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西太谷县52号院建筑文化分析论文.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6730340
  • 上传时间:2022-06-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7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西太谷县52号院建筑文化分析论文      摘要:介绍了太谷县52号院子的地理位置,从院落布局、屋顶形式、室内装修、外大门四方面,阐述了52号院的建筑特征,并分析了52号院的建筑装饰与复合文化意义,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晋商民居,52号院,建筑风貌,历史文化  1概述  晋商,明朝兴起至清代终结,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通常意义的晋商是指明清500年间以经营盐业,票号的山西商人在晋商发达之后,他们在家乡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及院落,造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著名遗址有祁县乔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三多堂等本文所介绍的聚泰亨遗址,就在太谷老城区东大街,现为编号“52号院子”作为古建筑保护序号虽规模不及三多堂,但作为一处小型晋商院落,也有其典型性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乌马河绕城而过进入南山,西南有大佛山远望,自然景观优美[1]太谷县老城在明清时期,古街以鼓楼为中心贯穿全城的东、西、南三条大街东街540m,南街620m,西街810m街上原有的票号、钱庄、当铺等旧址,今保存良好太谷古城历史厚重、民风纯朴,是一座集传统风貌、历史文化于一身,是最具晋中地域特点的历史文化古城。

      52号院子,历史上它从票号到民居,使用性质周折,饱经岁月沧桑,在本人近两年的社会调查中发现,52号院别具特色,在晋商民居的传承及复合文化意义的研究方面,价值巨大,作为研究案例极为合适  252号院的建筑特征  太谷老城区鼓楼东大街两旁建筑全部为沿街店铺,现今都做着各自的小生意每个沿街店铺内套四合院,大部分以重楼式结构出现,显得墩厚、大气,并且形成一高一低的空间层次沿着东大街寻找52号院,聚泰亨遗址的门厅恰为其中高的一座站在狭窄的东街上,映入眼帘的两层门厅看起来更加高大,五开间建筑,下层一门四窗,上层只开了三窗从斑驳的青砖墙面上依稀可见岁月的痕迹  2.1院落布局  从旁门进入到52号院,东西房山墙和南北房前墙间各留一间隙,既是通道也是风道走到院子中间,环顾四周,青砖灰瓦的建筑氛围,低调而沉稳墙体很厚,墙体内为土坯,外砌砖块,围合的砖瓦墙的厚度可以达到90cm~100cm,高大雄伟,形成森严气势防盗的同时又有很好的防风作用52号院建筑和明清大部分山西民居一样,采用四合院的形式院落以北为正,东西窄,南北长,形成近似长方形的院落南北各五间,与临边各户之间并列布置,互不干扰上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序列安排布局灵活,功能理性[2]。

      东西厢房看起来似乎很对称,实际上也是高低不同衍伸到晋派古民宅的格局,过去的老房子,正房都是不住人的,用来供奉祖宗,二楼则用来放杂物尊贵的主人一般都是住在东屋,稍差一些的住在西屋,所谓“东哥西弟”,东边的房子永远比西边的房子高一到两块砖[3]  2.2屋顶形式  在屋顶方面,正房屋顶为双坡顶,而门厅则为卷棚顶,这点与其他晋派民居无论正房、厢房、楼房、瓦房,几乎没有双坡顶的特点相比,独具特色雨水从其上单向流到院子里,取“肥水不外流之意屋檐下筑有檐台坡,屋顶的水都流在檐台坡下的院心中,水流聚集绕门而过,从水口曲折流到院外,名为“绕门水”  2.3室内装修  进入到屋内,外面的烈日已经完全感受不到,反而是一种特有的清凉屋内建筑结构说明了其屹立百年的原由两百余年的古榆大梁,周长达1.75m,侧梁周长1.45m,如今虽被漆成了鲜艳的朱红色,但是仍然透出房屋建造时主人财力的雄厚在屋顶的中央,票号曾经起运输作用的露空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巧妙的将光源引入室内,明亮而鲜活屋内装饰简朴敦厚,古物保护完整西面墙上遗留的仿古的木刻,象征福禄寿喜之意北侧的整个墙面,是过去主家的钱柜在屋子地面中间,是一个瓷质的鱼缸,上边有许多篆字,叫作“风水盆”。

