物的过程中,形式才是唯一的动力,而质料反而会阻碍事物的形成质料反而会阻碍事物的形成但在他看来,在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中,质料是无规定性的、消极的3、神实体论、神实体论•当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的运动变化时,他认为神是第一实体按当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的运动变化时,他认为神是第一实体按他的看法,从运动和变化的角度考察质料和形式,两者的关系是他的看法,从运动和变化的角度考察质料和形式,两者的关系是潜在和现实的关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即潜在和现实的关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即质料形式化过程,从潜在质料形式化过程,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到现实的过程同时,他认为现实是使质料变成一个现实事物的同时,他认为现实是使质料变成一个现实事物的前提,因此,现实从根本上是先于潜在的。
潜在的质料向现实的前提,因此,现实从根本上是先于潜在的潜在的质料向现实的形式过渡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渐上升的等级阶梯式,从形式过渡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渐上升的等级阶梯式,从“纯纯质料质料”始至始至“纯形式纯形式”止,形式的形式是原始的动因,又叫第一止,形式的形式是原始的动因,又叫第一动因、不动的推动者动因、不动的推动者•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即上帝,乃是一种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即上帝,乃是一种“力力”,但不是一种机械,但不是一种机械的力,而是一种原动力、终极的力,是力本身,是宇宙万物的惟的力,而是一种原动力、终极的力,是力本身,是宇宙万物的惟一形式,是生命的根本原则一形式,是生命的根本原则•这个上帝乃是一种这个上帝乃是一种“神灵神灵”,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所有的运动都是为了争取运动物的自我实现,因此,最终目的应该是所有存都是为了争取运动物的自我实现,因此,最终目的应该是所有存在中最现实、最真正、最纯洁的存在世界上所有的运动都朝着在中最现实、最真正、最纯洁的存在世界上所有的运动都朝着最完善的方向发展因此最完善的方向发展因此“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也必然是最圆满的。
而只也必然是最圆满的而只有神灵才是最圆满的对我们凡人来说,那是有神灵才是最圆满的对我们凡人来说,那是“不可感觉也不可不可感觉也不可毁灭的因此中世纪的基督徒甚至称他是因此中世纪的基督徒甚至称他是“基督在自然土壤上基督在自然土壤上的先驱但上帝虽有力,却在创造了世界之后,所做的惟一事但上帝虽有力,却在创造了世界之后,所做的惟一事情就是静静地思考情就是静静地思考3、神实体论当亚里士多德探讨事物的运动变化时,他认为神是第一•但神灵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说是但神灵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说是“逻各斯逻各斯”、、“理性理性”、、“思思想想”,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崇高的存在人以不完满的方式,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崇高的存在人以不完满的方式表现了它,只有神灵才是最圆满的存在,因此他强调指出,表现了它,只有神灵才是最圆满的存在,因此他强调指出,“上上帝即精神,或者说上帝甚至超越了精神帝即精神,或者说上帝甚至超越了精神•既然神灵是具有思维能力的精神,神灵的本质是认识,那神灵的既然神灵是具有思维能力的精神,神灵的本质是认识,那神灵的认识对象是什么?神灵自身因为如果是世界,认识对象是什么?神灵自身因为如果是世界,“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会会反回来依赖于世界,它也就不再是反回来依赖于世界,它也就不再是“最终最终”的了。
神灵认识自身,的了神灵认识自身,潜心观察自身的本质,这一观点将希腊哲学对现实起源的思辨推潜心观察自身的本质,这一观点将希腊哲学对现实起源的思辨推向了最高峰向了最高峰•可见,亚里士多德这位献身于世界的冷静哲学家的思想,最终还可见,亚里士多德这位献身于世界的冷静哲学家的思想,最终还是以宗教为起源晚年,他曾说:是以宗教为起源晚年,他曾说:“纵观一生,无依无托,在越纵观一生,无依无托,在越来越寂寞的境况下,我成了一个神话爱好者来越寂寞的境况下,我成了一个神话爱好者一个足够地观察一个足够地观察了世界的人,必然以认识神位满足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也是了世界的人,必然以认识神位满足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也是每个人的任务在《伦理学》的末尾他写道:每个人的任务在《伦理学》的末尾他写道:“有人说,人只应有人说,人只应该考虑的事情,尘世之人只需关心尘世之物我们不能听从这些该考虑的事情,尘世之人只需关心尘世之物我们不能听从这些人的劝告,而应该不断努力,尽可能地使得自己得以永生不朽人的劝告,而应该不断努力,尽可能地使得自己得以永生不朽但神灵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说是“逻各斯”、“理性”、“思想”(三)物理学•“苏格拉底给人类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以科学苏格拉底给人类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以科学。
