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急救处理体会【临床医学专业论文】.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356040
  • 上传时间:2017-09-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急救处理体会【关键词】 亚硝酸盐; 中毒;急救处理亚硝酸盐中毒是常见的无机化合物中毒之一,由于其物理性状与食用盐相似,常致误用中毒中毒后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常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休克、死亡因此,对于亚硝酸盐中毒的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处理至关重要本院急诊科在 2009—2010 年间急救处理 37 例亚硝酸盐中毒患者,收到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7 例亚硝酸盐中毒患者中,男 21 例,女 16 例,年龄 16~72岁其中把亚硝酸盐当食用盐烹调中毒的 10 例,食用新鲜腌制的咸菜中毒的 6例,食用亚硝酸盐含量过高的食物 21 例就诊时间 30~60min,最迟 2h1.2 临床表现 37 例患者均有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及指甲发绀,并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周身明显乏力、胸闷等不适,在吸氧后无明显缓解9 例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5 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 急救处理2.1 迅速排毒是抢救的首要措施 对神志清且能配合就诊的患者先进行口服催吐法,嘱病人饮 300~500ml 温开水后,使用压舌板刺激舌根引起呕吐,反复进行,直至吐出液澄清无味病情重者立即洗胃,在洗胃过程中注意灌入量和出量的情况,需基本符合,观察及记录洗出液的量、颜色、性质,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有无误吸表现。

      洗胃结束后予 50%硫酸镁溶液 50ml口服导泻2.2 使用特效的解毒剂 应用 1%亚甲蓝(1~2mg/kg)的剂量加 50%葡萄糖溶液40ml[1]中静脉注射,在 15min 内完成必要时可于 2h 后再次使用,直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消失应用维生素 C 2g 加入 5%葡萄糖 500ml 静脉滴注2.3 对症综合治疗 高流量持续吸氧 4~6L/min,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呼吸兴奋剂,惊厥者使用抗惊厥药物及脑细胞营养药物,脑水肿、心律失常者按相应情况处理3 结果37 例患者经过清除胃肠道内未吸收毒物,静脉推注特效解毒药物亚甲蓝后,1~2h 内各种中毒的临床表现基本缓解,特别是口唇皮肤黏膜青紫消失血氧监测示静注亚甲蓝过程中前 10~20min SpO2 下降,静注完毕后即恢复至用药前水平,随后较大幅度上升,均于 45~75min 上升至 95%以上留院观察 1~2 天后231 例出院,6 例因其他疾病入住相应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中毒抢救成功率达100%经过 2~3 个月随访,未见明显后遗症4 体会亚硝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咸而稍带苦味,常易误作食用盐烹调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作为发色剂,食用新腌制的咸菜,或饮用含有亚硝酸盐的苦井水或反复煮的汤、水均可导致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毒性较大,成人摄入量达0.2~0.5g 时即可引起急性中毒,1~2g 可致人死亡当硝酸盐自肠道吸收后,使正常的血红蛋白(Fe2+)氧化为失去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Fe3+),后者超过血液中 10%时(1.5g/L)即可引起发绀,引起组织缺氧,皮肤黏膜发绀表现最明显;亚硝酸盐还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引起血压降低[2]由于大脑对缺氧最敏感,中枢神经首先受累,大脑皮质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若缺氧时间较长,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从本组病例来看受伤者以年老及民工为主,知识缺乏,对这些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缓解对中毒后的不安心理,告之应用解毒剂亚甲蓝后可出现尿液呈蓝色,以免引起紧张心理告知勿食用过期食物及商标不清的食盐,中毒后及时就诊一旦确诊亚硝酸盐中毒,应立即予催吐、洗胃、导泻、特效剂应用及对症支持治疗亚甲蓝是特效解毒药物,常用治疗剂量为 1~2mg/kg小剂量亚甲蓝进入人体内被组织内的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还原为还原型亚甲蓝,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当大量的亚甲蓝快速进入体内,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不能使其全部还原为还原型亚甲蓝,氧化型亚甲蓝量多使血红蛋白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一系列中毒症状。

      因此,亚甲蓝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有无兴奋、谵妄、抽搐、溶血、黄疸及休克等中毒反应,防止剂量过大,宜小剂量缓慢注入参考文献】1 方克美.急性中毒治疗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9-110.2 李洪.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治疗体会.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26(5):536-53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