      表达了主人们对房屋风水的重视从木质旋转楼梯到二楼书房,金砖镶砌,由于老太谷素有“小北京”之称,所以金砖制法与北京故宫大殿内金砖雷同,但出于礼制在尺寸方面都略有减缩金砖炼造工艺复杂,材料与工时耗费巨大,再次体现了晋商的财力  2.4外大门  街门开设在东南角,为两柱式木构门楼正房门前立着两头小石狮子,寓意吉祥的同时又表明主人的品味和地位与喧闹的市区相邻,庭院生活却安静惬意在很多资料中可以发现,村落与民居多根据风水理论来勘察地形、地势、水源来建造,对风水观的尊奉也同样反映在山西人身上表达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和避灾免难的共同追求  352号院的建筑风貌  从装饰格调看,艺术表现往往是通过建筑及其门窗雕刻的图案、题额和楹联等表现出来的,这便把建筑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并提到了艺术的另一高度从文化的复合角度来看,晋商建筑融汇南北,又地域特色鲜明52号院整体布局遵循传统礼制,分区明确,儒学渗透于其中的方方面面,在布局和功能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宗教制度和伦理教化,即以空间的等级区分出人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整个建筑格局形成尊卑有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的物化形式  3.1建筑装饰  52号院主要采用砖雕与木雕,大量运用于门楣,栅格,照壁,墙角等处。

      造型活泼、手法写实,装饰繁缛在色彩方面,大量使用石青、石绿,整体多冷色调砖墙的厚重与雕花格子门窗形成虚实对比,亦厚亦薄,亦实亦虚,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建筑物中的木、砖、石雕以“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创意丰富,雕工精湛  3.2复合文化意义  相对于同时代的官式建筑,民居建筑往往呈现出布局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特点,较少刻意强调秩序或等级关系但52号院的建筑在这个方面几乎是同时代的官式建筑的映射,无论其布局的严整、形式的规范,都超越了当时的大部分民居类型,皆因其独特的晋商背景从正房、门厅、厢房,到稍成一定角度的伙房,都体现出一定的等级秩序从52号院建筑本身来说,宏大、坚固、精细、美观都可以用来描述这座饱含历史沧桑的晋商院落纵览华夏聚落和民居形态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独特性,加上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性、成熟而稳定的建筑风格但从各地民居形态演变的角度讲,很难认定各个地方民居的形态是在封闭地域中居住建筑自行发展的产物[4]换句话说,这实际上应该算是地域之间精神文化广为交流的结果在结合山西传统民居特点的基础上,融贯南北,尽纳中西,几乎包容了五大经典民居的特征,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明清社会晋商之家的建筑风貌。

        4结语  建筑使我们体验秩序并显现成形,它是我们的意识模型[5]每一种文化的建筑都是这个文化世界的模型,正如52号院所包含的复合文化意义从建筑的发展进程上看,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防风遮雨的实用功能,更注重体现一定的思想性,一种情怀,也就是“建筑的精神”精神功能的形成,往往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地域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和本土建筑形态的影响,会很大程度地作用于其形式,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原有的地域建筑传统52号院作为具有地域性的建筑形态,其与晋商文化背景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契合关系,是地域建筑传统和文化传统的自然延伸,同时还兼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儒家强调的“学而优则仕”的入世理念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6]52号院作为典型的晋商民居建筑,从建筑的构造、风格及严密的防御性不难看出山西商人的品行52号院凝结的建筑文化及智慧,既是理性主义世界观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建筑史传承的伟大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1):68-71.  [2]杨曦悦.山西民居建筑风格[J].中国城市经济,2011(2):230.  [3]约翰罗贝尔.路易康的建筑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7-71.  [4]徐进.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的特色浅析[J].大众文艺,2011(2):103.  [5]李连璞.“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2004(2):105.  [6]王新征,单军.从徽、晋民居看中国乡土民居的复合文化意义[J].住区,2013(3):128-132.第二篇:地域建筑文化分析论文 3200字  1、巴渝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  巴渝地处山地,地无三尺平,地形坡度较大,用地紧张,建设困难。