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以客观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的事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以客观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的事物为对象他认为,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物为对象他认为,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不能脱离运动的事物来研究自然,物理学本原和原因,不能脱离运动的事物来研究自然,物理学研究的是运动着的事物之间的形式和形态研究的是运动着的事物之间的形式和形态自然自然”是是与与“生长生长”有关的,也就是说它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有关的,也就是说它的自然倾向,由此可以看到某种目的性看到某种目的性•运动观运动观•亚氏强调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亚氏强调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普遍性,“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是永恒的,不能在一个时候曾经存在,在另一个时候还不曾存在不能在一个时候曾经存在,在另一个时候还不曾存在他把运动分为四种形式:事物本质的变化(产生和消他把运动分为四种形式:事物本质的变化(产生和消灭),事物性质的变化(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灭),事物性质的变化(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事物数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事物位置的变化(位事物数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事物位置的变化(位移)其中,位移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存移)。
其中,位移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存在于任何其他运动形式中,但其他运动形式不能归结或在于任何其他运动形式中,但其他运动形式不能归结或还原为位移运动还原为位移运动三)物理学“苏格拉底给人类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以科学内在目的论•他试图把握整个自然的本质,认为每个有机体都是一个他试图把握整个自然的本质,认为每个有机体都是一个特别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发展方向与终极目的,而且这特别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发展方向与终极目的,而且这种方向与目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有机体自身所具有的种方向与目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有机体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方向和目的就是每个有机体总是在其可能的范围内这种方向和目的就是每个有机体总是在其可能的范围内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由此,他发明了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由此,他发明了εντλεχειαεντλεχεια“隐隐德来希德来希”((“圆满实现圆满实现”)这个)这个概念,意思是:每个有机物都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向和发概念,意思是:每个有机物都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向和发展目的,按其自有的目的性追求自我实现展目的,按其自有的目的性追求自我实现•因此,在他看来,自然是因此,在他看来,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本质运动和变化的本质”,是,是“内内在的变化的冲动力在的变化的冲动力”,即自然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和,即自然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和根源。
而在他那里,根源而在他那里,“自然自然”是指形成事物的目的因所是指形成事物的目的因所谓合乎自然就是合目的性因此,亚氏主张把自然看作谓合乎自然就是合目的性因此,亚氏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但他所谓的目的是指事物实现自己本性有目的的活动,但他所谓的目的是指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因此是一种的自然倾向,因此是一种内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他试图把握整个自然的本质,认为每个有机体都是一个特•他把这个发现应用在对整个自然界的解释上所有存在都按其固他把这个发现应用在对整个自然界的解释上所有存在都按其固有的可能性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整个宇宙都在不停息地向完美有的可能性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整个宇宙都在不停息地向完美的方向发展自然的活力与壮观之处正在这里这种对圆满实现的方向发展自然的活力与壮观之处正在这里这种对圆满实现的追求统治着整个宇宙,甚至自然本身就是这样一种运动,是一的追求统治着整个宇宙,甚至自然本身就是这样一种运动,是一场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变革这种包罗万场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完美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变革这种包罗万象的目的论是亚里士多德宇宙观中最重要的基本思想象的目的论是亚里士多德宇宙观中最重要的基本思想。
•这一点也特别适用于人人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行动?人的生存这一点也特别适用于人人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行动?人的生存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和整个大自然一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和整个大自然一样,人的生存中,自我实现是关键人的本能是追求善和幸福,样,人的生存中,自我实现是关键人的本能是追求善和幸福,尽可能地实现自我,将本质中已有的可能性化为现实人必须真尽可能地实现自我,将本质中已有的可能性化为现实人必须真正成为人,这才是人生的使命与目的正成为人,这才是人生的使命与目的•基于此,亚里士多德成为后世每一个人道主义学派的开山祖师基于此,亚里士多德成为后世每一个人道主义学派的开山祖师成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从此被奉为人道主义的最高准则但它有个前提从此被奉为人道主义的最高准则但它有个前提条件:人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条件:人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把这个发现应用在对整个自然界的解释上所有存在都按其固有的•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精神、有理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即有性,即有“逻各斯逻各斯”在他看来,大自然中。