      建筑通常顺应地势依山而建,注重因地制宜和空间利用,巧妙地利用坡地和高差,争取较大建筑空间,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巴渝传统建筑有水平一条街式;一边傍水而筑,一边临崖吊脚或只靠山面呈半边街式;也有依山缠绕式,以梯道为主,背山面河,顺坡而上,如宽大廊桥、长廊街、骑楼街等  1.1布局形式  巴渝传统建筑总体布局依山就势,尊重地形地物,很少大挖大填破坏自然地貌,其哲学思想不讲究礼制的约束,而是注重依附自然、顺应自然,寻求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建筑群鳞次栉比,逐级而上,顺应等高线的起伏与走向,与原始自然地貌和谐统一单体建筑处理灵活多变,以长短不一的脚柱为支撑,减少建筑主体与地面的接触,提高建筑对坡地的适应性此外,巴渝传统建筑还可附贴于崖壁,与崖壁紧密相联,利用崖壁的承载能力支撑部分建筑荷载,节约材料,增强建筑稳定性  1.2外观形态  巴渝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加上长江和嘉陵江两江环绕,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等山地地形起伏有致,体感强,赋予巴渝传统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一种轻盈、灵活的建筑形态巴渝传统建筑屋面举折,屋顶反翘,呈现出飞升飘逸之势,减轻了因吊脚楼底层架空带来的头重脚轻之感;而出檐深远的檐下通过设置柱廊,形成了一条为过往行人遮风避雨的过道,同时也是联系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建筑色彩以当地原材料本色为主,青瓦白墙,屋架构件通常为栗色。

      在绿茵植被的环抱之下,鲜明的色彩对比凸显了独特的建筑形象  1.3结构体系  巴渝传统建筑结构方式主要分为木框架穿斗式、土石墙搁檩式和捆绑连接式3种木框架穿斗式是继承干栏式梁柱木架承重结构体系的产物,构架组合灵活多变,受力传递明确,各结构构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对山地地形有很强的适应性土石墙搁檩式直接用柱承接檩椽,梁使用较少,檩椽一端搭在斜坡或峭壁上,另一端搭在用楠木或杉木搭成的架子上,柱脚之间用竹木作横向或三角形固定捆绑连接式是采用竹木材料捆绑作为房屋构架的一种临时性结构体系,主要应用于沿河一带吊脚楼捆绑连接方式自由灵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河岸陡坡悬台适应性较强,也可用于修建多层房屋此外,吊脚楼底层架空的结构体系能有效缓解巴渝地区潮热气候条件下建筑的通风、防潮、隔热、遮阳问题,在经济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提高建筑舒适度  2、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巴渝传统建筑所涵盖的尊重生态环境、高效利用空间和降低成本的建筑理念与我国倡导节约土地资源和建造绿色建筑的理念一脉相承,在今天仍可借鉴和运用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用时代的眼光审视巴渝传统建筑,寻求现代与传统的相通之处,将巴渝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中,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能使建筑作品具有更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也十分有意义。

        2.1体现环境特征的适应性设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城市大众文化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发生改变,而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自然环境几乎恒定不变因此,建筑创作可通过对地区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设计来表达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相对于环境气候、建筑材料而言,地形高差是巴渝地区城市建设一个无法逾越的话题,同时也是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筑布局与场地地形条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