在他看来,大自然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意义的,既然大自然在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意义的,既然大自然在创造其他生物之外还创造人,那么其目的便创造其他生物之外还创造人,那么其目的便在于,要使那些只有人才具有的东西变成现在于,要使那些只有人才具有的东西变成现实而这些东西就是精神、理性、实而这些东西就是精神、理性、“逻各斯逻各斯”这样,人的生存的本能便是:人应该发这样,人的生存的本能便是:人应该发挥自己独有的才能,真正成为人,即成为有挥自己独有的才能,真正成为人,即成为有理性的动物因此,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理性的动物因此,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想教人应以正确的方式来实现其特有的学,想教人应以正确的方式来实现其特有的本质即本质即“逻各斯逻各斯”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即有“逻各斯”在•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大地是宇宙的中心•他的天文学思想曾经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宇宙的看法他的天文学思想曾经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宇宙的看法他首先把整个宇宙天体分成好多层,各层天体都是完美的他首先把整个宇宙天体分成好多层,各层天体都是完美的球形,越往上就越神圣,创造世界的神处于最高一层的天球形,越往上就越神圣,创造世界的神处于最高一层的天体。
体•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灯所有天体都在绕地球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灯所有天体都在绕地球转圈以月亮为界,以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不生不灭的,以下圈以月亮为界,以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不生不灭的,以下的有生灭宇宙万物都由水、火、土、气和第五元素组成的有生灭宇宙万物都由水、火、土、气和第五元素组成月亮以上的东西都由第五元素组成,以下的由其余四种元月亮以上的东西都由第五元素组成,以下的由其余四种元素构成,这四种元素不是永恒的,彼此相生相克素构成,这四种元素不是永恒的,彼此相生相克•生物学生物学是其创立的最伟大贡献是认识到了生物的发展是是其创立的最伟大贡献是认识到了生物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连续地从低级到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连续地从低级到高级排列起来,构成了一条生物链,而且身体构造、生活高级排列起来,构成了一条生物链,而且身体构造、生活方式、后代繁殖直到情感表达方式都是渐进的方式、后代繁殖直到情感表达方式都是渐进的•他还创立了胚胎学,是最早研究遗传学的人之一他还创立了胚胎学,是最早研究遗传学的人之一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四)灵魂学说•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当作一种特殊的运动的原则,即有生命的事物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当作一种特殊的运动的原则,即有生命的事物运动的原因。
在此意义上,对灵魂的研究属于自然哲学另一方运动的原因在此意义上,对灵魂的研究属于自然哲学另一方面,他的灵魂学说始终贯穿着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灵魂被当作面,他的灵魂学说始终贯穿着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灵魂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形式,对它的研究属于实体学说此外,他的灵魂学一种特殊的形式,对它的研究属于实体学说此外,他的灵魂学说还包含着认识论《论灵魂》)说还包含着认识论《论灵魂》)•1 1、灵魂的本质和类别、灵魂的本质和类别•““灵魂是自然有机体的最初的现实灵魂是自然有机体的最初的现实””,,““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在这种意义上,它不能不是一种实体然物体的形式,在这种意义上,它不能不是一种实体””可见,亚氏是从灵魂、肉体和生命个体三者的关系来给灵魂下定义的亚氏是从灵魂、肉体和生命个体三者的关系来给灵魂下定义的肉体是构成生命个体的质料,是潜在的生命体;灵魂则是生命个肉体是构成生命个体的质料,是潜在的生命体;灵魂则是生命个体的形式,是现实的生命体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便形成有机的生体的形式,是现实的生命体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便形成有机的生命个体如斧头和锋利、眼睛和视力实际上,他从目的论出发,命个体。
如斧头和锋利、眼睛和视力实际上,他从目的论出发,把灵魂看作是生物物质(肉体)的机能根据生物的机能即灵魂把灵魂看作是生物物质(肉体)的机能根据生物的机能即灵魂的不同,他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人类三个等级这是一个由的不同,他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人类三个等级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序列,每一等级的灵魂都以较低等级的灵魂为前提,同低到高的序列,每一等级的灵魂都以较低等级的灵魂为前提,同时又潜在地蕴含着更高级的灵魂植物灵魂具有营养和生殖功能,时又潜在地蕴含着更高级的灵魂植物灵魂具有营养和生殖功能,动物灵魂还具有感觉和运动的功能(感觉灵魂),人类灵魂还有动物灵魂还具有感觉和运动的功能(感觉灵魂),人类灵魂还有思维功能(理性灵魂),这是人同其他生物区分的标志思维功能(理性灵魂),这是人同其他生物区分的标志四)灵魂学说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当作一种特殊的运动的原则,即有•人的灵魂中执行认识功能的是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其认识论主人的灵魂中执行认识功能的是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其认识论主要就是关于这两者的思想要就是关于这两者的思想•能动理性是一种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和被动理性的关能动理性是一种积极的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和被动理性的关系是形式和质料、现实和潜在的关系,潜在的思维之转化为现实系是形式和质料、现实和潜在的关系,潜在的思维之转化为现实的思维的根本原因是能动理性对被动理性的作用能动理性使潜的思维的根本原因是能动理性对被动理性的作用能动理性使潜在于客观现象中的本质成为现实的,即为人们认识到的本质能在于客观现象中的本质成为现实的,即为人们认识到的本质能动理性是以自身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因此,能动理性是不朽的动理性是以自身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因此,能动理性是不朽的他的能动理性,从内容上说,实际上就是绝对真理的知识体系;他的能动理性,从内容上说,实际上就是绝对真理的知识体系;从认识原理上看,就是理性思维的能动性和反作用但亚氏夸大从认识原理上看,就是理性思维的能动性和反作用但亚氏夸大了这种能动性,进而把理性知识体系看作是独立的精神世界,而了这种能动性,进而把理性知识体系看作是独立的精神世界,而同他的理性同他的理性——神是第一实体学说相一致由此,他就从反映论神是第一实体学说相一致由此,他就从反映论走向了先验论走向了先验论•““人是什么?一块软弱的墓碑,时间的牺牲品,命运的玩物,一人是什么?一块软弱的墓碑,时间的牺牲品,命运的玩物,一个倒霉的影子,有时受到嫉妒的折磨,有时受到厄运的捉弄,剩个倒霉的影子,有时受到嫉妒的折磨,有时受到厄运的捉弄,剩下的是黏液和胆汁。
下的是黏液和胆汁人的灵魂中执行认识功能的是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其认识论主要就•2 2、感觉灵魂:、感觉灵魂:蜡块说蜡块说•感觉灵魂主要执行感觉、记忆、想象等功能,它不能脱离感感觉灵魂主要执行感觉、记忆、想象等功能,它不能脱离感官而存在,但它也是对外物的反映他也看到了感性认识的官而存在,但它也是对外物的反映他也看到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指出感觉的对象只可能是个别事物,感觉只能提供局限性,指出感觉的对象只可能是个别事物,感觉只能提供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不能告诉我们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不能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之所以然之任何事物之所以然之故故””,那必须靠理性灵魂那必须靠理性灵魂•3 3、理性灵魂、理性灵魂•思维是脱离肉体而存在的,它的对象是一般,认识方式是内思维是脱离肉体而存在的,它的对象是一般,认识方式是内在的、间接的和自主的理性可分为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在的、间接的和自主的理性可分为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前者是与感性知觉相关联的理性,后者则是和感性知觉、肉前者是与感性知觉相关联的理性,后者则是和感性知觉、肉体无关的理性体无关的理性•被动理性依赖于感性,理性认识来自于感性认识,它的直接被动理性依赖于感性,理性认识来自于感性认识,它的直接对象是表象,而表象是以往知觉在心灵中的沉淀,所以思维对象是表象,而表象是以往知觉在心灵中的沉淀,所以思维可以无需外物的直接刺激而以表象为材料,内在而自主地在可以无需外物的直接刺激而以表象为材料,内在而自主地在心灵中进行。
心灵中进行2、感觉灵魂:蜡块说(五)逻辑学•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形式逻辑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形式逻辑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不去考察现实的东西,只追求从特定的概念和命题出发而进行的不去考察现实的东西,只追求从特定的概念和命题出发而进行的推理的清楚明了推理的清楚明了•《工具论》中的《范畴篇》讨论范畴、名词和谓词的分类,《解《工具论》中的《范畴篇》讨论范畴、名词和谓词的分类,《解释篇》讨论命题,《前分析篇》讨论三段论,《后分析篇》讨论释篇》讨论命题,《前分析篇》讨论三段论,《后分析篇》讨论如何用逻辑方法去认识科学真理,即证明的方法,《主题篇》讨如何用逻辑方法去认识科学真理,即证明的方法,《主题篇》讨论论辩的方法还在《形而上学》中讨论了思维规律问题论论辩的方法还在《形而上学》中讨论了思维规律问题•1 1、范畴学说:第一个提出、范畴学说:第一个提出““范畴范畴””这一思维形式并制定了一个这一思维形式并制定了一个范畴系统他认为范畴是命题的主项和谓项,把范畴分为十类范畴系统他认为范畴是命题的主项和谓项,把范畴分为十类范畴是存在物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其中实体是范畴的范畴是存在物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其中实体是范畴的重点和中心,其他范畴都是对它的性质的表述。
人的语言尽管千重点和中心,其他范畴都是对它的性质的表述人的语言尽管千变万化,但从逻辑上看,都超不出这十个范畴变万化,但从逻辑上看,都超不出这十个范畴•2 2、命题学说:在他那里,命题即判断只有或真或假的句子才、命题学说:在他那里,命题即判断只有或真或假的句子才是判断,命题之所以或真或假,是因为它对某一事物的存在状况是判断,命题之所以或真或假,是因为它对某一事物的存在状况有所肯定或否定他还研究了命题的各种形式有所肯定或否定他还研究了命题的各种形式五)逻辑学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形式逻辑的主要意义•3 3、推理学说:三段论的演绎推理现行形式逻辑中直言三段论、推理学说:三段论的演绎推理现行形式逻辑中直言三段论的几个主要的格,基本上都是他确定下来的第一格:的几个主要的格,基本上都是他确定下来的第一格:AAA,AAI,AII,EAE,EAO,EIOAAA,AAI,AII,EAE,EAO,EIO;第二格:;第二格:AEE,AEO,AOO,EAE,EAO,EIO;AEE,AEO,AOO,EAE,EAO,EIO;第三格:第三格:AAI,AII,EAO,EIO,IAI,OAO;AAI,AII,EAO,EIO,IAI,OAO;第四格:第四格:AAI,AEE,AEO,EAO,EIO,IAIAAI,AEE,AEO,EAO,EIO,IAI。
第四格是后来经院哲学家第四格是后来经院哲学家们加的们加的) )他也研究了归纳推理,但只局限于简单枚举法和完全他也研究了归纳推理,但只局限于简单枚举法和完全归纳法归纳法•4 4、证明学说:他提出了公理系统的证明方法,指出证明是一种、证明学说:他提出了公理系统的证明方法,指出证明是一种科学的三段论推理,与一般的三段论不同,它的前提必须是真的,科学的三段论推理,与一般的三段论不同,它的前提必须是真的,从而结论也必然是真的因此证明的一级前提必须是一种不证自从而结论也必然是真的因此证明的一级前提必须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真命题,否则就会陷入对初始前提的无限证明或循环论证明的真命题,否则就会陷入对初始前提的无限证明或循环论证这样的命题就是公理科学证明就是以公理为逻辑起点,按照正这样的命题就是公理科学证明就是以公理为逻辑起点,按照正确的三段论规则组织起来的演绎序列确的三段论规则组织起来的演绎序列•5 5、思维规律学说:矛盾律(、思维规律学说: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的思想不能同真,﹁ (( A∧ A∧﹁﹁A A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A∨﹁﹁A A)。
3、推理学说:三段论的演绎推理现行形式逻辑中直言三段论的几什么叫逻辑?什么叫逻辑? logic,英语的音译十八世纪西方现代逻辑学十八世纪西方现代逻辑学传人中国,初称论理学、理则学,今学科名称是传人中国,初称论理学、理则学,今学科名称是形式逻辑,以区别于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以区别于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 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 逻辑学逻辑学是是研究推理规律的理论研究推理规律的理论 逻辑学逻辑学分分古典逻辑和现代逻辑古典逻辑和现代逻辑 逻辑类型逻辑类型: : 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 形式形式逻辑规律:逻辑规律: 同一律、同一律、(不不)矛盾律、排中律矛盾律、排中律什么叫逻辑? 亚里士多德把论证分为亚里士多德把论证分为““从个别到普遍从个别到普遍””和和““从普遍到个别从普遍到个别””两种过程,前者是两种过程,前者是归纳法归纳法,,后者是后者是演绎法演绎法 他对归纳法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他着重研究他对归纳法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他着重研究和总结了演绎推理的一般原则和总结了演绎推理的一般原则————三段论法三段论法。
他把推理步骤表示为包含字母符号在内的一些他把推理步骤表示为包含字母符号在内的一些三段论图式,下面就是一种基本的图式:三段论图式,下面就是一种基本的图式: 如果所有的如果所有的B B是是A A(大前提)(大前提) 并且所有的并且所有的C C是是B B(小前提)(小前提) 则所有的则所有的C C是是A A(结论)(结论) 这种三段论式的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这种三段论式的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论三个判断构成, ,其中包含其中包含A A、、B B、、C C 三个概念三个概念 亚里士多德把论证分为“从个别到普遍”和“从普遍到个别”两(六)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反对任何极端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反对任何极端的哲学家,这一点也表现在他这一点也表现在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上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上•1 1、、伦理学: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不是一门理论的科学,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不是一门理论的科学,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他的伦理学主要讨论幸福问题,可以称之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他的伦理学主要讨论幸福问题,可以称之为为““幸福生活指南幸福生活指南””。
•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善就是幸福,幸福就是最高的善我们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善就是幸福,幸福就是最高的善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追求善幸福的前提是要有一定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追求善幸福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人若要追求属于人类独有的幸福,就必须关注的物质条件,但人若要追求属于人类独有的幸福,就必须关注理性因为理性能帮助我们获得美德,而善就是美德美德有理性因为理性能帮助我们获得美德,而善就是美德美德有两个条件:理性和远见,即善于克制自己,善于自制两个条件:理性和远见,即善于克制自己,善于自制六)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反对任何极端的•由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道德的问题主要由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道德的问题主要是理性如何控制和指导感官他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是理性如何控制和指导感官他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也是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也是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权力去做的事,也有权力不去做权力去做的事,也有权力不去做我们应该选择一条我们应该选择一条中中庸庸之道去控制和指导感官,而这种实践智慧的获得只能通之道去控制和指导感官,而这种实践智慧的获得只能通过社会实践。
实践美德培育善民,理智美德则造就完人,过社会实践实践美德培育善民,理智美德则造就完人,后者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由此看来,理智美德的生后者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由此看来,理智美德的生活实际上不过是一种为求知而求知的理论生活活实际上不过是一种为求知而求知的理论生活•人怎样才能走上中庸之道?人怎样才能走上中庸之道?•一要有理性和知识,这是前提;二要行动,而且必须首先一要有理性和知识,这是前提;二要行动,而且必须首先实践,才能有美德;三要坚持;四要重视友谊,这是幸福实践,才能有美德;三要坚持;四要重视友谊,这是幸福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由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道德的问题主要是理性如何“中道理论中道理论” 想一想想一想: :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提出了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提出了““中庸中庸之道之道””的思想这难道是巧合吗?两的思想这难道是巧合吗?两者的中道学说有何联系与共同点,又者的中道学说有何联系与共同点,又有何区别呢?有何区别呢? “中道理论” 想一想:相同相同:两者均强调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恰到好处””, ,反对反对两极两极不同不同: 1. 1.亚的亚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是伦理伦理观观的一个方面的一个方面, ,与其与其政治观政治观﹑ ﹑认识论是一体的认识论是一体的; ;孔子的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是出于礼法出于礼法, ,没有更多的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哲学思考. . 2. 2.亚认为亚认为““中道中道” ” 核心是一种核心是一种美德美德, ,是对激情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的控制和支配, ,不能完全消除不能完全消除, ,不能放纵不能放纵, ,应该应该舍弃舍弃其两端而取其中其两端而取其中。
“ “中道中道””是是相对的相对的, ,受时间受时间﹑ ﹑地地点点﹑ ﹑条件的制约条件的制约, ,因人因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因人因环境的差异有所不同. . 孔子认为孔子认为““中道中道” ” 核心是核心是仁仁, ,更多是从圣人的更多是从圣人的角度强调如何做角度强调如何做, ,没有指出为什么做没有指出为什么做, ,强调的是一强调的是一个个““度度””----““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有初步的有初步的辩证法思辩证法思想想. .孔子没有否定两端是不好的孔子没有否定两端是不好的. . 相同: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2 2、、政治学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起源、本质和形式等问题他用自然目主要研究国家的起源、本质和形式等问题他用自然目的论来解决国家的起源问题,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的自的论来解决国家的起源问题,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目的,因此国家虽然在时间上晚于家庭和村社,但在然目的,因此国家虽然在时间上晚于家庭和村社,但在目的和本质上高于和先于后二者,它们可以说是潜在的目的和本质上高于和先于后二者,它们可以说是潜在的国家在个人和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是国家,国家是国家在个人和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是国家,国家是““隐隐得来希得来希””,是个人的本质。
个人应当服从国家、法律与,是个人的本质个人应当服从国家、法律与君主•一个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持政治的稳定,因为他主张一个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持政治的稳定,因为他主张要小心改革、反对革命反对柏拉图的要小心改革、反对革命反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理想国””人生而不平等主要基于自然的不平等,引出了其它的不生而不平等主要基于自然的不平等,引出了其它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和分工的差别)男女之间也是不平等平等(社会地位和分工的差别)男女之间也是不平等的,男女之间互相吸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之间的差别,的,男女之间互相吸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之间的差别,吸引力的大小是与差别的大小成正比的男子结婚吸引力的大小是与差别的大小成正比的男子结婚3737岁、岁、女子女子2020岁最合适国家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教育至上岁最合适国家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教育至上2、政治学•他根据占有财产的多寡,把公民分作他根据占有财产的多寡,把公民分作三等:十分富有的阶层(寡头),十三等:十分富有的阶层(寡头),十分贫穷的阶层(民主),属于前两者分贫穷的阶层(民主),属于前两者之间的阶层根据他的中庸之道的伦之间的阶层根据他的中庸之道的伦理原则,认为居中者最善,应由他们理原则,认为居中者最善,应由他们执政。
在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执政在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好政体)和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好政体)和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坏政体)中,立宪制最好因为制(坏政体)中,立宪制最好因为立宪制下,贵族和人民共同掌权立宪制下,贵族和人民共同掌权他根据占有财产的多寡,把公民分作三等:十分富有的阶层(寡头)政体分类有两个标准政体分类有两个标准::1.1.政体的宗旨政体的宗旨2.2.政体的形态(执政的人数)政体的形态(执政的人数) 一人一人 少数人少数人 多数人多数人正宗政体正宗政体 君主君主 贵族制贵族制 共和制共和制变态政体变态政体 僭主制僭主制 寡头制寡头制 平民政体平民政体 政体分类有两个标准: 极富者品性极富者品性 ----““逞强放肆、至犯重罪逞强放肆、至犯重罪””极贫者品性极贫者品性 ----“懒散无赖、易犯小罪懒散无赖、易犯小罪” 中产阶级品性中产阶级品性 ----懂得节制,很少野心,具有大懂得节制,很少野心,具有大家公认的中庸美德家公认的中庸美德 实际可行的最好政体实际可行的最好政体 ——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 极富者品性实际可行的最好政体(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矛盾•逻辑的形式主义与其能动的本体论和神学目的论逻辑的形式主义与其能动的本体论和神学目的论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
他的宇宙论包含着潜能和现实,是他的宇宙论包含着潜能和现实,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从潜能到现实,不断追求它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从潜能到现实,不断追求它的内在目的的一个能动过程,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的内在目的的一个能动过程,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运动之中但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运动都被归结为实体的一种偶性,实体可以运动也可都被归结为实体的一种偶性,实体可以运动也可以不运动,都是外部偶然事物带给它的,实体本以不运动,都是外部偶然事物带给它的,实体本身是不动的产生和消灭以及质的变化、潜能的身是不动的产生和消灭以及质的变化、潜能的实现,这些从逻辑的角度都不属于真正的运动,实现,这些从逻辑的角度都不属于真正的运动,真正的运动最终被归结为实体的空间的位移,这真正的运动最终被归结为实体的空间的位移,这是很机械的,不再是潜能的实现,也不再有内在是很机械的,不再是潜能的实现,也不再有内在的目的如在《物理学》中,他把运动定义为空的目的如在《物理学》中,他把运动定义为空间的位移,同时又把这个运动定义为从潜能到实间的位移,同时又把这个运动定义为从潜能到实现但又认为,从根本上说,真正的运动是空间现。
但又认为,从根本上说,真正的运动是空间上的位移上的位移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矛盾逻辑的形式主义与其能•总之,这个矛盾是个基本矛盾,既包含着辩证法总之,这个矛盾是个基本矛盾,既包含着辩证法和机械论的矛盾,也包含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矛盾,也包含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矛盾神学目的论是唯心主义,但他用机械的的矛盾神学目的论是唯心主义,但他用机械的方式来解释运动,又有机械唯物主义的成分,最方式来解释运动,又有机械唯物主义的成分,最终这两种成分的相互冲突导致了他的形而上学体终这两种成分的相互冲突导致了他的形而上学体系的解体这主要是由后人来完成的他们每个系的解体这主要是由后人来完成的他们每个人抓住一方面,使他的这个体系无法维持下去人抓住一方面,使他的这个体系无法维持下去如古罗马的哲学家就注意到在亚氏那里被没有真如古罗马的哲学家就注意到在亚氏那里被没有真正贯彻到底的努斯精神(因为在亚氏那里,努斯正贯彻到底的努斯精神(因为在亚氏那里,努斯在形式逻辑里基本丧失了),把努斯从自然和宇在形式逻辑里基本丧失了),把努斯从自然和宇宙的本体提升到一种人格和人生哲学的层次上,宙的本体提升到一种人格和人生哲学的层次上,从而把整个哲学的焦点集中于自我意识的哲学,从而把整个哲学的焦点集中于自我意识的哲学,建立起一套新型的哲学体系。
建立起一套新型的哲学体系总之,这个矛盾是个基本矛盾,既包含着辩证法和机械论的矛盾,也(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双峰,他们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双峰,他们的思想达到了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一定意义上,思想达到了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一定意义上,早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准备,晚期希腊哲学是早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准备,晚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余续他们对哲学的共同贡献在于:他们思想的余续他们对哲学的共同贡献在于:•1 1、突出了哲学的优越地位,论证了哲学高于其它学、突出了哲学的优越地位,论证了哲学高于其它学科,指导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科,指导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2 2、区别了经验与超验、感觉和理智、自然与超自然、区别了经验与超验、感觉和理智、自然与超自然两类领域和能力,坚持超验或超自然的原则的统摄两类领域和能力,坚持超验或超自然的原则的统摄作用,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智主义传统作用,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智主义传统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1、、理论背景不同理论背景不同。
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的特点,关注一与多、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的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通常站在极端的立场,强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通常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一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调单一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亚氏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亚氏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中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中取中道•2 2、、旨趣不同旨趣不同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恒真,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恒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亚氏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正现实亚氏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
不等于可行的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3 3、、基本思路不同基本思路不同两人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两人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理念论和实体论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型相,““存在存在””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氏的形而上学却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氏的形而上学却专以专以““存在存在””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存在存在””归结为实体,归结为实体,导致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遍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导致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遍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亚氏又设定了一个纯形式,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亚氏又设定了一个纯形式,这是向理念论的妥协这是向理念论的妥协他与柏拉图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他与柏拉图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用柏拉图用““分有分有””、、““摹仿摹仿””等等来解释,亚氏的解释原则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来解释,亚氏的解释原则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
此外,理念论和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断裂此外,理念论和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而且把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其中亚氏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其中亚氏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了以善为目标的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了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真为主导,善和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真为主导,善和美为侧翼的科学传统美为侧翼的科学传统3、基本思路不同两人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4 4、、知识论不同知识论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不能脱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不能脱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此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
亚在此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氏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氏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亚氏那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亚氏那里成了辨析和推理的手段里成了辨析和推理的手段•5 5、、两者的表达风格不同两者的表达风格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感染力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感染力亚氏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亚氏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结合的产物思想艰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结合的产物思想艰深,不易理解深,不易理解4、知识论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译本)《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译本)《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译本)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不是在于生存 真正的美德不可以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真正的美德不可以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以没有美德的智慧也不可以没有美德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痛苦失是最大的痛苦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正因为它是善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 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本身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和成功!自己本身的失败和挫折,还有别人和成功!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他要么是一位超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要么只是禽兽,要么是个神要么是一个鄙夫,要么只是禽兽,要么是个神。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 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己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